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共产党抗战牺牲将领名录 > 八路军抗战牺牲将领名录 > 内容正文

八路军抗战牺牲将领:马玉堂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18-08-29 16:14:50

  马玉堂,1910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藁城县滹沱河边的东刘村。其父马洛庆是个农民,靠勤勉与节俭,为后代挣下了一份不薄的家业。马玉堂出生的时候,家里有40多亩地,7口人。他的二伯父、二伯母无子,视他为亲生,同他的父母一起守着他这棵独苗苗,给他取小名双贵。13岁的时候,家里人按照当地的风俗,给他娶了表灵村私塾先生的女儿李瑞英为妻。李瑞英不识字,但受诗书之家熏陶,通情达理,孝敬公婆,很是温柔贤慧。马玉堂16岁考入藁城县立一高师范,阅读了《莫斯科印象记》、《苏俄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书籍后,向往着书中那个没有剥削压迫,自由平等的世界,决心为之奋斗。

  人物简介

  马玉堂(1910―1940)男,河北藁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到正定七中学习。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后在石家庄特委任巡视员,在藁城、栾城、赵县、晋县、无极、正定一带发展党员,筹建组织,向封建势力开展斗争。1933年被捕押解到北平,1937年出狱后分配到东北军五十三军做兵运工作。“七七”事变后他组织抗日义勇军攻克藁城,拿下无极,收编“联庄会”,“大刀会”,痛击日寇、汉奸,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使抗日队伍很快扩大到两千人。1938年春晋察冀军区命名为“抗日义勇军第五路军”,后又改编为“东进纵队独立支队”,他均任司令员。后又调冀南四分区任司令员。1938年赴延安抗大学习后被任命为渤海军区司令员,在路过平汉线时,在战斗中牺牲。

  人物生平

  马玉堂,1926年,入县立第一高等师范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和1934年,因从事革命活动两度入狱。1937年3月,到东北军做兵运工作。“七七事变”后,返藁城发动群众,组织起一支10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任队长。后正式成立晋察冀抗日义勇军,任大队长。不久,义勇军与无极、晋县两支抗日游击队合编为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五支队,任支队长。曾率部歼灭无极县汉奸头子、伪五县“剿共司令”刘大喜的队伍,俘敌200余名。12月,所部被晋察冀军区命名为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五路军,任司令员。1938年1月29日,率部伏击进犯藁城的日军,消灭日军220多人,缴步枪60余支、轻机枪6挺、迫击炮1门,击毁汽车3辆。2月,率部转至赞皇县活动,请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主任宋任穷协助该部整顿,建立中共各级组织,并改编该部为“冀南军区八路军东进纵队独立支队”,任司令员兼政委。3月,率部返藁城一带坚持抗日游击战。不久,调任冀南军区四分区司令员。1939年底,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毕业后,调任渤海军区司令员。赴任途中,经平汉铁路封锁线时遭日军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0岁。

  人物事迹

  1926年7月,他考入县立一高师范班的当年,在一个简陋的教室里,他对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宣了誓,成为冀中地区早期共产党员之一。从此,他就像一粒火种,走到哪里就把革命的烈火燃到哪里……

  1927年秋天,他转学到省立七中学习。在那里,他组织进步力量,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成为学生会的骨干。1930年,他受党组织委派,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奔走于滹沱河两岸,在周围农村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了党的活动站。并于1931年秋与中共直中(河北省中部地区)特委联系,建立了藁城县委。1932年6月,他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被学校开除。获释后,他与其他同志一起到灵寿县慈峪镇,组织了两次农民暴动。失败后,根据直中特委指示,他到井陉正丰煤矿领导工人运动。1933年3月,他担任直中特委巡视员,在直中特委和所属各县委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他与几位同志坚持斗争,恢复组织,建立了藁城县中心县委,他担任县委委员。因马玉堂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致使反动势力仇视他,憎恨他。他在家乡开展地下斗争的八年时间里,曾两次被捕,被敌人投进监狱,但每一次的监狱生活,都使他的筋骨得到锤炼,使他的灵魂得到升华。1937年10月,马玉堂被中共北方局派回自己家乡开展武装斗争。这天晚上,马玉堂在自己的家里召开党员会。炕沿上坐着的,依次是马润章、杨春华、王元、马黑子、马达,这些同志虽然与党失去了联系,但都渴望早日为党工作。马玉堂环视了一下说道:“卢沟桥事变后,党中央、北方局已连续发出指示,要求各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全民游击战争,抗击日寇。我这次回来就是带着这个任务来的。”马润章说:“玉堂,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我们大伙听你的。”“我的意思是马上动员群众,组建抗日游击队,收复藁城,一来壮壮抗日的声势,二来夺些武器,武装自己。”“是该这么着。”杨春华抽了一口烟袋锅慢慢悠悠地说,“现在群众抗日情绪高得很,我估摸着,只要我们一招呼,动员一二百人没问题。问题是枪和粮款哪儿去搞啊?”“把全村的武器搜罗搜罗,能有多少?”马玉堂问。“子弹有一些,国民党军队逃跑的时候往村里扔了不少子弹,有的埋到猪圈里,有的埋在树底下。枪就难说了,恐怕只有东头王姓地主家里有一两条。”马达答道。“那些土匪武装对待抗日的态度咋样?”马玉堂又问。马黑子说:“善保庄有个李小贞,手下有百80人,家伙也不赖,人也挺仗义的,号称是抗日的天下第一师,不知是真还是假?”马玉堂想了一会对大家说:“这样吧,明天大伙分头到各村动员群众献出枪支弹药,多多益善。我现在就去找李小贞,争取他跟我们一块打藁城。”他说着走到院里对放哨的父亲马洛庆说:“爹,你也去歇一会吧。明儿在咱院里盘四个大灶,让队伍在咱家吃饭。”在善堡庄李小贞家里,马玉堂和颜悦色中带着威严地说:“李大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全民抗日是大势所趋,你这个武艺在身的人,可不能落后啊!”“那当然,我老李没有多少文化,这个理还弄得通。春上我拉起这支队伍,保卫家乡和乡亲们!”李小贞一脸傲气。“不过据我所知,二鬼子(伪军)占领藁城的时候,你老兄可没放一枪一弹啊”。“这……”李小贞语塞。“李大哥,你知道外面的人都说你什么吗?”“说我什么?”“说你是李大炮李大炮,见了鬼子往后倒。”“胡说!”李小贞一拍桌子,眼睛瞪得老大。“我他娘的把藁城的二鬼子崩了,堵住他们的嘴!老子兵强马壮,怕谁?”“兄弟我也有这个意思,咱哥俩合作咋样?”马玉堂趁热打铁。“沾,你说怎么干吧!”这一夜,一直到天亮马玉堂才离开李小贞的家。

