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抗战将领名录与英勇事迹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一个旧军人坎坷的一生-——东北军108师中将师长杨正治纪事
来源:杨红瑛   2018-10-11 15:31:14

  一个旧军人坎坷的一生

  —— 原中央军委调研室研究员

  东北军53军代军长 108师中将师长杨正治纪事

  1971年春节前,一个老人——原中央军委调研室的研究员,前东北军108师中将师长杨正治,字(安铭)在银川市的一个小县城贺兰逝世了。享年74岁。弥留之际身边竟无有一个儿女,陪伴他的仅是与他相随半个多世纪的老伴。

  老人临逝去时眼睛睁得老大老大,喃喃地说:“我改造好了,我••••”

  老人在呼唤他的儿女们,祈求他们的原谅。

  人之大哀,莫过于心。

  老人客死他乡,他死后两天他的长子才从东北赶到。

  一

  在1897年3月9日,一个孩子在湘西乾城那个小县城诞生。这就是杨正治。据说原本是富足之家,如今败落了。兄弟5人,他排行老三,不久父母双亡,老大,二也早逝。他成了”掌门人“。孤儿自是遭人冷落,穷的没有鞋穿,仅在过年拜祖宗时才可穿一会儿布鞋。

  据说其实老杨家在老祖宗那辈,曾是风光一时的,长毛造反那阵,湖南的曾国藩率领湘军平叛,老杨家就出了一名大将叫杨昌泗,由于平叛有功,被皇上封为”刚盖公“。老杨家还不吃马肉,也是有来历的,原来老刚公骑马为长毛追赶,是那马救了他,那马趴在草丛里,为掩护主人宁为长毛的刀枪戳死竟没出声,可谓福大命大,荫袭子孙。

  老杨家到杨老三这辈,似乎该发迹了。到杨正治十岁时便只身随一远亲远赴奉天,投考张作霖的陆军小学当兵。在清末时期那湘西的青少年,若要奔个出路,非当兵吃粮莫属,这在大作家沈从文的记事里说的很明白,沈从文就是当兵才出了那个荒蛮之地的。否则就去当土匪。

  但是,杨老三的出走开始并没给他带来出路。他曾向他的二女儿讲述过他年少时的遭遇;他投奔的陆军小学,不久即停办了,士兵们就地遣散。无处投靠的他又不甘心回家乡再遭白眼,百思不得出路,一时气急绝望之际,竟欲投塘自尽。此刻恰遇一老者,问其根由,便慨然说道;“年轻轻的何须寻此短见,连活的勇气也没了!”一番话顿开矛塞。于是他又重返奉天投军,当了个大头兵。

  清末民初,是军阀混战的年代,群雄割据,是剑与火的时代,响马与好汉的时代。勇敢与军功可以在一昼夜之间改变一个年轻人的命运。凭着他的勤奋与机遇,他得到上司的青睐,他报考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于1919年毕业回来。该校是培养军事干才的摇篮,蒋介石就是从那里毕业的。他归国后,在张作霖麾下谋差,不久张学良在奉天办讲武堂,他就任教官,所以东北军里有他许多学生,包括以后共产党的高干吕正操。几年内他由上尉分队长,提升为上校参谋长,旅长,少将教育长,38岁时已是东北军108师中将师长,少帅张学良的副官长了。

  这在哪个时代没有任何靠山与背景的年青人来说实属非易。

  他结婚了,夫人是北京前清一个京官的二小姐王珠莹,就读于师大女附中,这在当时社会是上流小姐们就读的院校,包括宋氏三姐妹。当时他的军阶并不高,大概是连营级军官,而定情的物件更一般,据说送了一把阳伞,也许是表示雨中送伞之意。他的夫人一共为他生了十个儿女;除夭折,过继人的外,尚有六位;是长女杨健春(王莹),二女华春,长子楚樾(浩)二子葆璜,幼女莲芳(滨),三子通士。那时少帅张学良对部属的赏赐是很慷慨的,在奉天的三经街,少帅专门为他的将军们盖了一趟府第,将军的夫人去少帅的帐房取了三万元大洋盖其了一幢洋楼,到八十年代老夫人临终还念叨着那房产,不过已为他人居住。一人当官,鸡犬升天,老杨家发迹了,家乡人自是要沾光的,在湘西哪个小城镇里,宅第自是盖了起来,八字大门,两进院落,后院为一大打谷场,连着一处荷花塘。居街而立,名牌为“安正街8号”。

