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广州军政府时期的孙中山警卫部队(1921-1922年)
孙中山重返广州后,开始组织正式建制的卫士队,以安插长期追随他的近侍人员,主要成员为华侨。原大元帅行营卫队依然保留,准备北伐随行护卫。并组织大本营警卫团参与军事活动。
(一)军政府卫士队
1921年2月上旬,孙中山拟组织同盟模范军,后改为孙总裁卫士处,并拟定将来成立即委副官长何克夫任队长。2月15日,成立大本营卫士队,委任伍士雄、李霖充任领班,王文翰、梁禹某、林存孝、候士华、谢丁、黄梦强等充任教练员。
大元帅府创建卫士队时,邱玉如(本名邱习琚,广东省阳山县人,20世纪初赴马来西亚谋生,1907年前后结识同盟会南洋支部负责人邓泽如,捐赠支持革命。不久加入同盟会,任交际兼筹饷员。1919年回国后,在广州任国民党支部庶务干事。)推荐族中侄辈邱堪和堂兄弟邱炳权成为孙中山的贴身卫士。
[邱堪](1893-1973年),原名士堪,广东省阳山县人。留学马来西亚,通晓英文、法文,会开汽车和轮船,并习武。1921年被堂叔邱玉如推荐成为孙中山的贴身卫士。1922年6月,保护孙中山离开,随后返回总统府,和姚观顺、黄惠龙等指挥作战一昼夜,后护送宋庆龄离开。1924年元旦,在广州大元帅府举行的颁奖大会上,因在粤秀山事变中护送有功,获孙中山颁发、由宋庆龄佩戴的金质奖牌、奖章各一枚,并晋升卫士大队中队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携儿子随宋庆龄到上海,继续担任护卫。1930年任南京中山陵警卫处副官,后调任浙江铁路缉私连长,沪杭甬铁路巡官督察。南京沦陷后返粤,在广东公路处梅箓站任职。解放后,退休定居广州。1973年在广州逝世。
邱堪
[丘炳权](1894—1925年),名士榜,字炳权,广东省阳山县人。1921年被堂兄弟邱玉如推荐任孙中山卫士。1924年元旦,在广州大元帅府举行的颁奖大会上,因在粤秀山事变中护送有功,获孙中山颁发、由宋庆龄佩戴的金质奖牌、奖章各一枚,同时晋升卫士大队第一中队小队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在卫土队改编之际,因劳伤病重不治。
其他此时第一批成为卫士队卫队的尚有王桂昭、谭惠全、李球、李东英等人:
[王桂昭](1896—1975年),广东省清远县人。1914年冬,加入中华革命党,投入反袁讨龙的中华革命军,在讨龙军北江第一支队司令部任军事委员。1915年7月17日密谋策划刺杀龙济光,事泄后潜逃南洋避难。1921年7月,由几位老同盟会员引领到广州观音山(今越秀山)粤秀楼晋见大总统孙中山,自此成为孙中山卫士。1922年11月间,被任命为高雷讨贼军总部军事委员,兼高雷绥靖处少校副官。1923年春,被选送入桂军军官学校一期步兵科学习。1924年秋毕业后,在桂军第五师任警卫团团附,后升任团长。1926年1月,随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出征海南。后被任命为琼东县区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出任由前孙中山卫士大队长姚观顺为局长的两广盐务局警佐和局员,并被选为“孙中山侍卫同志社”常务理事。1951年初,移居香港,1975年病逝。
[谭惠全]广东省香山县人(一说东莞人),1922年6月保护宋庆龄突围。1923年宋庆龄刻图章(署名谭卫全章)赠送表示感激。1925年3月,在西山碧云寺坡上为孙中山守灵36年。
[李球]广东省香山县人,1921年到广州参加革命军,不久调入总统府当警卫。
[李东英](1898-1967年),一作李东兴,广东省电白县人。早年入粤军第一师当兵,1921年经林树薇保荐成为孙中山卫士队队员。1922年6月在保卫粤秀楼之役负伤。1924年任总统府总务局副官。1929年任国民政府总务局专员,负责中山陵的陵园管理工作。1937年南京沦陷后转入财政部盐务署工作。抗战胜利后回中山陵任管理委员。解放后任中山陵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67年3月27日在上海病逝。
孙中山的卫士多为华侨,枪法都是比较好,有一次孙中山让几位参军、副官和卫士队长演示枪法,在网球场短墙上排列五个瓦罐当靶子。马柏麟五发中三、参军祁耿寰五发皆中,外籍副官马俊中了三发,马湘中五发,黄惠龙中二发、姚观顺中三发、卢振柳中三发。
此时香山籍,留学美国的姚观顺成为孙中山青睐的队长人选。10月,大总统府参军姚观顺兼任大总统府卫士队队长。
