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文物 > 民间收藏家 > 内容正文

抗战文物收藏家王艾甫
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太原)   2018-08-13 09:57:42

  王艾甫,左权人,是电影《集结号》主人公“谷子地”原型之一。谷子地名声在外,这让王艾甫参加各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时,常常成为活动现场的“焦点人物”。

  对加诸在个人身上的各种身份,王艾甫最看重的一个身份是“抗战文物收藏家”,每次活动,王艾甫都要向参会者推荐两本书:《铁证:王艾甫抗日藏品精选》《铁证:日军侵华罪证自录》。这两本书,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编录了王艾甫收藏的各类“抗战文物”。

  “历史不应忘却,真相不容抹杀。我希望读者透过这两本书,能更真切地了解那段历史。”王艾甫说。

  “谷子地”收藏万件抗战文物

  作为一个在革命老区出生的人,对发生在家乡的抗战事迹和故事,王艾甫很小时就有着强烈的好奇。上世纪60年代,王艾甫参军入伍后,开始有目的地进行“收藏”,各种“抗战文物”,都成为他的收藏对象。在上世纪90年代,在山西收藏界,王艾甫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担任了太原市收藏家协会会长。

  1996年,在太原市南宫文物旧货市场,王艾甫发现84份“太原战役阵亡通知书”。此后,王艾甫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为烈士们寻亲”行动。2007年上映的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集结号》,主人公“谷子地”原型之一,就是王艾甫。

  2009年,在家乡左权县城,王艾甫自费建起一个面积约700平方米的“个人展览馆”。这个馆的名称为“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主要对外展出王艾甫个人收藏的各种“抗战文物”。在过去7年,纪念馆参观人数达40余万,参观者中有离休老干部、革命战士遗属、大中学生以及外国友人。

  在参观者眼中,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王艾甫收藏的各种珍贵抗战“史料”。在长达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王爱甫先后收藏了数以万计的“抗战藏品”,其中,有左权革命老区人民抗战中交军粮、交军鞋的收条,有为八路军筹物筹款的收据,有支前抗战的路条,有左权县颁布的各种抗战政策、法令、请示、报告、文稿、信件,有抗战时期印制的各种宣传抗战的书、报、刊,部分村长的《联保公约》《自卫队名单》等。

  出书记录日军侵华罪证

  在所用展品中,一套400余册的《支那事变画报》,是王艾甫收藏中的“珍品”。

  《支那事变画报》及其增刊,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为配合其军事进攻、宣传战果、鼓励日军士气而出版的刊物。

  《支那事变画报》内刊登着日军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与手记,照片清晰,而且每张照片均附有图片说明和简洁的背景资料,刊尾还编发有侵华日志。这套画册,被王艾甫视为“日本侵略者自证其罪”的重要史料。《支那事变画报》,从第一册起到最后一册,王艾甫用了20多年收集齐一整套,共400余册。

  2005年,曾在山西参战的日本老兵奥村和一在王艾甫家里见到《支那事变画报》,十分震惊。因为《支那事变画报》在日本也不多见。画册里一张日本兵胸前挂着两只鸡的照片勾起奥村和一的回忆:他当年作为新兵刚来山西时,长官就命令士兵们抢夺老百姓的钱财和猪、鸡等可食之物。那会儿百姓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如果士兵拿回的东西不值钱,就会被长官训斥。他第一次到村里抢劫,因为是新兵,没有“经验”,最后抢了两只小鸡拿回去,结果还挨了长官的骂。

  奥村和一被俘后,受到八路军战俘政策感召,加入“反战大同盟”,后来为中日友好做了大量工作。对王艾甫收藏的《支那事变画报》,奥村和一称:当年画报宣传战绩,正是日军侵华的铁的证据。

  400余册《支那事变画报》,有数千张图片。《铁证:日军侵华罪证自录》,收录了《支那事变画报》其中部分照片和文字。

  “《铁证》的书名,是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后确定的,这本书里的所有内容,都是最真实的记录,是日军侵华罪行无需辩驳的铁证。”王艾甫说。

  《铁证:王艾甫抗战藏品精选》《铁证:日军侵华罪证自录》,于2014年开始策划,至2015年5月出版,王艾甫前后花了一年时间。《铁证:日军侵华罪证自录》,已翻译成日文和英文,近日,新世界出版社将携书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书展。

  采集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

  多年来收藏“抗战文物”,王艾甫养成一个习惯:每收藏一件“抗战文物”,他都会同时采集发生在这件“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在王艾甫意识深处,这些“故事”,可以与抗战文物一起,构建一个“历史细节”,传递出真实、生动的历史信息。

  在他的抗战文物收藏中,有2张“收条”,记录了上会村村民用小米兑换布料情况。在抗战期间,左权革命老区女性,从十四五岁起,都有一个重要的“活计”:每年要做两双军鞋。部队规定,军鞋需使用新布料,颜色应为黑色、灰色,不能使用其他颜色。两张收据,真实反映上会村村民,为了给战士们做军鞋,毅然拿出自己的口粮,兑换军鞋布料历史细节。

  在众多文物中,有这样一张“奇怪”的收条:沐池村送来抗属一名,驴人各一。很长时间,对这张收条所透露的历史信息,让王艾甫感到困惑。直到有一天,曾在左权抗日革命根据地工作过的山西省妇联一位离休老干部,才帮助王艾甫解开这张收条后的谜团。

  这是一张“地下交通线交通员”开出的收条。其时,在抗战期间,作为革命老区,左权县存在一条地下交通线。这条交通线,肩负运送八路军重要干部、奔赴延安抗日学生的任务。为了保密及安全起见,交通线沿线各站交通员,办理转接手续时,字条上透露的信息十分简单。“从这张收条的时间上看,这名抗属妇女,很可能是浦安修同志。”这位离休老干部说。“发生在这张收条背后的故事,远比现在很多抗战电视剧情节生动。这些‘文物’,可以帮助我们走近当年的历史。”王艾甫说。

  希望抗战文物完整地传给后人

  王艾甫收藏的“抗战文物”,大部分来自民间。在王艾甫眼中,每件文物都显得异常珍贵。“很多文物,属于纸质文物,保存不好,很快就损坏消失了。它没有了,负载在它身上的历史信息就跟着消失了。”王艾甫说。

  对所收藏抗战文物的保护,是一件让王艾甫常年牵肠挂肚的事。2014年,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建成后首次大修,展馆布展条件得以改造,馆藏抗战文物的保护逐渐开始起步。“最近,馆里正在与南开大学进行合作。如果合作成功,馆里的所有文物将实现数字化处理,这样,这些珍贵的文物,可以完整地传给后人。”王艾甫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