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孙中山重返广州时期的警卫部队
(一)大本营卫士队(1923-1925年)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后,正式组建一支卫士队,约100人,核心成员马湘、黄惠龙,系贴身保镖,负责近身护卫;卢振柳、邓彦华先后担任卫士队队长,负责大元帅府外围安保。后组建的大本营铁甲车队也负责大本营的保卫工作。
1923年3月15日,大本营参军长朱培德呈请任命参军姚观顺兼大本营卫士队队长,副官黄惠龙、马湘兼副队长,照准。
大本营卫士队,队长姚观顺,副队长黄惠龙、马湘,队员罗海云、冯振彪、侯又生、杨步飞、冯圣法、胡靖安、周振强等。队员里面不少后来成为国民革命军少中将级将领。
7月5日,卢振柳为大本营参军兼卫士队队长。
左四黄惠龙 右三马湘
[侯又生](1903-1997年),又名新望,号后觉,后改名侯爵,祖籍广省梅县。梅县初级师范毕业。1919年随父去泰国。1922年回国,1922年底,在广州市驻军机关枪营营部任上士文书。1923年3月,加入卫士队任卫士。1924年初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分配入第2队第19区队第7分队任副分队长,毕业后任军校教导第一团第二连一排排长,1925年3月任校本部参谋处参谋,6月调任教导团第一团连长,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北伐开始后,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总预备队指挥部上尉参谋,总指挥部参谋处第二科少校代科长,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胡宗南)中校团附。1928年初任中央军校教导团第三连(连长陈诚)中校排长,1929年初任黄埔军校第七期学生队第三中队中校中队长。1932年任上海市公安局督察处督察员。1933年2月任上海市公安局第七区第一所代理所长,后任所长。1934年秋任驻闽绥靖公署上校参议。1936年任南京补充兵训练处新兵团上校团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历任第二补训处上校团长,湖北省军管区司令部参谋室主任。1941年后历任第39集团军少将高参,第86军代参谋长。1943年任第三集团军少将高参。1944年2月任第29集团军副官处少将处长。1945年任第一战区长官部少将高参。抗战胜利后改任西安绥靖公署少将高参。1946年入中央训练团任少将团员。1948年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少将高参。1949年在酒泉随部参加起义,后改名侯爵。1997年3月病逝。
[杨步飞](1900-1962年),原名敬孝,号若鹏,别名翁安,浙江省诸暨市人。1923年3月,加入卫士队任卫士。1924年初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北伐”“一·二八”“八·一三”抗日淞沪会战。1934年2月12日任为陆军六十一师中将师长。后任浙江保安第一纵队中将司令,九十一军副军长。1939年调任钱江北岸军指挥官。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6年7月退役。1952年曾受历史处分。1962年7月病故于杭州金华古方农场。
杨步飞
[冯圣法](1903-1957年),浙江省诸暨人。1923年3月,加入卫士队任卫士。1924年初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起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区队长,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少将旅长,第74军58师中将师长,第86军副军长,第91军军长。1946年10月晋升陆军中将。1949年赴台湾,1957年在台湾病逝。
冯圣法
[胡靖安](1903-1978年),江西省靖安人。1920年入李烈钧部赣军第四师当兵,。后由李烈钧保荐入广东警卫军讲武堂学习。1923年选人孙中山卫队。1924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第二队学习, 毕业后任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区党部候补干事,黄埔同学会办公处主任,黄埔军校清党委员会委员。1927年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主任。迁校南京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副官,黄埔军校第五、六期学生总队少将政治部主任。1929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副主任,随侍蒋介石身边三年。后与主任俞济时发生矛盾,于1932年派驻德国大使馆任陆军少将武官。回国后任军统局息烽特训班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统局督察室主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1946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任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会中将委员。1975年3月25日,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秘书处专员。1978年因病去世。
胡靖安