  1937年11月2日的深夜,寒风刺骨。藁城县的伪军早早地进入梦乡。在城南门外的一片洼地里,马玉堂和李小贞的队伍会合了,马玉堂的抗日队500多人,李小贞的部下40多人。他们从城根水道里钻入城内。沿着事先侦察好的地形,火速包围了敌人驻扎的赵家大院。睡梦中的敌人被一种奇怪的声音惊醒,睁眼一看天降神兵,脑袋已被枪口抵住。后院的敌人发觉情况不对,爬起来仓促应战,被马玉堂两枪撂倒两个,其余的乖乖地投了降。整个战斗,干净利落,缴获了一挺机枪,六支冲锋枪,30多支步枪。马玉堂腰挎驳壳枪,脸上露出笑意。收复藁城的胜利,使这一地区的抗日烈火燃烧得更旺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着上战场,只十几天的工夫,有20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军,动员了200多条枪几千发子弹。马玉堂一看时机成熟,决定在南楼小学召开游击队命名大会。那一天艳阳普照,会场就设在小学校的操场上,院内外挤满了人。马玉堂挥舞着手臂说道:“从今天起,我们的抗日游击队正式命名为抗日义勇军。由我担任大队长,韩子毅同志担任政委,张正身同志担任政治部主任。日本人强占了我们的家乡,烧了我们的房子,杀了我们的亲人,堂堂的五尺男儿,能看着强盗为非作歹吗?不能!我们要团结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希望乡亲们支持我们,帮助我们,齐心协力,把小日本赶出去!”“把小日本赶出去!”人们跟着高呼。