[姚观顺](1892-1951年),祖籍广东省香山县,出生于美国加州。1911年底爱美国三藩市加入同盟会。1914年那威治陆军大学毕业。1921年8月任大总统府少将参军。10月兼任大总统府卫士队队长。1923年3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参军兼卫士队队长。8月任广州市政厅公用局局长。1925年10月任军事委员会参谋团交通副监。12月任参谋团工兵监。1926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少将参事。9月兼任总司令部交通处副处长。1927年5月任广九铁路局局长。7月任广三铁路局局长。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部参事兼第交通第一警备团团长。1931年3月任财政部统税署苏浙皖区统税局视察,后任盐务局税警官佐教练所(上海)所长,1939年任粤东盐务局局长。1943年任外事局驻昆明办事处主任。1946年7月31日授陆军少将衔。1947年任财政部盐务总局税警总团总团长。1949年10月去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谋生,1952年10月2日病逝。
姚观顺
卫士队共66人,名单如下:
队长姚观顺,副队长黄惠龙,马湘,副官陈煊,侦缉员陈龙韬。班长郑耀、刘少溪、梁表云、曾国辉、冯振彪、刘礼泉、区锦由、谭惠全、谭森(一作谭林)、冯汉明、黄森、容卓廷、梁有贤、蔡铁侠、丘堪、丘炳权、邝景云、曾继垣、王桂昭、陈标、朱文芳、黄仲篪、范运昆、冯俊、陈桂标、张禧、杨勋、彭启、韦汉雄、王玉、李球、蒋庆禧、陈威、邓国卿、陈胜、蒋福卿、陈海廷、杨带、蒋桂林、汪德、陈松、冯桂林、王基、邓胜钦、陆福卿、何福廷、周文胜、梁全胜、冯建廷、曾明、李东英、何良、邹海、黄其长、张停、黄成、冯朝、蒋安廷、黄世祥 、王基、 黄作卿。
卫士队成立时
护卫孙中山的卫士队
卫士队卫士每个月六元伙食费,每逢星期天,每人会发四角的“休息钱”。卫士主要装备汤姆逊冲锋枪和步枪。
美国约翰一汤姆逊(JohnThompson)将军于1916年创立奥托军火公司(自动武器公司),专注于冲锋枪的研发生产。由柯尔特武器制造公司负责生产,奥托负责销售。原型在1919年问世(汤姆逊M1919A1),次年汤姆逊开始公开展示样枪。这款新式冲锋枪使用美军.45ACP标准手枪弹,由一个容弹100发的巨大弹鼓供弹,射速高达每分钟1500发,100发的弹鼓4秒钟就打光。华侨购买了30支汤姆逊M1921汤姆逊冲锋枪(50发弹鼓)赠送给孙中山,装备卫士队,子弹一万发。
卫士队装备的汤姆逊冲锋枪
(二)大本营警卫团
1921年10月,孙中山命令邓铿从粤军第一师中抽1个团随他出发去广西;1922年1月下旬,邓铿将第一师的机关枪营、工兵营调出,再从韶关调入张发奎的第27游击营(实际是将旧部缴械另招新兵组建)合编成大本营警卫团,团长由师参谋长陈可铨任,共2000多人,1922年2月中旬成立。
1922年5月29日,委任陈可钰为大本营警卫团团长。
团长陈可钰上校,中校团副李章达/华振中,少校团副邓定远/蒋光鼐,上尉副官张国森(即张猛),军需陈聘寰,军医兼卫生队长李澄之
第1营 营长薛仰岳(薛岳),营附郑树勋:
第1连缪培南、第2连梁世骥、第3连梁公福
第2营 营长叶挺, 营附梁端寅:
第4连李扬敬、第5连李振球(排长李洁之)、第6连简作桢
第3营 营长张发奎,营附李步瀛:
第7连陈瑜(即陈克华),连附许志锐、第8连韦就,连附阮宝洪、第9连王仲根,连附王超
驻梧州时的警卫团军官
大本营警卫团军官集中了众多后期在国民革命军的中高级指挥官,包括薛岳、叶挺、蒋光鼐、张发奎、李振球、缪培南、李扬敬等,可以说是新粤军将军的摇篮。
[薛岳]绰号“老虎仔”,保定陆军学校毕业之后,加入中华革命党。1918年,孙中山组织粤军援闽,薛岳担任司令部上尉参谋。1921年5月,薛岳担任总统府警卫团第三营营长,负责孙中山的警卫工作。同年举行北伐,薛岳一直护卫在孙中山的身边,其后由于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逼离开,薛岳便随蒋讨伐陈炯明,参加第二次北伐。抗战时期,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
警卫团第一营营长
[叶挺]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将。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1924年,叶挺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成立了叶挺独立团,即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因为战绩剽悍,第四军又被人称为“铁军”,叶挺被称为“铁军军魂”。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
警卫团第二营营长叶挺
