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文物 > 抗战文物 > 内容正文

陈中柱烈士的名片路条
来源:中国抗战胜利网   2020-03-20 10:31:24


  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张特殊的名片,名片正面印着“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司令陈中柱”的名字,并盖有私人印章,反面则是手写的“兹有总部第一总队水上游击大队部队东去请予通过”的字样,与名片一起展出的还有两封信。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断头将军”陈中柱的名片,也是将军仅存于世的遗物。在这张小小的名片背后,有着极其悲壮的传奇故事—将军断头,妻子深入虎穴索回头颅。

  陈中柱,1906年出生于今江苏省建湖县草堰口乡堰东村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从黄埔军校毕业,因成绩优良,被分配到国立中央大学做军事教官,后在北宁铁路、津浦铁路等处任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陈中柱以徐州、鲁南为基地组织铁路员工、学生成立战地服务团。1938年,他率部参加徐州会战,在安徽灵璧一带与日军激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随后就留在徐州以东,与日军进行游击战。后来,受苏鲁皖游击总指挥李明阳的委任,陈中柱任该区游击总指挥部第四纵队少将司令,部队约3000人,驻扎在淮阴西坝、王营一带。1939年秋天,陈中柱率部抵达泰州,在苏北敌后坚持抗日游击战。

  1941年春,鲁苏皖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叛变投敌,强迫各纵队司令一起叛变,还以提升陈中柱为中将师长及扬州专员为诱饵。一心救国难的陈中柱自然不肯,当夜,他直奔四纵队驻地,命令部队分水陆两路向东台、兴化、泰兴三角地带转移。与之同时,他的妻子王志芳带着两个女儿也连夜脱身并成功会合。

  李长江投日后,泰州兴化、里下河地区只剩下陈中柱率领的四纵队一支抗日队伍,他率部转战于泰州、东台、兴化的三角地区,并与新四军在茅山一带搞联防,共同抗日。

  为了“剿灭”这支抗日武装,1941年6月初,5000多名日伪军围攻陈中柱率领的第四纵队。其他抗日武装为了保存实力,并未积极出战,陈中柱部连遭重创,被迫退到兴化蚌蜒河一带的河汊地区。

  6月7日,他匆匆把妻女交付给一位卫兵后,准备率部突围。不料,一家人竟就此永别。苦战三昼夜后,陈中柱身中六弹壮烈殉国。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先是挂在树上示众,随后带进泰州城去找日军指挥官南部襄吉领赏。闻得噩耗的王志芳找到丈夫的无头遗体后,雇了一条小船运到泰州。随后,已有7个月身孕的她带着大女儿进城,辗转找到南部襄吉交涉,“要么把我丈夫的头还给我,要么我把头留下”。南部襄吉同意了王志芳的要求。王志芳将丈夫的头颅捧回城外,请人将头与遗体缝合后安葬在泰州西门外西仓桥下第十根电线杆下一户姓唐人家的田里。两个月后,王志芳生下将军的遗腹子陈志。

  斗转星移,2012年春节前,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在苏州收购到一张陈中柱的名片,根据名片上的私章和字迹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张路条。为了确定名片上的字是否是陈中柱将军的笔迹,遂立即联系到陈将军的家人,依然健在的王志芳见到将军名片的影印件后睹物思人,情绪激动地说:“退之呀退之,我今天又见到你了!”退之为陈中柱将军的字。

  同年,陈将军已经80多岁的大女儿陈璞专程从澳大利亚回到南京来看父亲的遗物,并带来了王志芳的亲笔信,在信里介绍了这张名片的时间、私章的来历和下落等信息。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9月19日上午,百岁老人王志芳坐着轮椅被儿子陈志推着来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当老人颤抖着手接过丈夫已经泛黄并有皱痕的名片时,眼泪夺眶而出,并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到“我爱陈中柱”。

  (吴先斌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