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国民革命军军史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追随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内卫部队”(三)
来源:公众号:粤桂民国历史探微   2025-05-09 14:09:26

  三、中华革命党时期的孙中山警卫人员(1914-1916年)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时,曾组织小规模的卫队,主要由革命党人组成。。

  在孙中山进行护国运动期间,不少青年人主动追随孙中山,有些就成为他的卫士。

  1915年冬,孙中山号召华侨回国参加讨伐袁世凯。香山华侨阮汉三从檀香山回国参加讨袁,追随孙中山南下护法。

  侨居加拿大的台山籍青年黄惠龙与侨居美国的台山籍青年马湘等响应回国,加入华侨义勇讨袁敢死队。1916年6月袁世凯嗣后,马湘被选中担任孙中山的卫士。孙在上海环龙路63号居住时,原来担任卫士职务的仅有马伯麟一人,马湘加入后变成二人。后黄惠龙加入,与马湘人称“左龙右马”。黄惠龙是身高1.8米的彪形大汉,会拳击,能两手开枪。

  [马伯麟]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随陈其美进行革命。1915年12月作为海军陆战队成员参加夺取肇和舰战斗。1916年2月派往澳门与朱执信联络再次策划夺取肇和舰失败。1917年7月随孙中山南下护法。12月任大元帅府参军处副官。1918年2月任大元帅府参军。1922年4月任长洲要塞司令。1923年4月任虎门要塞司令,5月委大本营特务委员。9月任长洲要塞司令。1924年7月5日辞职。

  [黄惠龙](1878-1940年),又名黄湘,广东省新宁(台山)人。少时随父务农,常练少林拳,擅使竹节钢鞭,有豪侠之风。后奉父命与其兄侨居加拿大谋生。痛感国弱无外交,所以每见侨胞受到欺负,便挺身而出,维护侨胞安危,不遗余力。1915年冬,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起讨袁运动,号召华侨回国讨袁。黄惠龙参加了以加拿大洪门为骨干的“华侨讨袁敢死先锋队。”后被孙中山留下当贴身卫士。从此,黄惠龙就一直跟随孙中山,先后担任卫士、卫士队长等职。孙中山逝世后,在南京守卫中山陵,任中山陵警卫处长。后任国民政府参军长,领中将军衔。

黄惠龙 邓彦华合照

  [马湘](1889—1973年),广东省新宁(台山)人。十五岁到墨西哥谋生,后到美国巴索农场做工,再旅居加拿大,成为温哥华洪门致公堂主持人之一。1909年孙中山到巴索从事革命活动时,马湘加入同盟会。在加拿大时常打猎,枪法很好,还会八卦剑。1915年孙中山号召华侨回国参加讨伐袁世凯时,马湘加入以加拿大洪门为骨干的“华侨讨袁敢死先锋队”。从1916年起,马湘先后担任孙中山卫士、卫士队副队长、卫士队长和少将副官,一直到孙中山逝世。1923年3月15日,马湘任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副官兼大本营卫士队副队长,3月17日任大本营参军处副官。孙中山逝世后任南京中山陵园警卫处处长。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赴香港。1973年在香港病逝。

马湘(左一)

  四、中华民国军政府时期的孙中山警卫部队(1917-1920年)

  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正式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其警卫,内卫由贴身保镖马湘等人及华侨义勇队担任。军政府则由福军两个连组成的亲军负责外围警戒,大元帅府由军政府警卫队担任,后改为守卫队(后改称卫队)担任。

  (一)军政府警卫队

  1917年9月军政府成立时,组织军政府警卫队,队长徐卫璜。

  这个时期担任孙中山卫士的有香山籍华侨青年阮汉三、张惠长、方日英等。当时,孙中山的卫士队几十人中,几乎全都是从美国、加拿大回来的中山人和台山人。当然亦有例外,如卫立煌是安徽合肥人。