[周振强](1904-1988年),浙江省诸暨人。1923年加入粤军,随选为孙中山卫队卫士。1924年4月保送入黄埔一期学习,编在学生第一队。毕业后,留校担任第二期步兵科第二队区队长。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五团营长。9月,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负重伤。后任蒋介石侍从参谋、侍从副官。1934年,任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并为教导总队复兴社支部负责人之一。1938年初,教导总队改编为陆军第四十六师后任副师长。1939年6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代理教育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浙西师管区中将司令兼金华城防指挥等职。1949年5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1959年12月首批特赦释放。1961年以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83年5月和1988年3月,被特邀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8年4月21日,卒于杭州。
周振强
1924年初,卫士队30多人投考黄埔军校,只有侯又生、杨步飞、冯圣法三人被录取为黄埔一期,胡靖安被录取为黄埔二期,另有周振强保送黄埔一期。
1924年3月下旬,孙决改组帅府卫队,大元帅现以各军已次第出发前敌,留省军队为数甚少,因拟将原警卫队予以扩充,故改队长名义为司令,拟任林树巍为帅府警卫司令。原有警卫队160人,现拟增八百余人,共一千人,一俟编配完妥,再增一千人,以二千人为率,藉资拱卫,各队员均发给新式枪械,现任卫士队队长卢振柳已辞呈。
1924年8月23日,兼大本营卫士队队长卢振柳免职,任命副官邓彦华为大本营卫士队队长。8月25日就职。
10月13日,孙中山给各军训令:邓彦华所部编为建国军大本营卫士队。
11月3日,大元帅令吴铁城兼代理卫队长。
11月12日,兼大本营卫士队队长吴铁城免兼职,卢振柳兼本营卫士队队长。11月16日,大本营卫士队队长卢振柳就职。
[邓彦华](1893-1942年),字铸雄。广东省三水人。广东黄埔陆军速成学堂第五期毕业。1911年起任广阳绥靖处军事委员,广东民军福字营教练长,福军营长。1922年任孙中山广州总统府参军、参军处上校副官。1924年8月,任大本营卫士队长,广州市公安局长。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副官长,国民党广州市及广东省党部执委、特别委员。1927年4月15日参与李济深发动的“四一五政变”,在广州"清党"。1928年年任第八路军第五军代军长兼十六师师长,1929年任广东编遣区第二师副师长兼第五旅旅长、第五十八师中将师长;同年8月改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1937年1月,任广东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1939年2月因病辞职,1942年2月12日逝世。
邓彦华
[吴铁城](1888一1953年),广东省香山县人,出生于江西九江。早年在九江美国教会学校读书。1909年随林森在当地进行革命活动,同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参与策动九江独立,任江西军政府总参议。1912年赴南京开会,留在孙中山身边工作。1921年5月任非常大总统府参军。1923年任广州市公安局长兼警务处长。1924年9月随孙中山北伐,任行营警戒兼代大本营参军长。10月回师参加对商团平叛, 重兼广州公安局长。1924年11月曾兼代理大本营卫士队队长。1927年6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建设厅厅长。1932年1月出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1937年4月,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40年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1941年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1948年11月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前夕,赴香港 后转往台湾。1953年11月19日死于台北。
吴铁城
1924年,孙中山北上,随从卫士有马湘等6人,其余未随行。孙中山逝世后,部分卫士(如马湘、黄惠龙)转入国民政府警卫部队。蒋介石掌权后,黄埔系逐渐接管中枢安保,旧卫士队解散编入其他单位。
(二)大本营铁甲车队
1924年8月,孙中山建立大本营航空局铁甲车队(亦称甲车队),组建时共有铁甲车4辆。
大本营近特制备铁甲车,并为大本营卫士队队长卢振柳调充航空局铁甲车队队长,8月30日赴任,该队卫士百余人。9月下旬,航空局局长陈友仁将铁甲车队大加扩充,办事处迁往大沙头设立。10月下旬,铁甲汽车队现除将粤汉广九两路工厂之新制铁甲汽车共四辆赶速完竣以北调遣。
11月决定进行改组,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周恩来负责筹备工作,区委首先选派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12人开展工作,随后选派了军校特别官佐徐成章和第一期毕业生赵自选、周士第,外面调来廖乾五、曹汝谦共5人负责具体组织工作。不久从广东、海南等地调来一批工人、农民和青年加入铁甲车队。国民党方面同意,选派廖乾五任铁甲车队政治部主任、包惠僧兼任政治教官、苏联顾问罗嘉觉夫。
