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目前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雕印大藏经,刻印于金代的《赵城金藏》既是一部佛教全书,也是一部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医学、建筑等诸多领域的传世古籍。该旷世国宝原有6980卷,约6000余万字。据记载,早在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将其从日寇“虎口之下”抢救下来时,已散佚了1000多卷,现存近5000卷,其中大部分藏于国家图书馆,被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籍”。
近日,一件19米长孤卷在民间被发现,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近日,该长卷现身上海,亮相上海图书馆举行的“《赵城金藏》最新发现经卷暨唐宋重要佛教典籍特展”。
岁月磨砺:问世至今800余年,经历诸多传奇
《赵城金藏》因其刻版于金代、1933年首次被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而得名。问世至今800余年,它历经战火纷飞、岁月磨砺,可谓命途多舛。据透露,它的重新发现与上海有着密切关系。时间回到1931年冬,我国知名学者朱庆澜、叶恭绰等人,在西安市的开元寺和卧龙寺相继发现了举世罕见的宋元刊本《碛砂藏》。回到上海,立即成立了“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将《碛砂藏》运到上海影印。整理中发现《碛砂藏》有所散佚,1932年派该会常务理事范成去西安寻访收集。范成在寻访中,偶然听说广胜寺有许多古本藏经,即于1933年春到广胜寺察访。在广胜寺看到《赵城金藏》,范成大吃一惊,喜出望外,从中发现我国元明以前遗失的许多经论原文。一时,上海、天津各报争相转载,把这个发现称之为“向所未知,而近日始发现”的珍闻,“在从前出版之文献中,尚不知有此版藏经之学术界,乃成为一时轰动之事件”。《赵城金藏》的发现,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1934年,学者蒋唯心受委派到广胜寺工作了40天,对《赵城金藏》进行了详尽研究,写出一万五千字的考证长文,至今都是《赵城金藏》最权威的考证文章。
“红色基因”:战火中,中国共产党连夜秘密抢运
《赵城金藏》存世的消息公开后,日本各方就开始觊觎。最早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愿出22万银元购买,遭拒后仍不死心,陆续派遣僧人游说广胜寺,试图高价购买。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日本军人开始蓄谋掠夺《赵城金藏》。
1942年,时任太岳区第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的史健接到临汾情报站穆彬的情报,日本人想抢掠《赵城金藏》。良好的文化素养,让史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毫不迟疑,将情报层层上报到延安党中央,延安电报批复,责成二地委执行任务,派一个连80多人连夜行动,秘密转移国宝。
二地委以运公粮为名,让战士和驴驮在晚上8点入寺。经卷藏在3米多高的大佛基座里,楼梯又窄,不得不从窗户往下运经卷,直到夜里12点才将近5000卷藏经全部转移出寺庙,由驮运队运抵安全地带。在接下来的5月反“扫荡”中,地委机关同志身背经卷在崇山中与侵华日军周旋。由于行军战斗频繁,携带不便,深恐散失,这些经卷又被分别藏在山洞、废煤窑内,派人看管。尽管藏经运抵安全地带,但因日寇扫荡频繁,藏经以后又几经辗转迁移,先是存放于太岳区二地委机关驻地安泽县亢驿村,后又转移至太岳区党委驻地沁源县,抗战胜利后又转至太行山区涉县。
这批国宝,在战士们背上被保留下来。直至1949年,文化接管委员会文物部将《赵城金藏》移交给当时的北平图书馆。至此,结束了它跌宕起伏的转移经历。新中国成立后,《赵城金藏》成为大型古籍修复项目,修复专家们用了近17年时间,才将这部皇皇巨帙于1965年修复完毕。
业界专家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抢救,《赵城金藏》才有机会与《四库全书》《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而它的“红色基因”,是其他文物不能相比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曾言,《赵城金藏》已超越国宝,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据考证,目前,全世界公共收藏的《赵城金藏》不到4900卷。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编号4813卷(外新增2卷残本),上海图书馆有12卷、北京大学7卷、上海博物馆1卷、广西博物馆2卷、河北大学图书馆1卷、中国台湾地区3卷。此外,日本各大博物馆和高校图书馆等藏有40多卷,德国巴伐利亚图书馆1卷。流落民间的《赵城金藏》十分罕见,近年在日本的拍卖会上出现了几件,中国民间亦还有收藏。
对于此次新发现的《赵城金藏》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际宁判断其为《赵城金藏》原件。 “从纸张、字体,乃至版式,千字文帙号‘冥’字的写法、刻法,都跟我们所知的几卷一样。”他特别指出,“妙法莲华经卷八中,第37版的挖改版,充分体现了《赵城金藏》雕刻过程中与《开宝藏》的覆刻关系,在文物价值以外也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