[张发奎]同盟会老成员,北伐时当过第四军军长。张发奎也被称为“铁军英雄”。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中国国民党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1947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任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1980年3日10日病逝。
警卫图第三营营长张发奎
1922年5月初,大总统孙中山到韶关建立大本营后,决定从警卫团抽调人员扩编警卫二团,原警卫团改委警卫第一团,卫士队扩编为卫士大队。
大本营警卫第二团团长李章达、中校团附吴斌(5.18任)、华振中(5.27任)、少校团附孙绳(5.18任)、缪培南(5.29任)
第一营营长吴斌兼(5.18任)
第二营营长蒋光鼐(5.18任) (原团部少校副官)
第三营营长韦就 (5.18任) (原第3营第8连连长)
增编3个机关枪连,连长李扬敬、梁世骥、张猛,拟分配给第一、二团和卫士大队使用。但人未募足,枪未领到,尚未正式成立。
而警卫第一团编制原来的三个营都扩编为四个连:
第1营营长薛岳:第1连缪培南、第2连梁世骥、第3连梁公福、第4连吴逸志;
第2营营长叶挺:第5连李扬敬、第6连李振球、第7连简作桢、第8连(不明);
第3营营长张发奎:第9连陈瑜、第10连阮宝洪、第11连王仲根,第12连苏德燊。
(三)大元帅行营卫队李安邦部
1921年10月下旬,原驻北江警备队统领李安邦自奉孙北伐卫队司令后,及率所部三个营由南雄出发,现抵省,已改为行营卫队,仍委李安邦为卫队司令。
[李安邦](1873—1940年),广东省香山县人,辛亥革命早期武装活动领导人。自小出洋,在美国檀香山当侦探。1894年加入兴中会。1895年筹款支持广州起义。1901年因反对保皇会,险遭暗杀。1911年,在香山县组织香山革命军,介绍同村人李球参加革命军,发动反清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后,历任-卫队司令,广东大元帅府参军及讨贼军总司令等职,参加护国讨袁(世凯)和护法运动。1935年因年老,国民党中央派其到斗门小林保护中山纪念中学校产,以度晚年。
(四)1922年6月保卫总统府之役
1922年6月16日晨一时左右,孙中山在得到多方报警后,离开总统府,偕同林直勉、林树巍步出粤秀楼,至天字码头,雇小艇登上“宝璧”舰,至海军司令部转登“楚豫”舰,又转“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粤秀楼由卫士大队长姚纲顺率50人护卫。总统府由警卫团团长陈可钰率1营营长薛岳、2营营长叶挺共600人保卫。
凌晨二时四十分,陈炯明部四千人围攻总统府;晨三小时,一队粤军进行包围粤秀山孙中山之总统府,府内卫队拒绝被缴械解散,宁愿一战。该府驻有行营卫队李安邦所部一营,有手机关枪三十二杆,粤军司令杨坤如派所部数十人拟搜缴府内军械。孙部佯言愿缴,诱各兵进内,突以手机关枪射击之,立即全数倒毙, 无一幸免。旋叶举令开炮助攻,以开花弹射去。午后李部不敌,被缴械解散。计孙部死伤十余人,粤军死伤三四十人。
叛军由2时至9时,炮击3次,冲锋10多次,死伤300多人,也未能攻下。约10时,洪兆麟火烧粤秀楼。16时,叛军冲进总统府,宋庆龄在卫士1、2队长黄惠龙、马湘等护卫下,冒险夺门而出,几经周折,辗转到同福里长洲要塞司令马伯麟家。翌晨,转赴黄埔与孙中山会合。
当侍卫们背着孙夫人从后门冲出去时,李球在前面开路,在战斗中被子弹打伤了左腹,昏迷倒地。姚观顺左足中弹负伤。李东英亦身负重伤。
卫士队在此役共死亡2人(朱文芳、范运昆)、伤6人(姚观顺、李球、刘礼泉、陈海廷、李东英、冯朝)
1924年元旦,孙中山主持广州观音山之役颁奖大会,奖励1922年6月15日杀贼有功将士。当时获领功勋牌人为:黄惠龙、马湘、姚观顺、谭森、刘少溪、刘礼全、冯振彪、区锦田、冯汉明、梁友贤、黄卓卿、黄琛、谭惠泉、何良、郑耀、荣卓庭等。奖牌上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下刻“十一年讨贼有功奖章”。这其中多为孙中山卫士。
此役之后,1923年-1924年,补充卫士队时,邱堪推荐了邱有、邱时、邱士发、邱习轩、邱玉亭五人参加卫士队充任卫士。又有范良等人加入。
[邱有](1902-1969年),原名士有,广东省阳山县人。家世务农,少读私塾,擅长猴拳,能开双枪。越秀山之战后,升卫士大队二中队中队长。1929年后任中山陵园警卫队小队长,后缩编调国民政府行政院任特务员。抗战后调返中山陵警卫队。1956年被宋庆龄命为孙中山的“终身卫士”
[丘时](1892—1969年),名可时,广东省阳山县人。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奉命北上守灵。1929年护送孙中山灵柩安葬南京紫金山,任中山陵园警卫队小队长。后缩编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特务员。抗战时期回乡,1969年在家去世。