  所有的族人长辈,孤寡亲眷也得包养起来。大嫂,二嫂,八姑••••。如此等等,理所当然的要来索要。置房买地,抚育孤小。将军的两个弟弟——老四,老五学业未就,也接出来就读大学,以望将来成才。

  为早亡的双亲营造墓地是他的夙愿。墓地修的很大,上面撰刻着发迹者的一大串官衔,及获青天白日勋章的殊荣。左下角则是一大串子民的名字,也算是”子孙满堂“了。

  尤为令人不解的是;碑面右侧篆有“吁树欲静而风不息。”在他发迹时何以书此张章句,将军的一生一直在寻找着宁静的生活。但是,事与愿违,他从来没有过安宁,直到逝世,也在动乱的社会里索求。也许他早就有预感?

  此外捐赠一点资金,在家乡办一小学,也算是造福乡里。而那些田产完全是为了供养那些七姑八嫂,使之过上地主般的生活。将军仿佛在以德报怨,全然忘却过去族人对他的冷遇与白眼。这似呼完全改变了家乡人对他的偏见,所有能攀上来的全上来了,那些不无长进的子侄也要补上个官衔,借助“安公”的权势以求飞黄腾达。

  1932年他的第一个儿子出世了,由于是湘楚人士,且定会有发迹,故由儿子的外祖父予以取名曰“楚樾。老杨家今后定会”青出于蓝“于是摆上宴席,三天宴请,也颇为风光。将军的部属皆来祝贺。

  这是很正常的,人们哪个不在追求个人的社会价值,一旦发迹了哪个不在显示自己的能量。

  而族人们的攀龙附凤,则更为正常,所谓”富人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而当事者则更把这种攀附当成一种风光,一种恩赐,人们的顶礼膜拜常常会使得他感到一种价值体现的满足。将军会唱几口京戏,此刻在奉天三经路的官邸里,票友们聚集在那里,他往往会来一段”四郎探母“

  除了老杨家的亲眷外,老王家的子民也自是少不得会攀上来的。大舅爷王庆鸿便是一位,他代为管理着将军在湖南的一部分产业,在府邸自是坐上客。

  这就构成了一个以杨正治为核心的家族。人人都盼着从此会攀到上流社会的顶端。

  二

  ”九一八“的炮响,彻底打碎了将军安定的生活。在那北大营事变之夜,将军恰在沈阳为张学良”看摊儿“,少帅则去了北平,正观看梅兰芳的戏,炮声惊动了他,此刻辽宁的省主席藏式毅已投降日本人,日人前来将军府劝降为将军所拒绝。他抛下妻女只身逃出沈阳,去北平投奔张学良。(将军专门写有《九一八之夜》的回忆录)。

  而留在沈阳的夫人及两个小姐,奶妈皆困在府第。此刻日军一军佐来寻找将军,对夫人说;“请你们的‘这个’(指大人)出来;皇军大官的给。”夫人祥说不知。于是日军宪兵包围了宅第。后夫人带孩子奶妈乘机逃出来,跑到火车站,爬上东北大学的流亡列车,前往北平。上车又忘记带一切细软,于是又派司机回去取来。那司机一入府邸。立即为日军宪兵抓起。严刑拷打,灌辣椒水,逼问将军及起其家人的去向。那司机坚决不说,后那司机取出一些细软逃出来,跑到北平。不久那司机终于因刑伤而死去。

  一个极普通的中国人,多么崇高!

  杨将军在这个大是大非的事变中,为自己历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张学良退到北平。当日军步步逼近长城时,东北军在喜峰口一线奋勇抗击敌寇,将军率东北军108师于长城抗战,打响长城抗日的第一枪。后终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撤退。

  1934年东北军为蒋介石指令去鄂豫皖围击红军,将军不得不去。这事成为他后来的一条罪名。

  他的两个兄弟则不争气,靠着兄长的权势,老四老五在北平读“大学”,那里是学习,全是浪荡逍遥,老四染上了大烟,老五则把洋钱花在了“八大胡同”,领回来一个个不三不四的女人,对嫂子说是他的“朋友”找嫂子要钱结婚,被骂了出去。于是两个兄弟串同一起,写黑信,信上还画上手枪,勒索要钱,否则就拿大少爷开刀。被公安局查处,训斥一顿了事。

