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18.7㎝,纸质文物,旧,纸张发黄,边缘皮损。其主导思想是“反对内战,抗日救亡”,由于特务几次查封停刊,1937年7月烈士将《大声周刊》改名为《图存》。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都迅速汇集起强大的宣传大军,为积极抗战反对投降,激励和鼓舞抗战士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抗战文化”是中国抗日战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都的抗战文化宣传活动蓬勃开展,文艺社团和抗战报刊活跃一时,堪称全国之冠;话剧、美术、歌咏等文艺形式,共同发出奋起抗敌的强音,对挽救国家的危亡,有着不可泯灭的贡献,影响深远。
车耀先(1894—1946年)是大邑县灌口场人,早年在川军任团长,打仗时腿受过伤,被人戏称车瘸子。他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这年岁末与友人集股在祠堂街开设了一家新型书店“我们的书店”,还在皇城坝三桥南街开了家“新的面店”,1929年5月30日更名“努力餐”。1930年夏,努力餐迁到祠堂街172号。车老板性格爽快,曾笑呵呵地对人说:我这是遵循孙中山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吃饭是为了革命。
抗战前成都流传有“要想到延安,去找车耀先”的暗语,中共地下党员只要喊声暗号:“来一菜一汤!”餐馆会为其提供免费餐饭。
1931年至1939年,车耀先与朋友先后发起组织过不少文化教育类社团,如成都国语研究社、四川注音符号促进会、成都市中华基督教改进会、大声周刊社、中苏文化协会成都市分会。车耀先与朋友们还先后主编、出版过《注音报》《改进》《语言》《大声》《大生》《图存》《中国与苏联》等报刊。
1937年1月17日,车耀先创办《大声周刊》。餐馆楼上的小屋,是周刊的编辑部。3月上旬的一天,四川大学学生韩天石、王广义在这间小屋,向车耀先汇报成都抗日救亡运动开展的情况。
1937年3月14日,车耀先等利用旧关系,借用川康绥靖公署顾问黄慕颜的黄氏家庙“什方堂”,成都零散的救亡文化社团民先、海燕社、星芒社、力文社、群力社……在这里成立了“成都各界救国联合会”。韩天石(1938年后任中共成都市委书记)、康乃尔、周海文、蒋桂锐、甘道生等20多人组成“执委会”。
《大声周刊》经常刊登毛泽东等中共人士的文章,公开宣传中共和八路军。《大声周刊》1937年1月17日创刊不久即被查封,后更名《大生》,又被查封。抗战爆发前3天,又用《图存》的名义出刊。到1938年8月13日停刊,共出刊61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