[丘士发](1906—1973年),谱名士膺,世称是膺,于阳山县立高等小学修业。初任卫士,后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参与东征、北伐、淞沪会战。20世纪20年代末期和李宗仁女儿成亲。后中央军官训练团高级班毕业。后赴台湾定居,官至中将“台湾国防部高参”。
[丘玉亭](1899—1971年),又名可珼,广东省阳山县人。曾任陆海军大元帅府卫士队文书兼特务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调南京宪兵三团通讯连任排长,1931年升连长。1937年从商,为成都饮食部门工人。
[丘习轩](1889—1957年),广东省阳山县人。少时务农,闲习武术。1926年1月至1929年7月调任北伐军国技(武术)教练。1957年在家去世。
[范良](1904-1998年),广东省三水县人。1920年入伍。1923年秋被推荐成为孙中山卫士队卫士。1949年2月任中山陵拱卫处代理处长。解放后历任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南京市政协委员。
(五)驻节永丰舰时期孙中山身边护卫部队
孙中山驻节永丰舰时,贴身卫士为马湘、黄惠龙二人及参军谢心准、杨虎,副官陈煊,卫士共二十余人。大本营侦探长李天德委以大元帅直辖讨贼军司令,作为卫队。行营卫队李安邦部五六十人需要协助长洲要塞(马伯麟)防守。孙中山委任徐树荣为别动队队长,共180人,携带驳壳枪及五响长枪,在长洲要塞一带布防,与海军互为犄角。后黄明堂派欧阳丽文带百余人武装去孙中山身边守卫。全部五支近卫武装约千余人。
[杨虎](1889—1966年),字啸天,安徽省宁国县人。1905年入清军水师武弁学堂。1907年春,转入两江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升入南洋高等警务学堂。是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到南京,后去湖北宜昌组织鄂西革命军。1913年9月,跟随黄兴流亡日本。1915年12月5日发动肇和舰起义。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军事委员,1918年任广州大本营参军,后任鄂军总司令。1922年任大元帅府参军兼大元帅行营侍卫队督带。1923年任广东大本营参军兼海军处长,1924年任北伐讨贼军第二军第一师师长。1926年赴江西,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特务处处长。1927年任上海警备司令,1928年10月任国民政府参军处中将参军,1931年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1932年任上海市保安处长,1935年11月再次当选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1936年1月授陆军少将,4月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1945年授陆军中将,5月再次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8年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拒赴台湾,留居上海,后寓居北京,并在6月初发表声明拥护共产党,解放后任政务院顾问。1958年与台湾特务联系企图策动反共叛乱,事发后,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准予监外执行。1966年在北京复兴医院病逝。
杨虎
[李天德]广东省人。1913年组织铁血团,后改名中华革命军铁血团。1916年3月参与袭击肇和舰战斗。1922年6月任大元帅直辖讨贼军司令。1923年任大本营内地侦探长。1924年11月被免去大元帅直辖讨贼军司令职。1931年被广东当局逮捕,后释放。
[徐树荣]陆军毕业生,后为绿林领袖。1922年任别动队队长。1923年4月任东江缉匪司令。
[欧阳丽文](1891-1973年),广东省顺德人。自幼习武,1910年加入同盟会。曾担任过孙中山保镖。1911年秋嫁给黄明堂,1922年陈炯明部粤军兵变前夕,受黄明堂委派带一小部分人去孙中山身边守卫,后被孙中山委任为讨贼军南路别队队司令,一百多人。1923年任中央直辖第四军(军长黄明堂)第三旅旅长。1925年该军被缴械后回广州、钦州闲居,1959年任钦县政协委员。1973年病逝。
欧阳丽文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