  将军幻想在北平度过平静的日子,但”七七事变“的枪声粉碎了那原本就动荡的生活。于是举家南迁回湖南老家。”西安事变“时他在家乡料理家事,闻讯赶回。被蒋介石招去参加南京举行的东北军的编遣会议。蒋对其百般施以拉拢利用,说;”安铭兄是桃源人嘛!要服从中央啦!“将军是东北军少有的南方干部,当时张作霖提拔他,原想在直奉战争中打败了吴佩孚后统一南北,以他招拢南方名士,可惜大帅兵败为日人所害。此刻蒋介石说这番话是企图通过他使东北军就范。编遣的原则是;老弱病残就地遣散,其他的编为几个旅团奔赴抗日线。老蒋一向是借刀杀人,以敌人的势力消灭异己。(一部分赴抗日前线的东北军最终起义投奔了共产党,如吕正操,万毅将军)。那老弱病残就地编遣的东北军人员,实在是凄惨。他奉蒋命回去游说,实际上担当了个挨骂的脚色。在回忆录里说过:”不看僧面看佛面。“劝同僚们以抗日大局为重。这在当时是唯一的途径了。后来他到底由于与军政部长陈诚的意见不和,(陈是他的学生)。愤而辞职,回到长沙。自己设计盖了一幢别墅名曰”隐庐“,他想通过避开尘世的方式来取得宁静。然而,正如他在他父母墓碑上撰刻的挽词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快日本人就打到武汉,长沙危在旦夕。于是又举家往湘西老家跑。

  这是他第二次回到家乡,族人举着火把迎出十几里。那年是1939年秋。将军不过42岁,他自是不甘心就此隐居沉沦。他在原宅第的后面为自己建了一座仅十几平方米的小楼,作为书房。希望安心读一点书,以待重新奋起。在这时他显得安然闲逸,常领着孩子们溜街玩耍。那年春节小城闹龙灯,他跟孩子们一起施焰火烧龙,更是兴致勃勃。

  过了年,终于为军训部长白崇禧请去,就任桂林行辕中将处长。40年春,举家又迁往桂林。不久将军又担任了军训部驻桂林办事处主任。

  此刻桂林已是抗战大后方的前哨,一方面是抗战主流的奔腾呼唤,另一方面是国民党苟安势力的花天酒地。为训练部队,将军不断地奔走于步兵团校,检查训练情况,到处宣讲步兵操典要领。同时亲自对他编篡的《步兵操典》进行整理。在当时中国的军事步兵训练方面,将军是作过贡献的。由于对步兵训练颇有造诣,42年将军调任重庆军训部步兵总监,掌管国军的步兵训练。

  在重庆的生活是清贫的,军训部设在壁山的一个山沟里,以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村居草屋,远离闹市到有点安闲的情趣。一家人过的是桃花源似的生活。为了改善生活。夫人也与勤务兵一起养猪种菜。将军则在宅院旁搭了一间小屋,作为书房。他不以简陋为耻,到是十分安然自得。闲遐间教孩子们读刘锡禹的《陋室铭》,并叫背来。一时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南阳诸葛,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朗朗之声不绝于耳。

  并不是所有的将领都安于那种清贫的生活。一姓刘的炮兵总监就为自己建了数处别墅,有楼台亭阁,水榭长廊。这全是挪用军费而来。

  吕正操将军在八十年代曾对将军的大女儿王莹说过;“你父亲是个清官,他那些房产,家底全是张学良赏赐的。”当时少帅的做法也是“以薪养廉”吧!

  正由于清贫,他拿不出更多的钱活动上司,以至抗日胜利后,有门子运动的官员都纷纷派上了接收大员的美差,大捞一把。而他仅派了个国防部的高参闲差。而上面讲的那位刘兵监很快捞了个吉林省省长当。

  在南京,这位将军一家六口,住在仅二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里,而且是草泥的建筑墙体。而那些接收大员们,各个是“五子登科”(房子,票子,车子,婊子,金子)。他对此并无攀比,到是自得其乐,无事便带孩子们逛夫子庙,看杂耍,相声,乐此不疲。此刻他把未来放在他的大儿子身上,不惜代价送其去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以便将来赴美留学。

  三

  四十年代末,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几大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国共双方的格局。三年解放战争彻底打败了蒋介石王朝。发展之快,起势之猛,世人为之瞠目结舌。