  [徐卫璜](?-1945年),云南省文山人,云南讲武堂丙班步科毕业。1916年12月7日与好友钟世英、李明扬等随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护国东征,任军司令部卫队长。1917年9月任孙中山中华民国军政府警卫队长。1919年随李烈钧部队进驻镇远古城,在这里生活一年时间。1923年回大元帅府任要职。1930年受命“围剿”红军,因迟疑不前被取消一切职务并被逮捕关押到镇江模范监狱。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随李明阳回到徐州任游击队指挥官。1945年4月12日任别动军第七纵队指挥部大队长。在1945年雪峰山战役前夕因深入敌军后方进行策反工作时被捕,7月19日在湖南武冈就义。

  [阮汉三](1888—?年),广东省香山县人。1903年加入兴中会,后加入同盟会,参加过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1915年从檀香山回国参加讨袁,任华侨义勇队队员。1917年追随孙中山南下护法,军政府成立后调入军政府警卫队。1920年被孙中山委任为“侨安”舰上校舰长。1921年被孙中山委任为设于广州的中国监狱长,并晋升为少将。

孙中山先生书赠阮汉三“博爱”二字横幅

  [张惠长](1899-1980年),字锦威,广东省中山人。幼时随父侨居美国,1914年入纽约寇蒂斯航空学校学飞行。1917年毕业,领万国飞行师合格执照;同年回国,9月任孙中山侍从副官、参军处副官。1918年任大元帅府航空处副处长。1920年任航空局飞机队第一队队长。1922年升任航空局副局长、代理局长,仍兼第一队队长,率队驻韶关;同年6月陈炯明叛变后,随孙中山赴上海。1927年返回广州,任广州航空学校首任校长。次年初,改任第八路总指挥部航空处处长。1929年4月,任中国航空公司理事;8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署长;旋复兼广州航空学校校长;继而率机返南京,在南京筹建航空学校,旋改中央航空学校迁杭州笕桥。1931年5月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后,任空军中将总司令。12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南军事委员会委员。1935年4月,出任驻古巴公使。1937年4月回国,任行政院直辖之中山模范县县长。1947年4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1948年任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去台湾。1980年7月16日病逝。

张惠长

  [方日英](1894-1967年),字厚明,广东省香山县人。1917年担任孙中山卫士。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时,参加保卫总统府的战斗,得孙中山的赏识。1924年5月被保送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毕业后先后任陆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军职,曾参加东征、北伐等战役。1942年5月,任第86军副军长,后任中将军长,后调任第九战区中将高级参谋。1946年任中央训练团总队长。1949年调任广东省保安第二师师长。1967年病逝于洛杉矶。

方日英

  [卫立煌](1897-1960年),又名辉珊,字俊如,安徽省合肥人。1912年加入安徽和县革命军,1915年到广州投警卫军,旋任班长。1917年9月,被选派到孙中山的卫队中为卫兵,不久升任警卫军排长。1918年5月编入援闽粤军第二支队。因功升为连长,不久又因战功升任营长、团长、补充旅旅长。1925年缩编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团长。1926年北伐时任第十四师副师长兼前敌总指挥,不久又任师长。1927年10月,升任第九军副军长。后来,他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副司令。1930年任第四十五师师长。1931年升第十四军军长。1934年任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兼驻闽第十绥靖区司令官、豫鄂皖三省边区“清剿”总指挥兼三省边区督办、闽赣浙皖边区“剿匪”总指挥。1935年4月4日,卫立煌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9月26日,晋升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37年抗战爆发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10月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1938年2月中旬,卫立煌升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2日,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9月兼任河南省主席、全省保安司令。1940年又兼冀察战区总司令。1942年1月中旬,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北行营主任。1942年3月任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1943年10月,卫立煌接替陈诚任远征军司令长官。1945年3月任中国陆军副总司令。1948年1月任东北行辕代主任兼“剿匪”总司令。回到祖国大陆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及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1960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

卫立煌

  (二)大元帅府亲军

  军政府成立后,大元帅先拉拢福军司令李福林为亲军总司令,又在9月15日面谕亲军司令李福林:速派亲军2连到府管理守卫事务。但9月下旬,李福林以“所统福军十余营均已分驻各属…现正规划防务…若再兼充亲军司令,深恐责重事繁,力有未逮”,致函辞谢大元帅府亲军司令一职,仅拨2连,其中1连驻大元帅府编为亲军,1连留驻公园附近以为稽查防守。

