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5月, 孙中山在广东省黄埔岛兴学讲武,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特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代表,总教官为何应钦,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校务委员荣聘戴传贤、吴敬恒、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程潜、李宗仁、白崇禧、陈诚、龙云等10人。
6月16日,分省招生五百名学生,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致训:今天开这个学校目的是什么?就是从今天始把革命重新创造,校内学生为骨干,成立革命军,开创我们的革命事业,就可以成功,期望之深,责任重大。
2004年,黄埔校友三百多人在军校校址参加纪念80周年,校门上为"亲爱精诚",右联"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左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金光雪亮。 黄埔军校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很多有影响的人物,尽管分别忠于各自的政党团体,个人结局大相径庭,但都具有超人的战略智慧和军事才能,特别是在民族危亡时刻,无不热血忠魂,抛洒疆场。然而,军事天才不等于政治天才,很多黄埔人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却在政治斗争中一次次失败。
本文选编自:黄埔军人叶邦宗著《黄埔十大名将》一书,作者曾服务于蒋介石黄山官邸,见证了历史纪实,又是在当时曾参与目睹了真实的第一手史料。
作者称:“这十大名将"有的与笔者相识多年,有的素昧平生。抛弃两岸框框,不问蓝绿对事不对人, 让历史作最好的判决"。
黄埔军校简介
中华民国10年(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中华民国13年(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 。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
林彪
1906年生于湖北黄冈,17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黄埔四期学生。黄埔军校成立不久,师生分成两股势力,聂荣臻是政治教官,又是共产党支部负责人,面告林彪,你毕业后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向叶挺团长报到担任排长。
1927年在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和刘伯承指挥下,在南昌向蒋介石部队进军,林彪占领了南昌的交通要道,蒋介石一片惊慌,急调两个军向南昌进发,周、贺、朱、叶、刘决定撤退南昌,林彪率部到瑞金,已升为连长。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在长征中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到达延安后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
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获得胜利。
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性格沉稳,善以寡击众战略。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但军事天才不一定都是政治天才。"文革"中阴谋反动政变失败,被迫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坠人亡,留下许多谜团。
关麟征
关麟征(1905年3月19日-1980年8月1日),原名志道,字雨东,
中国陕西鄠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1924年受于右任举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次年毕业后,关随军参加了对陈炯明的东征,在作战中膝盖受重伤,在廖仲恺的亲自关心下方得免于截肢。其后,关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队长副官,参加孙文主义学会。
1926年,关任中央宪兵团三营营长,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年,关于南京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补充第七团团长。
1928年9月,关升任第十一师步兵三十二旅旅长,次年又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关任整编后的中央第二教导师一旅一团团长,在张治中麾下参战,因立有战功,升任该师第二旅旅长。次年,关任第四师十一旅旅长,在河北参与对石友三的围剿。
1932年,关部被调往鄂豫皖苏区,参加对中国工农红军的第四次围剿,与邝继勋、陈赓等展开连番激战。红四方面军其后被迫放弃鄂豫皖苏区,关也因功升任第二十五师师长。
1933年3月,关奉命率部北上援助宋哲元部抗击日军,参加长城战役,战斗中,关亲率一团冲锋,身负重伤,被迫撤离战场,战后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其后关率部驻扎北平,
1935年调往洛阳。
1936年,关奉命率部进入山西,对东渡黄河的红军东征军进行堵截,先后与红一军团和红二十五军发生战斗。
1936年10月5日,关升任陆军中将,任西北剿匪十一纵队司令,率四个师参与堵截红军西路军。
1937年,关升任52军军长,投入抗日战争。抗战中,关率部先后参与漳河战斗、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战役。由于他的英勇,时人誉之为“关铁拳”、“关猛”,与“孙钢头”孙连仲并称。
1938年,关升任第三十三军团长,次年又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中升任集团军总司令的第一人。
1940年,关率部调防云南,负责中国和越南边境的防务,其间因查办五十四军军长黄维,与陈诚发生冲突,导致陈诚胃疾复发吐血。
1944年12月,关升任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一度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准备率部与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但由于陈诚作梗,改任云南警备司令。1945年11月25日,昆明各大学学生罢课示威,反对内战。11月29日,关召开记者招待会,声言军队“有开枪的自由”,命令学生复课。12月1日,一二一事件发生,关被迫引咎辞职。
1947年,关麟征接替蒋介石出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948年1月,关麟征调任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
1980年,关因脑溢血病逝于香港。
胡琏
黄埔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师排、连长。
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总部警卫二团连长、第十一师营副、营长。
1932年起任第十八军特务营营长、特务团团长、第十一师第六十六团团长。
1937年起任第六十七师第一一九旅旅长、第十一师副师长。
1941年3月任预备第九师师长。一九四二年任第十一师师长。
1943年10月任第十八军副军长,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高级参谋。一九四四年八月任第十八军军长。
1945年6月28日授少将军衔。
1946年第十八军整编成十一师,任整十一师师长。
1948年8月升兼第十二兵团副司令,九月二十二日晋为陆军中将。
1949年1月任闽浙赣边区司令官,二月任第二编练司令,六月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十月任金门防卫司令。
1954年6月任第一军团司令官。
1957年7月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任金门防卫司令。
1957年,第二次防守金门,
1958年解放军对金门发动空前猛烈的炮击,落弹44万发,
胡将弹片卖给炼钢厂,给官兵带来600多万元福利金。
胡琏防守金门八年,把金门建设成"地下堡垒,海上乐园"。
1958年,任陆军副总司令,先后到日本、德国治病,
1964年出使越南,
1972年因病辞职,
1976年病逝于台北。
徐向前
原名徐象谦,字子敬,中国山西五台县人,20世纪中国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政治家,曾经担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
1919年春,在太原任职的徐向前长兄徐受谦来信向徐向前介绍阎锡山创建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之后徐向前顺利考入该校速成班,于1921年毕业。
