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北碚的日子
1940年秋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北碚创办的育才学校多次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几近封闭。就在这艰难的时期,9月22日傍晚,周恩来、邓颖超在《新华日报》记者张晓梅的陪同下,专程从重庆驱车来北碚,探望正在生病的陶行知。
面对动荡的局势,周恩来指出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并建议备船以应不时之需。
当时,陶行知一家已从北碚公园的清凉亭搬到文星湾的一碉楼里居住。困难之际见到周恩来和邓颖超,全家人激动不已,高兴万分。陶行知把育才学校指导部主任吴勃请来,共同汇报。周恩来听后,就在这碉楼里,分析形势后指出:育才学校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要育才师生提高警惕,采取措施,有备无患;另一方面教育师生,在极端困难的时候更要坚持教学工作,树立最后胜利的信心。周恩来还建议育才学校秘密准备一条大木船,一旦形势有变,师生可乘船溯嘉陵江北上广元,再由八路军办事处帮助转入解放区。
陶行知当即接受这一建议,后来以学校需要运输为由,派人租用了一条木船,作好应急准备。
周恩来分析形势和党的政策,鼓励身在北碚的有志之士坚定抗战信念。
第二天,周恩来和邓颖超由陶行知陪同,到北温泉公园,下榻数帆楼,在这里约见了刚从上海辗转来到复旦大学的著名教育家陈望道教授。
陈望道把周恩来到来的消息告诉了住在北碚的许多知名人士。当时,国内外形势都异常紧张,大家都很担忧国共合作的前景和抗战的前途,于是纷纷闻讯赶来,向周恩来提出心中的担忧。周恩来向他们分析形势和党的策略,使他们倍感亲切和鼓舞。
周恩来访问育才学校,寄语孩子“一代胜似一代”,并捐赠400元钱给孩子们购买体育器具。
24日一早,周恩来一行由陶行知陪同,乘坐小木船,沿嘉陵江逆水上草街子,登岸步行五华里,到达坐落在凤凰山的古圣寺育才学校。
整个学校沸腾起来了,全校师生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会。大会主席杨秉荪,是一位12岁的音乐组的学生;司仪孙振侠,一位13岁的朝鲜族小姑娘,是学校戏剧组的学生。周恩来和邓颖超在会上分别讲了话。周恩来很激动,他说:“你们这些孩子,都是从战火纷飞的地区,辗转流离,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的。你们都是科学家或艺术家的幼苗,扎根在这教育的园地,有着像陶先生这样的园丁精心培养,一定会健康成长,象凤凰山的参天大树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散会后,同学们蜂涌到周恩来和邓颖超身边,请求“周伯伯”和“邓妈妈”题字留念。周恩来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上同一句话:“一代胜似一代”。邓颖超写的是:“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
周恩来和邓颖超这次访问育才学校,在古圣寺住了两夜,分别给老师和同学们作了报告,观看了同学们专门排演的音乐、戏剧节目,并召集中共育才学校支部会,研究和安排了应变计划,布置了如何转移的准备工作。同时,他们还特别关心李远芃(即后来的国务院总理李鹏)的生活学习情况。邓颖超请《新华日报》记者张晓梅拍下了她与李远芃的合影,留下永远的纪念。
访问期间,周恩来发现育才学校体育设备较差,返回重庆后,立即给陶行知汇来400元钱,特别注明捐赠给育才学校为同学们购买体育器具之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