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各省民间抗战英雄名录 > 台湾民间抗战英雄名录 > 内容正文

台湾抗战人物:林子瑾
来源:抗日战争图书馆   2018-11-20 18:00:26

  林子瑾( 1878—1956 ),字少英,又名大智,別署林疋及林鹰。林子瑾家祖先牌上明确记载,祖辈系古河南西河林姓、为殷商太师比干后裔。林氏后裔的一部分于古代就辗转南迁福建平和县埔坪社,清代又到了台湾。林子瑾生于台中。其父林染春是个秀才,也是郎中,又是光绪年著名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军医,于1884年中法战争的台湾战场上救死扶伤。时年仅7岁的林子瑾就有了反对外国人侵略的思想萌芽。林染春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督促林子瑾每日清晨5点必起,攻读《四书五经》《资治 通鉴》、唐诗宋词等等国学。林子瑾生性文弱,善书法,曾是一个旧汉诗人,台湾爱国诗社“栎社”理事。现保存于台中雾峰莱园的文物“栎社二十年题名碑”就是他书写的。他曾著诗自嘲:“举 手无鸡力,如何椎得秦。”却又有抗日战斗的理想。《马关条约》 日本侵占台湾时,他年仅17岁,幸好已经受到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他十分崇拜田横、岳飞、郑成功等历史人物的民族气节。国学基础也相当雄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奠定了他能站稳脚跟、立足抗日的基础,也成为他后来奔赴祖国的思想前提。

  林子瑾早年又赴清朝在福建办的“西学堂,上“新学,留学日本。那也正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在日本时有幸结识梁启超、孙中山、黄兴等人物,并受到很大影响。他发展成为一个赞成革命、开展启蒙运动和台湾非暴力抗日民族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林子瑾赞成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把爱国爱乡两者髙度统一起来,一心盼望中国强大。他认为只有祖国结束清朝封建统治,建设强大,台湾冋题才能根本解决,民众才能从日本手下解脱出来。武昌起义后,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刚成立,林子瑾于2月即奔赴大陆,11月国籍法刚一出台,他就即刻果断地恢复中国国籍(当时台湾岛内的人为日本国籍),以做中国人为荣。他也是《台湾通 史》作者连横1914年恢复国籍的保证人。林子瑾在日本的髙压统 治下,发表诗篇,表示台湾人民欢迎和赞成辛亥革命,诗曰:“一线延明赐姓朱,台澎割据势终孤,千秋倘有英灵在,喜看孙、黄覆 曼殊。”他响应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的号召,来到大陆开发公路、办交通实业。民国初年他就热心在台湾传承中华文化,曾去北京大学前身的京师大学堂,并把京师大学堂的讲义和不少古籍带回台湾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他也曾受聘于天津女子师范。

  林子瑾在家乡台湾的问题上,认为当时台湾历次武装抗日斗争失败后,不应停止抗日,文人也要以笔杆作刀枪。他相信群众,写诗鼓舞士气、树立信心:“一片精诚动彼苍,手无寸铁亦何妨! 匹夫有责澜能挽,众志成城势莫当。试看英雄能暗合,应知家国 未沦亡。他时定有同舟日,珍重天涯各一方!”在名为田横的诗中曰:“国亡身死气犹豪,未肯低头事汉高;今日齐州几焦土,可无遗姓与儿曹?”林子瑾为在台湾保卫中华文化和汉语而和日本 人正面周旋于台湾的文化战场,因此受到日本人的抄家迫害。他曾参与接待梁启超访台。1917年林子瑾发起重建台中林氏宗庙 活动,以示不忘祖宗。1919年参与主持成立“台湾文社”,该社 最初就在他家办公,极力捍卫民族文化,对抗日本对汉文的封杀。他著文强调台湾人不是日本人,号称“台湾人是优秀民族的 子孙”。林子瑾按梁启超的建议,和林献堂、蔡培火、蔡惠如等策 划非武装抗日的民族运动,还联合东京年轻留学生,从开展“反六三法”转变到“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1921年林子瑾和 林献堂、蒋渭水一起策划,并被公推为议长,主持成立了 “台湾文化协会”,进一步扩大开展启蒙运动和进行非武装抗日运动。

  1945年台湾光复,林子瑾在兴奋的同时,首先想到的即是台湾被日本侵占了50年,而其中最深层次的侵略便是文化侵略。由于台湾经历了50年日本殖民统治的奴化教育,不少台湾人却对祖国语言文字生疏,林子瑾意识到消除日本奴化教育的影响,在台湾恢复中华文化,开展学习国语,推广汉字和普通话的活动是摆在当时国人面前的现实问题。所以他和当时在北平的文化界、医务界的同乡如张深切、张我军、梁永禄、苏子蘅、洪炎秋等磋商,并于1945年10月在北京(时称北平)发起成立北平台湾革新同志会,亲自出任会长,会员大多也是同乡会的成员,文化素质较高,多具大学水平,会员总数562名。

  “台湾革新同志会”是在北京的台湾同胞自发自觉地发起成立的民间团体。该会提出“尊重国史”,憧憬战后建设祖国,期盼祖国富强、中华复兴,认为在京台胞有责任大力开展交流工作, 进一步使大陆和台湾融合为一体。“台湾革新同志会”自觉地组织、培训教学人员赴台推广普通话,为受日本教育的台胞教授国语。该会自成立之始就在师大和中国大学同时附设和开办了“文教人员讲习班”,组织一些在京的大陆和台籍的青年学生和教师, 包括北京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的一些毕业生,开展台湾知识、语言、风俗习惯、地理历史及到台湾应注意的事项等的讲解和培训。该会也为学员向中国善后救济总署申请旅费,设法协助 输送培训的教学人员去台湾从事教育工作,利用北京普通话的优 势,在台湾进行国语教学,推广汉字和普通话。战后在台湾的师 范学校及中等以上学校的国文教师,有许多是该会输送来的。该会也帮助了许多在北京、东北和天津的台胞返台。而林子瑾自己始终坚守在北京,直到1956年去世。他一生致力于台湾恢复中华文化,其自发的祖国意识、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相当可贵。

  (林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