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日战争图书馆 > 抗战老照片 > 抗战照片综合 > 内容正文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来源:   2015-12-10 16:35:43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为了逃离反尤浪潮和纳粹的疯狂迫害,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亡上海避难。据统计,1933—1941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1943年2月,日本占领当局宣布建立在虹口提篮桥地区建立“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强行把1937年及之后来沪的犹太难民迁入虹口提篮桥地区一个不足一平方英里的地方。在艰苦的岁月里,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与当地约十万中国居民友好相处,患难与共。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现在该地区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并被开发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原华德路62号),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见证和纪念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段历史,它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二号、三号两个展示厅组成。其中摩西会堂旧址是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1928年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二战期间是在沪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1994年参观时留言感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2007年3月,虹口区人民政府依据从档案馆发现的原始建筑图纸斥资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摩西会堂旧址现已恢复为1928年作为犹太会堂时的建筑风貌,内部结构也根据图纸进行了调整。三楼设有游客签名仪、犹太难民数据库和视频节目等。二号展示厅建成于2007年底,共展示图片140余幅,并在上海首次运用了多幕多媒体播放系统。内容丰富的短片配合情景雕塑、圆雕和油画等艺术品,生动再现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这段历史,此外还展有难民护照和上海犹太早报等实物复制品、刻有拉宾题词的大型石片等。 三号展示厅建成于于2008年5月,现在展出的是犹太难民们当时的生活照片、资料以及一些回忆录。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