11月底,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改组成立,队部设在大沙头,
队部设队长、党代表、副队长、政治教官、军事教官、军医、差遣、司书、军需上士各一人;通讯员、号兵、勤务兵各两人、卫生员一人;炊事班有正副班长各一人,炊事员十人;
队设三个排、每派正副排长各一人,每排设3(5)个班,每班正副班长各一人,队员10人。
总共编制人数为136人。加上临时受训人员,经常在150人左右。
队长卢振柳(大本营卫士队队长兼)、党代表廖乾五、副队长(周士第)、政治教官曹汝谦、军事教官(赵自选)、军医、差遣、司书、军需上士等。
连长徐成章、差遣张尚武、司书周廷恩、军需上士徐麟章、号兵罗少海、勤务兵蔡文铎。
第一排排长莫奇标、第二排排长李海涛、第三排排长高超。
还有一个排长李振森、副排长邱炳坤、黄祝三;班长黄华然、万献廷、张宏远、曾强
三排七班班长黄祝三、副班长魏权
队员祝敬事、陈动安、周朝奎、宋烈光、易再盛、王子章、郑良溶、黄生、刘光烈、高博垣、唐达叔、李镇(振)华、翁世簪、符抗雄、陈德传、马维楚、戈尚治、符福明、周子昆、江标远、王傅荫、杨志远、何德坚、欧阳芬、魏鉴贤、魏权等。
装备铁甲列车几辆(一辆加了装甲的火车头,后面挂四五个铁甲车;其中一个加装旋转炮塔,炮塔装备一挺机关枪;其余车卡加了铁板)、及一部分其他车辆。班长队员配备三八式长枪,排以上干部配备驳壳枪,每排一支手提机关枪。
装备由铁甲列车及1挺重机关枪、3挺手提机关枪及一些驳壳枪、“三八”快枪。
1925年1月下旬,卢振柳调回广州,徐成章接任铁甲车队队长、周士第为副队长、赵自选任军事教官。改组完成,全称为“建国陆海空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1925年3月,时第三排排长为邱炳坤,排长莫奇标、邱炳坤、李海寿、队员魏权、黄祝三、李振华、王传荫、杨志远、何德坚、欧阳芬、曹汝某等。
(三)黄埔军校学生军(1924年后)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后,部分学生(如第一期学员)曾参与大本营的警卫工作。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部分警卫团军官(如张发奎)调入军校任职。
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后,逐渐取代警卫团,成为孙中山新的核心护卫力量。
七、孙中山逝世后的“终身卫士”们
(一)守护西山碧云寺的卫士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孙中山的遗体暂时放在西山碧云寺内。孙中山生前的卫队负责守护灵柩。谭惠全是卫队长。
1928年,奉系军阀张宗昌因战事失利,试图破坏孙中山的棺椁。谭惠全只身拜会少帅张学良。张学良素来敬慕孙中山先生,且与孙科交往甚厚,张少帅当面怒斥了张宗昌,阻止了他的行为。半年之后,奉军败退,张作霖从北京撤回沈阳途中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孙中山灵柩终于躲过一劫。
1929年在南京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遗体安放在南京,香山碧云寺成了孙中山衣冠冢。守灵办事处的一大批人离开了碧云寺,有些人去了南京,谭惠全和极少的几名卫士毅然留了下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北京沦陷。国民政府鞭长莫及,按期拨发给留守人员的钱款全部停止。谭惠全侠肝义胆,痴心不改,与家人一起默默地生活在这荒凉的大山里,独守着残灯孤寂。195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诞辰90周年的日子,周总理来到香山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谭惠全已须发皆白,在此守灵36年了。周总理赞扬了他的忠肝义胆,并为他每个月发放了补贴。1961年,谭惠全老人逝世于守护衣冠冢的岗位上
(二)守护南京中山陵的卫士
1926年,南京中山陵开始建设。孙中山生前卫士黄惠龙、马湘、范良等被派去当监工。1929年6月1日,孙中山下葬南京中山陵。宋庆龄和宋氏全家,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所有要员参加了奉安大典。
孙中山安葬后,一支80人的卫队守护着中山陵,黄惠龙、马湘先后任中山陵警卫处处长。范良、李东英等卫士都留守中山陵。1937年,侵华日军攻破上海、苏州两道防线;蒋介石曾想把孙中山的遗体带到重庆去。当时设计陵墓的工程师认为陵墓比较坚固,再移灵怕损坏灵柩和遗体,移灵之事没能如愿。后来,国民政府考虑到,日本慑于世界舆论的压力,谅他们不敢在孙先生的陵墓上轻举妄动。国民党撤离南京前夕,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到中山陵对卫队说:“总理遗体不能移动,你们要保护好总理陵墓。”80名卫士都在“与陵墓共存亡”的誓言书上签了字。
1937年秋,南京告急,所有非作战部队全部离开南京,只留下12人继续守陵,其余都编入南京城防司令官唐生智的部队。范良、李东英等也于日寇占领南京的前五天(11月5日)调赴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他们重返中山陵。
南京沦陷期间,处于政治考虑,汪精卫对中山陵予以了一定维护,并多次祭拜。但中山陵在战后调查发现多处受损,并没有得到重视。
1948年马湘因不满国民党当局出走香港。1949年2月,范良被任命为中山陵代理拱卫处处长。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范良,接到了解放军陈毅司令员让他们原地待命,等候解放军部队来交接的指令。解放军渡江后,派了一个连队到中山陵。后来,范良、李东英等孙中山生前的卫士,和郭浩的解放军连队,一起成为新中国时期中山陵的守护者。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