  福军派胡新率步兵1连为大元帅府警戒。桂系广东督军莫荣新用港币五百元及团长任用为饵,引诱胡新行刺孙中山。某夜,胡新身穿便服,携带驳壳枪二支至孙中山寝室楼下,见有卫士守卫,遂退,如是者几次。孙中山告知李福林后,李福林搜查其住宅,查获确凿证据,即将胡新枪毙。

  [李福林](1874-1952年),字登同,广东省广州海珠人。早年投身绿林,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转云南河口参加黄明堂的起义。1911年11月,奉朱执信指令,以"福字"营统领,率民军3000,赴广州维持社会秩序,任广东都督府警卫营长,从此步入军界,所部称为“福军”。1916年任广惠镇守使。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河南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后,被任命为大元帅府亲军总司令。1922年5月,率部参加北伐。7月陈炯明叛变后,奉令率部回师讨逆。8月在韶关失利后率部自赣入闽,10月被任命为东路讨贼军第三军军长。1924年5月任建国粤军第三军军长;同年9月,受命督办各省民团,又被任命为广州市市长兼警备处处长;10月间,参与平定广东商团叛乱。1925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1927年12月辞职。1941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顾问。1944年,任军事委员会驻粤军事特派员。1949年9月,李全家迁往香港。1952年,以高血压病卒于香港。

李福林

  (三)大元帅行营守卫队

  1918年1月20日,任命李安邦为大元帅行营守卫队司令。该守卫队只辖第1支队(支队长马伯麟)。4月8日,任命李安邦为行营卫队司令。

  (四)华侨义勇队

  1918年1月29日,大元帅令委任卢振柳为华侨义勇队司令。该队共数十人。这个部队也负责孙中山的安全。

  1917年9月,军政府大元帅府设立参军处,任命杨殷为军政府卫队副官兼参军处参谋,负责卫队管理工作。杨殷此人后来成为共产党员,成为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书写了一段新的传奇。

  [杨殷](1892-1929年),字孟揆,广东省香山县人。1910年到广州圣心书院就读,1911年下半年加入了同盟会,到澳门参加同盟会南方支部工作。1914年在杭州、上海联络革命同志工作期间,将淞沪警备司令郑汝成炸伤。经革命党人的掩护,安全离沪返穗。1917年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处任副官,负责卫队管理。1918年5月孙中山辞职后离开参军处。1922年经杨章甫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底被派到苏联参观学习。1923年回国后,在广州从事工人运动,组织统一的产业工会――粤汉铁路总工会、广九铁路总工会、广三铁路总工会,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广东办事处顾问。1924年担任中共广东区委监委委员、区委委员、广东省委委员。1925年1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四大”。同年受党委派赴香港,参与组织和领导省港大罢工,负责罢工期间的保卫工作。1927年"八七"会议后,与张太雷等组织临时南方局,他负责军事委员会和肃反委员会工作。1927年11月23日,担任领导武装起义的行动委员会委员,负责参谋团工作,协同叶挺指挥军事,并同周文雍一起组织和领导工人赤卫队。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后,与张太雷、叶挺在公安局内指挥战斗;当日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后,任人民肃反委员。12日中午张太雷牺牲后,继任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1928年6月出席在苏联举行的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中央军事部长;同年秋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工作,先后到山东、安徽、江苏等地领导军事工作。1929年8月24日,与彭湃等人在上海新闸路开会时,因叛徒告密而被捕。1929年8月30日,被蒋介石亲自下令秘密杀害。1930年以后,各革命根据地成立的红军学校,多命名为彭(湃)杨(殷)军政学校。

杨殷

  1918年7月5日,军政府改组,孙中山遭到排挤,离开广州,赴沪寓居。此时其安全仍由亲随马伯麟、黄惠龙、马湘担任。1920年11月,孙中山乘军舰回粤,马伯麟、黄惠龙、马湘跟随侍卫。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