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文物 > 民间收藏家 > 内容正文

宁波民间收藏家郁松林家藏上万张老票据
来源:现代金报   2018-09-17 11:02:23

       新中国成立后,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为多少?石、斗、升相当于现在的多少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一场电影要花多少钱?

  一位叫郁松林的民间收藏家。他已经收藏了上万张票据,从中可以了解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可别小看这些票据,它们代表着当时宁波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呢。”

  58岁的郁松林,收藏过很多东西,瓷器、古兵器、钱币、粮票、邮票及农村生产队老照片,统统都有。但他最喜欢收藏票据,在他眼里,每张票据都有一段历史。

  说起自己的收藏路,郁松林笑了。“最早我连收藏是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我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组老照片。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收藏一些东西挺有意思。”当时他发现的,是一套宁波修城墙的老片,共四张,全为八寸照,相片都已呈深黄色。

  这组照片记录的是清代宁波官员在即将修缮的城墙上现场视察的情景。其中有两张照片完好,剩下两张在不同程度上有破损,但在城墙上现场视察的官员及修城墙的民工影像都很清晰。

  “父亲视这套照片为珍品。”郁松林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父亲把它藏在我家红木照相框子后面的隔层里。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问过父亲,照片上的人是谁,是什么时候拍的。父亲当时回答说,这张照片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这是宁波最后一次修城墙的老照片。”

  为了弄清楚这套照片的真实年代,郁松林费尽周折。最终在专家的鉴定下,他知道了宁波最后一次修城墙及照片成像的年代是清咸丰11年,也就是1862年。历史带来的厚重感,让郁松林从此喜欢上了收藏。

  每张票据都代表一段历史 见证新中国各个年代消费水平

  郁松林1975年走上工作岗位,1984年开始在供销社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不同种类的票据。8年间,他跑了100多个城市。工作之余,他经常到这些城市的小巷子里去收集票据。他有40个书柜的文件盒,将不同时期的票据进行了分类,“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啊。”

  郁松林拿出一张泛黄的工资单,上面显示1963年3月,宁海县的一合作商店一共18个工作人员,其中一月工资最高的是20元,而最低是7.5元。记者发现,一半以上的人月收入在17元以上。

  “我还记得我第一年参加工作时,工资是13.5元。可别小看这工资,那个时候的物价也不高。”郁松林笑着说,“油0.7元/斤,肉也是0.7元/斤。这么看来,是不是工资也够用了呢?”

  再来说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需要多少钱。“现在一张电影票都要好几十元。”郁松林说,“如果我没有记错,上个世纪看电影基本上都是看露天电影。我曾经收藏到一张票据,上面显示象山县电影第四放映队7天7夜的电影放映费用是36元。那时候,36元已经是个大数目了呢。”

  在郁松林展示的粮票中有以石、斗、升为计量单位。郁松林解释说,在石、斗、升后还有8个计量单位,分别是:合、勺、抄、撮、圭、粟、粒、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计量单位进行了改革,改革开放后,市斤制又被公斤制所取代。“石、斗、升等都是旧式的计量单位,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一石等于150斤,一斗等于15斤,一升等于1.5斤。当时的一斤等于十六两。我们经常说的半斤八两就是这么出来的。”

  “这些票据不该被遗忘,尤其是关于红色记忆的,每张票据都有时代的厚重感和历史意义。”郁松林说,他曾举办了一场浙东抗战历史藏品展。“我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只要是关于宁波的,我都特别有感情。我觉得在抗日战争期间,先烈们流的每一滴血,普通老百姓为了抵御日寇所做的努力,都是该被铭记的。”

  在二十多年前,郁松林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抗币、抗日(食米)餐票等。通过这些票据,可以解读当时宁波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收藏各种票据,郁松林经常会到四明山去走走,问问村里的老人有没有这类票据。

  2000年之后,郁松林开始收藏烈士的照片。他说自己就是为了告诉后来人,不要忘了先烈的名字和故事。“毕竟在宁波饱受战火摧残的时候,是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站出来,保卫着家园。”

  郁松林已经举办了7场收藏展。他想让后来人珍惜现在的生活,“你想想啊,曾经米粒掉在地上,我父亲都让我捡起来吃掉。现在有不少孩子却出现了挑食、剩饭的情况。这些票据不仅有自己的历史厚重感,更有很重大的教育意义。我就想用这些票据给后人讲讲当时的故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