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老兵口述与回忆 > 陕西抗战老兵口述 > 内容正文

抗战中的陕西愣娃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16-08-23 15:24:15

抗战时期,陕西各界以波澜壮阔的英雄气概,谱写出一曲悲壮的陕军战歌。8月13日,一场由400张陕西老兵军礼照组成的“抗战中的陕西楞娃摄影展”在西安开幕,这群当年血战沙场的“陕西愣娃”,早已渐行渐远,逐渐老去。

展览邀请6位老兵出席,还首次展出了陕军抗战史料、罕见的二战单兵装备。偌大的展厅中,有坐着轮椅的老兵,有耄耋的抗战将领后代,也有年轻的大学生。本报受邀参加了整个开幕式,并采访了莅临展览老兵们,希望从老兵们的往事中,打捞这段70年前的记忆。

抗战中的陕西愣娃

动身的前两天,张志端就着手准备行李了。过了100岁后,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气喘的厉害,步子也越发迟钝,除了吃饭,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

战友的一排的牙齿全部被打掉

“老爷子是在养精蓄锐,”儿媳妇邱海荣告诉记者,老人的记忆力很好,每次有客人拜访,都很兴奋,“但毕竟年纪太大,你看着他劲头十足的讲,等你走了,他要睡两天才能缓过劲来。”

在儿子拿来的两身衣服中,张志端挑了一件熨烫整齐的浅绿色军衬衣。叠好后,与两枚抗战勋章,并排放在枕头前。

出发的日期,定在8月13日清晨。从户县来西安,需要一个多小时,5点半起床后,他戴上茶色眼镜,雪白的头发,整齐的向后梳着,一丝不苟。

6位老兵中,张志端年纪最长,当两名志愿者搀扶着老人缓步走进会场时,全场数百人齐刷刷站了起来,掌声震天。

老人突然举着右手,还没走上舞台,就驻足敬了一个军礼--101岁的他,像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一股子英雄气概。

看着这一幕,陕西抗战老兵志愿营的志愿者王哲一下子热泪盈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91岁的老兵秦永伦赶紧挪开椅子,从人群中走到张志端跟前,扶着他的胳膊,“老大哥,没想到能在这儿看见你。”

秦永伦和张志端同为黄埔校友,张志端是17期,秦永伦是18期,两人便以“学哥学弟”互称。秦永伦1939年入伍,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过潼关保卫战。

1937年11月7日,日军开始轰炸潼关,炮声在潼关的上空,一直响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为止,几乎整整8年。“我们的部队在潼关黄河岸边,前3天进山时是青山绿水,后来出山时再路过同样地段,看到尸骨堆成山,血水流成河,大家身上沾着血,相互看不清对方是谁。”

参加过中条山战役的96岁老兵王蒙芳瘦骨嶙峋,他接过话茬,“在河南三门峡,我们的部队被打散了,很多战友被敌人打死我都不敢去看尸体。当时有个姓黄的河南籍战友负伤,日军的子弹从他左腮穿入,右腮穿出,战友的舌头被打断,原本整整一排的牙齿全部被打掉。”

三天三夜仅吃了两个馒头

展览由陕西抗战老兵营发起、组织,1000多名志愿者在近3年的时间,走遍全省,搜集和整理老兵故事,记录口述抗战史,给400多位老兵建立起了抗战档案。

作为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张志端代表6位老兵讲话,“我这一生,参加了抗日,经历了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历程,这是我最大的光荣。能活到今天,我是幸运的。”他语速缓慢,但思路清晰,依然能感受到军人的作风。

张志端出生在河北省蔚县,未满白天母亲去世,6岁时父亲去世,他从此成了孤儿。“九一八”事变后,张志端被抓壮丁,成为29军的一名战士。

1937年,张志端在距离卢沟桥五里外的村子驻防,7月8日凌晨,炮声从卢沟桥方向传过来,紧急集合的哨声吹响,张志端跟随队伍向卢沟桥方向增援,火速向宛平进发。此时,卢沟桥周围已经是硝烟弥漫,“炮声把耳朵都震聋了,什么也听不见。遍地都是炮坑,死伤的战士到处都是,太惨了。”

7月27日,日军开始进攻南苑,这里的防守力量最薄弱,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指挥抵抗,成为抗战爆发后最惨的一次战役。

“天上是飞机,地上是坦克,没完没了的轰炸,整个南苑城都成了废墟。”张志端和战士们组成“大刀队”,抡刀同敌人展开白刃战。

29军以“大刀队”闻名,张志端现场向记者背诵起了大刀队的口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至南苑失守,张志端坚持了三天三夜,中间仅吃了两个馒头,佟麟阁和赵登禹殉难战场,成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第一位军长和师长。“战斗结束,1500多人只剩下73人,明知是送死,大家都争着上。”

100多位浴血奋战老兵的手印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题词,从台湾空运回西安,挂在展厅入口处。一侧的墙壁上,留着100多位浴血奋战老兵的手印。

“这是扛过枪,甚至跟日本人拼过刺刀的手,有些手甚至因为那场战争而留下残疾,手印最能体现老人的精气神。”6位老兵走进展厅,陕西抗战老兵营负责人唐俊亲自当起了讲解员。

1942年到1944年,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在付出了10余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全歼缅甸日军,书写了激越、壮烈的一页。

88岁的老兵李汉勋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 1944年响应 “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西安乘飞机到云南曲靖,“飞行员是美国人,进入步兵科目训练时装备都是美国的,伞兵部队由美英法等多国人员组成,当时每天都要进行跳伞和枪械训练,总共练了三个月左右。”

一件绣有飞虎队原称--中国空军美军志愿援华队英文缩写"AVC"字样的军服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这是31岁的收藏家常頔珍爱多年,并专程带到西安参展的。

军服背后缝着一张A4纸大小的“求救血符”,能清晰看到“美国空军、来华助战、仰我军民、一体救护”的中文字样。常頔向记者介绍,“飞虎队”的战士不会说中文,遇到紧急情况时,这个血符就是证明自己身份的,老百姓看到后就提供帮助。

走出展厅,到了和几位老兵分手的时候,气氛凝重而悲伤。张志端说,咱们拍个照,合唱一首描写抗战胜利的歌吧,“八年血战,千万忠魂,才打出这建国的康庄,这真不负我们全民抗战,不负我们血染沙场。”

他唱的,是罗家伦先生作词的《凯歌》。

记者手记:讲不出再见

历史里一定有启示我们未来的密码,所以,记忆便有了力量。这些记忆,比如眼前的实物、言语和影像,比如正在老去的老兵,它们会变成智慧,让我们免于愚蠢和偏见,自私和懦弱。

老兵的故事说不完,他们的肉身可能会归去,融入历史的尘烟,但积淀下来的那壮怀激烈的精神却是“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不应该和他们说再见,老兵们向我说起各自的际遇,依然能够那么平静,脸上或多或少还有骄傲,甚至是自豪,我想,这或许就是军人的尊严和荣耀,回头看去,这也是时间的力量。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