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8-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十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入选本次研讨会的论文有35篇,是经过匿名评审程序从180多篇投稿中产生的。参与本次会议的青年学者和特邀嘉宾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抗战史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和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迎来了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的十周年。
▲与会学者集体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耿向东研究员主持,《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皓教授致开幕辞。
▲研讨会开幕式
▲耿向东教授主持开幕式
《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研究员回顾了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的宗旨与初心,指出青年会旨在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战争研究的青年队伍,推动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来。
▲《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研究员
杜主编强调,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而要创新,首先必须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史,要深入分析相关论著与作者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皓教授介绍了历史学院的百余年学术基础和浓厚的史学研究氛围,特别是近年来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张院长对各位专家和青年才俊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皓教授
本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贯彻“论文就是一切、讨论就是一切”的宗旨,在组织形式上延续往届不设论文宣读环节的惯例,直接进入论文点评、讨论环节。研讨会不设分会场,每场专家评议结束后预留自由发言环节,所有学者全程与会,充分交流。在为期两天、总共八场的讨论中,青年学者围绕论文互相辩难,特邀专家犀利点评,现场气氛热烈真挚。
▲第一场讨论现场
第一场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建朗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文理学院李金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赵耀虹、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丁书颖围绕世界史视域下的中国抗战,分别就英国与新四国银行团、“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太平洋国际学会调查项目和抗战时期英国对华宣传等问题进行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张俊义研究员、侯中军研究员分别评议。
▲第二场讨论现场
第二场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皓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诺、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贺翕、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齐晓燕、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曦围绕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分别讨论了抗战初期中共华北地方党组织的演变、山西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与地权变动、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1943-1946年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反特运动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周祖文和高莹莹老师进行点评。
▲第三场讨论现场
第三场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杜继东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张醒世、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孟祥斐、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仝宏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许浩、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涵聚焦于战时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分别就阎锡山对察哈尔事变的因应、国民政府国防工事线的修筑、全面抗战初期重庆市商会的改组、抗战后期国民党新疆省党部、1944—1946年蒋介石与桂系关系演变等问题展开讨论,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和热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罗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晓娟老师进行点评。
▲第四场讨论现场
第四场讨论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瞿骏教授主持,围绕抗战时期的中共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温程、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英俊、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洋和朱时宇分别对抗战时期菲律宾华侨对中共的援助、皖南事变前后莫斯科对国共关系的介入、中共对李济深的统战工作、中共鄂豫边区抗日武装的建立、1944—1945年新四军发展江南等主题进行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吴敏超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双智副教授进行评议。
▲第五场讨论现场
4月9日上午,举行第五场讨论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汪朝光研究员主持。清华大学历史系李俊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黄河、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郑小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郑迎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黄卓贤从经济史视角切入,围绕抗战时期的中美桐油贸易、中国兴业公司、福建出口茶叶的运销统制、国民政府的煤炭管理、献金献粮运动各抒己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学通研究员、潘晓霞研究员进行点评。
▲第六场讨论现场
第六场讨论会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道炫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黄圣煌、福建社会科学院海峡文化研究中心梁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郑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蕊从国际视角对抗战时期诸多问题展开考察,涉及锦州中立区案、1932年日本基督徒访问团访华、1943年日汪“收回使馆界行政权”事件、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在华盟国侨民的措置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萍研究员、王来特老师进行评议。
▲第七场讨论现场
第七场讨论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臧运祜教授主持,集中探讨抗战时期的日伪这一议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梦思、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冯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吴志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袁凯琳分别介绍了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日本对上海橡胶工业的侵入、1937年关东军的“晋察绥作战”、日伪时期苏南“清乡区”的田赋征收的研究并提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卞修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徐志民研究员进行点评。
▲第八场讨论现场
第八场讨论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朱汉国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吕珊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柏冠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朱汉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沈杰主要从社会文化视角对抗战时期的诸问题进行考察,涉及抗战时期温台地区的道教改革、私立朝阳学院易长风潮、沦陷区青年奔赴后方、1943年新绥公司资助边疆学生赴内地大学升学等事件。《史学月刊》编辑部张秀丽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会修老师进行评议。
4月9日下午,在八组紧张而热烈的讨论结束后,研讨会进入综合讨论和闭幕式环节,由《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研究员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并对青年学者的研究方向给予建议和鼓励。
卞修跃提示与会学者,抗日战争史研究应该更多地直面军事史,见到更多“战场上的人”。
臧运祜教授感慨十年树人,《抗日战争研究》杂志社十年内主办十次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实现了一份期刊一项研讨会培养一大批抗战史研究人才的学界盛举。他寄语青年,抗战史研究要考虑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三大体系”中的位置,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日战争史观。
朱汉国强调文章的体例问题,主张青年人写文章题目不要太大,有些文章“帽子”完全可以摘掉,重点围绕冒号后面做文章。
黄道炫要求青年学者的研究要注重创新,勇于挑战陈说,要有独立的见解和选择,做到“文章处处要有亮点”。
▲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们认为,近年来青年学者在抗战史研究领域充分利用新工具、新材料和多国语言能力,在搜集外文档案上有了扎实的进步。但也应注意到,在使用外文史料上应当坚持中国学者的立场和见地,不能被外文材料“牵着走”。此外,还应提升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注重不同国家文字翻译时的细微差别。青年学者们在谈及参与此次研讨会感想时,纷纷表示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极大开拓了视野,收获良多。最后,由张皓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对所有参会专家和青年学者表示感谢。
至此,第十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圆满闭幕。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