  1937年12月上旬,马玉堂带着队伍向滹沱河北岸的南董镇转移。一路上,他们张贴标语,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帮助各地建立党组织和群众团体,收买枪支弹药,扩充兵员,受到沿途群众的热烈拥护。会道门组织红枪会和地方武装便衣队100多人也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加入了这支抗日武装。到达南董镇,马玉堂和老同学夏福海带领的40多人,无极县翟司升组织的“人民自卫军”会合,合编为“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二路第五支队”。马玉堂任支队长,翟司升为副支队长,下设四个大队。这支抗日武装发展壮大到1000多人。1938年2月20日,马玉堂在赞皇县百草坪小山村里,见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主任宋任穷。这时他28岁了,已经经历了12年革命斗争的磨练,更深切地体会到离开党组织孤身奋战的困苦。因此,他急切地要找到党组织领导人。“我就是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我叫宋任穷。你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就对我说吧!”宋任穷亲切地对他说。马玉堂的心里阵阵发热。他向宋任穷详细讲述了自己两次入狱,出狱及回到家乡开展武装斗争的经历。宋任穷听完马玉堂的介绍,紧握着他的手说:“你们都是党的好同志。我这就拍电报汇报给在辽县的邓小平政委。你们就在这里住下吧!”邓小平政委对这支抗日武装很重视,经与中共晋冀豫省委研究决定,恢复了马玉堂、张正身、李庭桂、冯荫槐、安瑞、李述唐、李汉英、吕森、魏润身九人的党籍。马玉堂,终于又回到了党的怀抱。这个久经沙场的硬汉,淌下了滚滚热泪。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决定,抗日义勇军改编为“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独立支队”,马玉堂为司令员、徐绍恩为政委,张正身为政治部主任。下设参谋处,统辖三个营。马玉堂率领独立支队重返冀南,转战藁城、晋县、束鹿、宁晋、赵县、栾城一带,与当地的人民武装结合,先后消灭了勾结日寇的反动武装:藁城县刘海庄的张会山、梅花镇的曹万祥、晋县赵兰庄的庞桂露,袭击了藁城的日伪军,打击了亲日派的猖狂活动,开辟了赵、藁、栾、晋等县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8月,冀南军区成立。马玉堂因作战勇敢,谋略过人,被调到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任司令员,领导威县、南宫、广宗、新河等县的抗日武装,配合地委开辟抗日根据地。滔滔滹沱河,九曲十八弯,革命的形势,也如这奔涌的河水一样,时而湍急,时而平缓。1940年2月,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马玉堂从中共北方局党校毕业,被分配到豫皖苏边区工作。1940年6月,他和孔石泉一同调往豫东睢(县)杞(县)太(康)独立团。孔石泉任团长,他任二营教导员。睢杞太地区又称水东区,亦称豫东。包括民权、兰封、睢县、太康、鹿邑、陈留(今划归开封县)、宁陵等十余县。以睢县,杞县、太康为中心,故又称杞睢太根据地。形势是严峻的。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指示在豫东的国民党军队不断制造反共“磨擦”,袭击独立团。日军亦加紧对睢杞太地区进行“扫荡”。独立团面临日顽的双重攻击,环境十分险恶。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独立团奉命转移,东进豫皖苏边区,留下两连主力,合编为独立营,马玉堂担任教导员,王广文担任营长。他们随同地委书记韩达生留在睢杞太,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1941年3月10日拂晓,日伪军纠集大批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铺天盖地向睢杞太根据地进攻。国民党军队趁火打劫,在独立营东撤的路上打埋伏,独立营遭受了惨重损失。党组织被破坏了,地委书记韩达生也被捕遇害,独立营与党组织失掉了联系,睢杞太根据地被分割为杞南、杞北、杞通(许)三块小游击根据地。

  长夜漫漫,马玉堂的心也如同这夜色一样浓重。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而身处逆境的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思念家乡的亲人。还是1938年5月的时候,日军偷袭东刘村,将全村老少赶到村西的打麦场上,从人群中拉出他的大伯父和二伯父(那时他父母正好走亲戚去了)吊在老柳树上拷打,逼着二位老人讲出他的行踪,两位老人宁死也没吐出一个字,后来若不是他带部队援救,两位老人早已死于敌手。因他参加革命,家里已成了联络点交通站,经常资助来这里开会落脚的同志们。为营救他出狱,父亲已经卖完了家里的地……

  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妻子。自从他加入了共产党,她就没过过安生日子,时时为他担惊受怕。她从没埋怨过他,总是默默地操持家务,服侍老人,养育孩子。他第二次被捕时,从藁城押往石家庄,妻子和岳父、姨妹内弟全家到沧石路边上为他送行。他又想到了他那一双儿女,他给他们的父爱太少了……

  对家人的思念,像一把刀子割着他的心,他躺不下去了,披衣下床,摊开纸笔。此时此刻,那怕是写一句问候的话,也能减轻一些他负疚的痛苦。写给谁呢?爹娘伯父母和妻子都不识字,干脆写给侄儿志超吧,这些年他不在家,都是志超照顾几位老人的。

  马玉堂毕竟是坚强的,他将绵绵愁绪埋在心底,在最困难的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当时有不少同志主张放弃睢杞太根据地,越过陇海线,跳到华北去。马玉堂坚决反对。在他的倡议下,地方党组织和部队领导人在杞县申纪村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马玉堂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决不能因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丧失对革命前途的信心。要相信,正义的事业终会取得胜利。我们决不能把一寸土地无谓地让给敌人。”他极力主张留在睢杞太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终于统一了大家的思想重新组建了水东独立团。大家推选马玉堂担任团长兼政委,王广中任副团长。

  马玉堂率领全团指战员,紧紧依靠地方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进攻,硬是在睢杞太地区站住了脚,重新组建了睢杞太三个县大队。在太康县聚台岗建立了抗日小后方,举办训练班,修理枪械,医疗伤员,制作服装,筹集粮秣,保证了独立团的物资供给。到1941年底,独立团发展到1000多人,还有一部分地方武装,革命形势大有好转。

  1942年1月9日,马玉堂接到豫皖苏边区党委通知,要他立即到延安抗大学习。

  去延安必须跨越平汉线。平汉线上日军严加封锁着,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每200米就有一座炮楼,晚间,探照灯把周围照得亮如白昼。

  马玉堂瞅准机会,匍匐接近铁路线。但敌人的探照灯转过来了。敌军哨兵和炮楼上的敌人一齐向他开了火。他倒在了平汉路旁的土地上。殷红的鲜血浸透了他身下的冻土,纷飞的雪花掩盖了他的遗体……几天后,铁路沿线破坏铁路的民兵发现了他的遗体,继而又发现了他揣在怀里的介绍信,才弄清了这位英雄的身份。

  他无声无息地倒下了,他的头朝着革命圣地延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