  作为一个旧军人,将军显然很不能适应这一巨大的变迁。象所有的旧军人一样,他们不服气共产党的胜利,而又无法扼制自身的惨败。当解放军即将渡过长江时,他追随白崇禧退往湖广。白拒绝了共产党的和谈条件,于是战火又开。白利用杨将军在湘西的势力,派其前往那里,笼络苗王陈明渠企图作负隅顽抗。此时已是1949年8月,湖南的国民党主席程潜及三兵团司令陈明仁,与蒋介石的矛盾日益加深,宣布起义,接受共产党的八项和平条件。解放军进入湖南,继而向湘西进军。白崇禧的老巢广西很快解放。作为败军之将的杨安铭,在湘西未站住脚,苗王也起义,他逃往芷江企图随白逃走,可那里搭得上飞机,只好携妻子,幼子仓皇逃往重庆,把另几个孩子扔在了老家乾城。在重庆遇上他的一个学生,询问起他的打算,在百思不得其途中,他决定去北平,那里有房产,可以栖身,且还有他的早期学生如吕正操等,在共产党高就,如以投诚之意前去,以他的军事才干未必不可讨碗饭吃。可如今他已是囊中空涩,仅有的一点盘缠,竟在逃亡途中为乱兵哄抢一空。此刻他的学生慷慨解囊,送他一百块现大洋作盘缠。于是这位老人才得以启程赴京,走上他的人生最后的里程。

  这一时期他已是年近古稀之人,而他几十年所营造的老杨氏家族竟发生了分蹦离析变化。在家乡,他曾苦心供养的族人,纷纷与他划清“界线”,在划成分时,可笑的是;几个靠他的田产过着地主般生活的婆嫂们,竟自划为“市贫”,而把几个杨家读中学的学生,划为“地主”,他那17 岁的二儿子竟莫名其妙地被扑(后释放)。

  没有人再留恋他那旧的生活方式,大儿子最早(49年)于天津参加了人民解放军,随即上了朝鲜战场,在血与火的日子里撕杀。大女儿投奔了解放军的艺术院校。另外几个儿女皆为共产党的专业学校所培养。没有人再需要他的养育了。时代的洪流在造就一代完全不同的新人。

  但是老人所苦苦追求的宁静生活,在他的晚年完全被打破。52年镇反开始,老人被扑,以”战犯“罪入狱15年。他的晚年是在抚顺那”管理所“与末代皇帝赙仪,等一起度过的。

  71年,老人被特赦释放。他仿佛该过上个自食其力的安闲的生活,但又逢上”文革“风暴,他的亲属们更是距他于千里。他原本回北京想安度晚年,可他又被”保护“出了京城,去了大西北宁夏的小县城贺兰,当地的公安部门对他还是很负责的,文革那么动乱,老人及其老伴竟未受到冲击。他的晚年生活靠儿女们资助,但是由于文革的动乱,几个儿女自身难保,几遭磨难,自是无有人去探望于他。

  1971年老人逝世。

  他真去寻找他的宁静生活去了。这才有了这文章前面的一段。

  老人逝世后,他的长子去贺兰接出他的母亲,又捧来那骨灰,在长子的驻地大庆,那干打垒的土屋门外,种了一株小树,树下埋葬了老人的骨灰,算是”入土为安“了。

  到了八十年代,那里打油井,那已长高的大树被砍断,他的长子业已迁往新楼区,那里成了生产地带。直到2001年他的长子才又找到那埋葬地,重新植了几株树。与他的一位挚友老王,一同置了一块简易的墓碑,并拍了几章照片,以示悼念。

  一个旧军人走过了他的坎坷的一生,他有过辉煌,有过成就,有过对军事训练的造诣。他有过正气(拒绝日军的诱降),抗过日。他一生简朴,不适奢华,一只剃须刀片竟用数年,磨了再使用。即使在他辉煌的日子里,他带妻,子们去饭店,吃的也仅为一碗盖浇饭。

  他没有及早的选择共产党,那是历史的条件使然。

  人,首先是个社会人,他的一切无不受着整个社会各种因素的约束。人无完人不可苛求。

  在他逝世后,八十年代,文革结束,在拨乱反正时期。他的大女儿王莹有勇气为他的父亲讨个公道,为老人申诉。后经湖南吉首地方法院重新审理杨正治的案件,其结论为:

  杨经中央领导同志介绍参加革命后,表现尚好无新的犯罪,按照有关政策,精神,不应追加刑事责任,原判属错判,并撤消原乾城县人民法院53刑字第十号判决书,予以更正。

  这一平反时间已到1998年6月,距老人逝世后19年了。

  历史沧桑,人世沉浮,没有人能说的清。

  还是王勃《滕王阁序》的那序文;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云几度秋。阁中帝子今安在?栏外长江空自流。

链接:杨正治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