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贞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世前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艰难地把他抚养成人。自幼生活的艰辛,培养了姜玉贞倔强的性格。他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认为要摆脱困境就只能去当兵。1913年,陕西方面来招兵,他报名作了一个“备补兵”。以后这支部队几经周折,最后投靠了山西督军阎锡山。
姜玉贞在部队中军事训练刻苦认真,又勇于吃苦,赢得了长官的赏识,先后送他到山西陆军第一旅干部学校、国民党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毕业后在晋军中服役。他在作战训练中才干高超、吃苦耐劳、爱护士兵,深得士兵的爱戴和长官的重用,被逐级提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姜玉贞随晋军参加了几次大战,每战必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曾在一次战斗中因胸部中弹,割去一叶肺。由于他英勇善战,在晋军中获得了“猛将”的称号,并被晋升为第六十六军第六十五师第一九六旅旅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姜玉贞撇下寡母幼子,毅然奔赴抗日战场。
当时,第一九六旅驻守在山西阳泉。他昼夜兼程,赶到山西的东大门——娘子关,率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迅速修好了防御工事。
到了九月上旬,形势突变,日军大举进攻山西北部,大同一带危急,姜玉贞奉令立即出发北上。赶至大同附近时,大同已失陷,部队只好往南撤退,徒步跋涉20多天。 1937年9月30日,刚到崞县,又接到死守原平的命令,部队又开往原平。在行军过程中,他严明军纪,不许扰民,曾下令把一名私拿百姓鞋子的士兵枪毙。同时他与士兵同餐共宿,甚至将自己的战马让给病号,而自己与士兵一起步行,官兵对姜玉贞钦佩不已,部队士气高昂。
此时,日军出动 7万余人,坦克150余辆,火炮250门,从山西北部直扑太原。在太原以北有一个唯一能挡住日军的战略要地忻口,忻口可以说是太原的“北大门”。此地一失,太原也就无险可守了。但当时忻口一带中国军队兵力不足,太原十分危急,第二战区决定调派八万军队驻守忻口,进行会战。可是这些军队大部分都在河北省、山西省其它地区,要赶到忻口一带,还需要好几天的时间,而日军距离忻口只有80多公里,作为具有现代化装备的敌军只须用一、两天就能赶在我军之前抢先占据忻口。日军咄咄逼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派一支部队驻扎在距离忻口以北15公里的原平镇,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把敌人拖在那里,为我军在忻口布防争取时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此,必须让一支得力的部队去执行这项任务。在晋军中,姜玉贞以“猛将”著称,第一九六旅又是甲种劲旅。所以上级把重任交与姜玉贞,命令他“虽剩一兵一卒,也得在原平死守七天(从10月1日起)。
1937年9月30日,率部抵达抗日前线,奉命“死守原平7日”。1 0月1日,日军重兵包围原平。姜玉贞率部在城外英勇抗击。他白天指挥部队与敌厮杀,夜晚巡视战地,鼓励官兵杀敌报国,并亲率小股部队在夜间偷袭敌人。在敌我兵力和武器装备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所部遭重大伤亡,被迫撤入原平城内坚守。与敌血战7日后,又接到再坚守3日的命令。此时兵力已严重不足,但姜玉贞坚决执行命令,决心率部死守。10月8日,日军调集飞机、大炮向原平城内猛烈轰击,守军伤亡惨重。日军攻入城内,姜玉贞率残部与敌展开激烈巷战,肉搏厮杀。10日夜,守城任务完成。待幸存官兵冲杀撤出重围后,姜玉贞方率特务排突围,至城外时不幸中弹牺牲。惨无人道的敌人竟又在他身上连刺数刀,并将他的头颅取走。
姜玉贞殉国后,全国各主要报刊纷纷发表悼念文章;许多大中城市的各界爱国人士,举行公祭活动,痛悼忠魂。
1938年3月12日,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中,赞扬姜玉贞等人“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当时的国民政府也予以明令褒扬:“查姜玉贞久历戎行,夙称忠勇。此次奉命抗战,苦战经时,坚守围攻,竟以身殉,眷怀忠烈,轸悼实深,应以明令褒扬,并追赠陆军中将,交行政院转饬军政部从优议恤,以彰忠烈。”
参考资料
抗日英雄姜玉贞简介
革命烈士姜玉贞
姜玉贞曾率军对抗板垣师团 牺牲后被日军割下头颅
姜玉贞旅长的绝命电
十月十日,他为保卫原平英勇战死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