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陈祖康,字绍文,号宜安,1901年出生,福建省漳平菁城人。陈祖康的家庭是一个殷富之家,亦是一个书香世家。1916年入龙岩九中读书。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当时,熊雄也赴法国勤工俭学,与陈祖康同在巴黎西郊圣日尔曼公学补习法语。1923年,熊雄介绍陈祖康加入共产党员赵世炎、周恩来等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获得乌灵大学理科硕士,次年获法国西方工学院土木工程师职称。被该校聘为助教。陈祖康在1924年获法国马赛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25年夏又毕业于法国西方工学院,获土木工程师证书,并被聘为该院的助理教授。在留法期间,由熊雄介绍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6月转为共产党员。
军统生涯
1926年陈祖康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任总司令部交际处外交参赞官,北伐东路军总指挥部高级参议,独立第四师总参议兼漳州警备司令部参谋长。陈祖康到福建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政治部的工作,先后任东路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福建陆军干部学校政治教官。1927年1月陈祖康在闽南从事革命活动,任闽南特委委员、福建临委委员;10月任闽西特派员;12月当选福建临委执委。1928年2月当选闽南临委常委,兼省临委组织部长,4月代理福建临委书记,6月中旬投靠国民党张贞部,6月24日福建临委开除其党籍。1928年8月,中共中央派郑超麟为巡视员来闽整顿省委组织。陈得知郑到达厦门,派人跟踪,伺机捉拿未遂。1928年冬,陈祖康与陈卓凡一起到上海找谭平山介绍他们加入中华革命党(即“第三党”),并被委任为闽南地区党务筹备员,在漳州、厦门一带发展“第三党”组织。1929年8月8日,红四军解放漳平城。12日,群众到陈祖康家杀猪出谷,放火烧毁其房屋。19日,红四军挺进闽中,陈即以国民党岩平宁剿抚特派员身份与张贞派的张汝劻旅乘虚进占漳平县城。他荐派心腹陈应标为漳平县长,捕杀革命人士陈福庆、苏振源、苏金等人。1930年,陈祖康到上海向“第三党”的邓演达汇报工作后,10月回漳州创办《回风报》,至1932年6月因资金不济而停刊。接着又参与“第三党”在漳州筹办《漳州日报》,受十九路军影响,宣传反蒋抗日。1933年12月13日,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委任陈为漳浦县长。1934年1月,闽南自治军司令胡捷进攻漳浦时,陈率部与之酣战,后得十九路军驰援,反守为攻。陈将胡枭首示众。1934年1月21日,“闽变”失败后,陈祖康避居长沙,以喝酒、打麻将消磨时光。后被长沙警备司令部的军统特务范裕厚拉入军统组织。1936年两广事变爆发后,陈祖康到湖南醴陵收集广西方面的动态,“成绩良好”,后被派往老家福建工作。在担任军统闽北站站长期间,曾查到一封日本台湾总督中岛满从香港寄给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信并上报中央,吓得陈仪赶快把他的日籍太太送到长沙并表示对中央的忠诚。1939年,陈祖康被派到上海从事情报工作,从陈公博那里获得了美国需要的日本剩余海军舰只的位置的情报,从而帮助美军飞机彻底解决了日海军舰队。随着抗战的即将胜利,为了保证国民党军队进入上海,他和日军高级军官勾结,破坏了共产党在上海日军下级官兵中的策反。抗战胜利后,陈祖康返乡竞选所谓“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并当选为代表。大陆解放时,陈祖康随国民党逃到台湾。1960年,陈祖康又受命赴香港进行反共的情报工作。返回台湾后,于1979年2月在台湾病逝,享年78岁。
人物诗作
1924年春孙中山在黄埔创建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委任蒋介石为校长。6月16日举行首期开学典礼,录取新生499人,孙中山核定校训为“亲爱精诚”,并以“革命军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为题发表训词,奠定国民革命军的坚实基础。陈祖康与熊雄(又名披素)是留法时的同学,熊雄先于陈祖康回国,在黄埔军校经周恩来推荐,继周恩来后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多次去函去电,请陈祖康返国参加革命,陈祖康遂辞去西方工学院的教职,于1925年春离法回国,来到黄埔军校任少校政治教官。由于受家庭影响,陈祖康从小爱好文学。他曾受业于名师陈步韩和刘岑仲,打下深厚的国文基础,尤擅长写诗。1926年秋,黄埔军校第五期开学。一天,熊雄找到陈祖康说:“到现在,五期已经开学了,学校万事俱备,惟校歌尚付阙如,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了。政治部方面大家都认为你对诗歌独具专长,要你撰写一篇校歌的歌词,请你立即动笔。”接连几天,陈祖康一直冥思苦想,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始终未能满意。有一天早晨,他信步江边,望着眼前奔腾而过的珠江,犹如革命洪流滚滚向前,一发不可阻挡。回过头来,军校的练兵场上红旗招展,与刀枪交相辉映,军号声和喊杀声此起彼伏。看到这一派生气勃勃的革命气氛,陈祖康不禁思潮汹涌,豪气顿生。回到宿舍后,他挥笔写下了一段歌词:怒涛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陈祖康将歌词拿给熊雄看,熊雄连声赞许,请少校音乐官林庆梧谱曲。不久,陈祖康离粤赴闽,校歌有否被采用陈祖康不得而知。1927年春有学生自黄埔来见陈祖康,告诉他黄埔学校已有了校歌,并唱了原文,这时他才知道那首歌词被采用了,后来还被勒石在黄埔军校的校园内。1985年1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文强来函证实,这首校歌确属陈祖康所作。
黄埔精神
大浪淘沙,书写着人间沧桑。风云变幻,折射出人生轨迹。陈祖康这位早期的共产党人,由于历史的局限和自身的因素,最终没能成为正义的代表者,反而与共产党分道扬镳,其教训是值得吸取的。但是,他在早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黄埔军校校歌的创作,仍然值得一提,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校歌的字里行间,无疑是代表了一部分黄埔精神。”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干部学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16日军校在广州开学,因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军校创办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孙中山先生亲自兼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先后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军校以孙中山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为国共两党培养、造就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国民党方面,黄埔师生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有近40人。杜聿明、胡宗南 、张灵甫 、黄维 、戴笠 、郝柏村 ,哪个不是耳熟能详的人物!在共产党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5人出自黄埔、十名大将中黄埔出身的占了3位、1955年授衔的57名上将中有黄埔师生9人。左权 、陈赓 、徐向前 、林彪 、蒋先云 、刘志丹 、罗瑞卿个个都威名远扬!黄埔军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在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北伐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师生再度携手,并肩作战,无役不从,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寄希望于国共合作掀开新的历史篇章,扩大三通,促进海峡两岸同胞的交往和经贸和文化交流,发扬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亲爱精诚”之黄埔精神,早日实现和平祖国统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