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研究文献 > 内容正文

荣维木:抗日战争是人民的战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5-09-21 11:10:58

  首先,没有人民的广泛动员就没有抗日的军队。中国军队在抵御外侮的时候,应该起到长城一样保卫国家的作用。国歌所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血肉长城”首先是指中华民族决心抵御外侮的精神力量,但同时它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得抗日军队亟待扩充兵源。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还是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都把动员人民参军作为首要任务之一。

  其次,“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是毛泽东1938 年5 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的《论持久战》中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提出来的著名论断。这里所说的人民与战争的关系,已经超出人民群众是抗日军队的主体这个概念,从更深层说明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胜负的伟大作用。事实上,在抗日军队之外,中国人民也以各种形式支持了民族解放战争。

  为什么中国人民被最广泛地动员起来参加到了民族解放战争?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靠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二是靠着进步力量的引领。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涣散。而造成民族涣散的主要原因是民族整体与民族成员之间广泛地存在着尖锐矛盾,既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也有统治者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导致了连绵不断的内战,这几成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得以很快霸占中国东北,并不断向华北渗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了中国内部的分裂。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和继绝兴灭的抉择。无论是任何党派,任何阶级阶层,只有打败日本侵略者才能获得生存空间,民族整体与民族成员的利益高度一致起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便由此产生。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显著标志,就是像邓玉芬这样的占中国人数最多的普通群众,也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救国洪流。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除了日本侵略这个外部条件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内部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进步力量对民族整体和民族成员的引领。还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就针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个主张的实质内容就是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替代离心力,挽救中国于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符合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成。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标志着中国内部的离心力已经被向心力所取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快形成,是中国最终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政治保障。在这个统一战线里,共产党视人民为中坚力量。“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量力”是共产党在抗战期间贯穿始终的路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