1924年1月,徐向前听说广州国民政府筹办军校,并在上海招生。次月,徐与几位山西同乡一同赴沪参加黄埔军校考试。同年4月,徐向前经过两轮笔试,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2] ,编入第一队,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9月,第一队作为孙中山的卫队前往韶关,参加北伐誓师。10月10日,孙中山在韶关阅兵时,广州城发生商团叛乱,黄埔军首次参与战争。同年11月底,徐向前从黄埔军校毕业,被留在第三期入伍生第一营第三队,先后担任副排长、排长职位。
1925年2月,徐向前所在的黄埔军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并获胜利。此后,徐向前被派往河南,留任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6混成旅任教官、司令部参谋、第2团团副等职,之后因为军队溃散,徐向前回到家乡,后再赴南方。
1926年11月,徐向前经上海到武汉,任南湖学兵团指导员。
1927年3月,经樊炳星、杨德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队长;5月率领学生部队与夏斗寅、杨森的部队作战。6月被派往张发奎的部队,任司令部参谋。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徐向前担任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此后起义部队在花县整编为红四师,徐担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第10团党代表;部队在向海陆丰开进途中,徐升任红四师参谋长。
1928年,红四师抵达海丰,徐升任红四师师长。红四师与东江地区彭湃的红二师会合,坚持东江游击战争。因为指挥路线的错误及国民政府的围剿,最终红四师大部被歼或解散。徐向前带领余下数人,在地下共产党营救下,经九龙辗转到上海,最终由杨殷推荐,抵达大别山。
1930年春,徐向前任工农红军第一军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下辖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共三万人,徐向前任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
1937年,担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
1937年12月,徐向前参与指挥粉碎日军“六路围攻”的作战,击毙日军六百余人,日军在无法与129师决战后,主动撤退。1938年2月,刘伯承、徐向前率领386旅在凤凰山伏击日军。之后徐陆续参与指挥长生口战斗、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等。因为在晋东南连续受挫,日军于4月决定出动三万余部队,从同蒲铁路、正太路、平汉路等据点,分兵九路出击山西东南的八路军129师,即晋东南1938年战役。129师在西井召开反围攻部署,徐向前与刘伯承率386旅东移,在长乐村附近遭遇敌军,歼灭俘获日军2200余人。此后并趁机扩大战果,次月晋东南1938年战役结束,129师共歼灭日军四千余人,并收复辽县、黎城、潞城、晋城等18座县城,并基本控制晋东南地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38年4月26日,徐向前与刘志坚率领部队从辽县出发,越过太行山、横穿平汉路,抵达南宫,与率先在该地开展工作的陈再道、宋任穷等会合。开始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开展群众运动和游击战争。5月10日,徐向前率部发动威县战役,攻占威县、临清。16日,击退当地六离会及地方武装。5月下旬,在临清消灭伪军两千余人,此外还收编了当地的各路抗日武装力量。仅两个月内,河北南部的八路军部队已经到一万八千余人。9月底,八路军冀南根据地攻占临清、高唐等二十多个县城,消灭日伪部队万余人。11月,日军展开对冀南根据地的扫荡,129师被迫放弃宁晋、永年、恩县等地。
1939年1月,日军再次对冀南根据地大举扫荡,即冀南1939年春季战役。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先让出县城,消耗日伪部队,最终再进行反攻。该战役持续五个月,最终129师击溃日军,歼灭日伪军五千余人。
1939年5月,前往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地区八路军。
1943年,中共中央委任其为抗日军政大学校长,重点培养军事干部,以备此后战略反攻。
1944年7月,徐向前突患重病,住进延安柳树店和平医院治疗。以后整天发高烧便秘,身体极度虚弱,以至未能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出院后的徐向前一直在延安枣园休养,一直疗养到1945年冬。
解放战争期间,带病指挥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攻克太原后赴青岛养病。
1990年6月27日,因肺结核病复发,入医院治疗。同年9月21日,徐向前因病逝世,享年89岁。
陈赓
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援越抗美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 。
王耀武
幼名王哲让,字佐民。泰安县上王庄(今岱岳区夏张镇上王庄)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山东省政府主席、山东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绥靖统一指挥部主任、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国民党著名军事将领。黄埔系四期,国军骨干将领,冷静机智。
在抗日战争中,以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战绩最为卓著,被赞国民军长的山东汉子王耀武,打出了七十四军抗日铁军的称号,七十四军被授军中最高奖品——飞虎旗,王耀武本人亦受军队最高勋章。
蒋介石称赞王耀武“ 善武用兵,有指挥才能”。
被抗日战场称为“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
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积极抗战,消极内战,和平建国,后任职于全国政协,堪称军中模范山东人。1968年王耀武因病逝世于北京人民医院,享年64岁。
宋希濂
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溪口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被誉为黄埔之光 。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蒋介石嫡系重要将领,抗日名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1993年2月13日,因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
郑洞国
字桂庭,汉族,湖南石门人。他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曾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平汉路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新1军军长,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攻坚战。东北内战时期,指挥了热河攻略和两次四平街会战,1948年底,在长春兵败解甲。去世后受到两岸共同追悼 。
杜聿明
字光亭 ,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04年11月28日出生于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0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职。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所率各部全军覆没,于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乡被俘。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64年被特邀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1981年病逝于北京。
戴安澜
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蒋中正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孙立人称赞:“伟哉将军,战绩辉煌。”1943年3月,毛泽东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罗斯福说:“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史迪威评价“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