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黄埔军校 > 黄埔师生 > 知名校友 > 资料延伸 > 内容正文

我军卓越的军事家――刘志丹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支绍曾    2018-09-15 19:20:18

  刘志丹是我党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1936年4月,在东征战役中,作为红28军军长的刘志丹,率部英勇作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

 
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毛泽东曾高度称赞他是"民族英雄,群众领袖";周恩来曾亲笔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今天,我们纪念刘志丹将军,适逢英雄牺牲68周年。回顾他的成长道路,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品德风范,对于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志丹是我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军事骨干。2003年10月4 日诞生于陕西省保安(今志丹)县农村的一个书香之家,曾就读于陕北名校--榆林中学,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军旅道路,二十几岁就名震西北,被称为传奇人物。其实,刘志丹的成长不是偶然的,是黄土地的孕育、大革命时代的造就,是我党从不重视军事到重视军事、从帮助国民党建设部队到独立创立人民军队这一历史转变的结果,也是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特色所决定的。

  首先,在革命的黄土地上崭露头角。刘志丹是黄土地培育的优秀人才。陕北广袤的黄土地尽管贫瘠,但不乏勤劳、朴实、正义、反抗的人文富矿,它自然是刘志丹优秀品格的源泉,也是他军旅生涯的根基之所在。无论是官僚军阀的统治,还是无数百姓的苦难,无论是"三国"、"水浒"中的英雄,还是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壮举,对刘志丹年幼的心灵无不产生强烈的冲击。学习英雄,改变不平等的黑暗社会,成为他内心的呼唤。他进入陕北革命文化中心的榆林中学后,受到浓烈的革命熏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陕北23县学生中成为很有名气的学生领袖。特别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思想得以升华,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起点,也成了他进入黄埔军校走上革命道路的必要条件和永久动力。

  其次,在最高军事殿堂里奠定军事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几年中主要是领导工人运动,1924年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之后才懂得军事工作的重要性。1925年秋,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接收3000名入伍生,要求各地的党组织迅速多派人员报考黄埔军校。陕西党组织慧眼识真金,选派刘志丹等同志前往广州报考,翌年初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历史的机遇,党组织的知人善任,加之本人的优秀条件,使刘志丹在当时全国最高军事学府里,得到良好的军事、政治教育,受到系统的军事培训,学到正规的军事训练技能,从而打下了牢固的军事理论基础,提高了文武兼备的素质。同时,由于当时广州处于大革命的最前沿,党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各种活动,刘志丹积极参加,广泛交友,深受党的革命思想教育和党内一些领袖人物与知名人士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甚至是受用终生的。黄埔军校是刘志丹军事生涯的第一座里程碑,不仅起点高,而且过得硬。   其三,在大革命失败的亲历中坚定创建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的决心。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孙中山逝世前后已存在严重的危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开展统一战线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只派少数党员进行军事运动,除协助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参加东征、北伐等军事行动外,还帮助国民革命军开展工作。刘志丹就是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党组织分配到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工作的。他满腔热情、扎实勤奋,努力改造政治工作,使冯部面貌一新,在其策应北伐战争中发挥了明显作用。然而,当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时,大批共产党人人头落地。在冯部工作的共产党员有的惨遭杀害,刘志丹等被押送出境也险遭不测。亲身经历这一血的教训,使刘志丹有着切肤之痛:"我们没有枪杆子,只靠笔杆子不行,结果人家一翻脸,我们就只有滚蛋。"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反思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刘志丹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军队和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坚定了创建党领导革命武装的决心和意志,而且在创建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实践中义无反顾,坚韧不拔,使他的军事生涯由高起点达到高境界。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其他先进军事文化同本国家本地区具体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刘志丹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开展革命战争的军事实践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非凡的胆略和务实的精神,探索西北武装斗争的规律,创造出许多独特的军事思想,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为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宝库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尽管刘志丹军事理论在文字上留下的不多,但是从他历任南梁游击队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副总指挥、总指挥,红26军师参谋长、师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前敌总指挥,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的军事实践中,以及他战友们的回顾中,仍可反映出创见性的思维和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

  1、以三种方式建立革命武装。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总结了经验教训,根据陕北敌强我弱、游杂武装多、到处布满革命干柴等实际情况,大胆提出了以"白色"、"灰色"、"红色"等三种斗争形式建立革命武装的创议,并大胆进行实践。"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深入白军开展兵运工作;"灰色",就是争取、教育、改造绿林武装;"红色",就是发动工农群众,建立党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刘志丹出生入死,一次次打入国民党军阀部队,开展兵运工作,表现了英雄虎胆;他满怀诚意,耐心地争取、帮助民间绿林武装,使其走上革命道路;他艰苦奋斗,长期致力于创造革命军队的工作,为党独立掌握革命武装付出了巨大心血。

  2、以"狡兔三窟"的方法建立革命根据地。根据地是军队作战的依托。当照金根据地一度沦陷、缺乏回旋余地,红军陷入困境时,刘志丹便依据敌情、我情、地形等条件提出创建南梁根据地的设想,同时建立三个游击区,形成几个相互依托、相互支援的战略支撑点,使陕甘边根据地建设出现新局面。刘志丹"狡兔三窟"的高明之举,曾经受到毛泽东的赞赏。正是由于刘志丹因地制宜、坚持不懈地领导创建根据地,使陕甘边根据地不断发展,后经过艰苦努力,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最终建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惟一仅存的一块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与北上抗日的出发点。

  3、以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结合"的战斗方针开展农民战争。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是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党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位置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进而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他吸取了兵运工作没有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教训,着力领导根据地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同时加强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积极支前,成为红军不竭的源泉,有力地促进了武装斗争的开展。刘志丹与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贴心,赢得广大群众的赞誉,成为西北人民革命战争的领袖人物和高级将领。   4、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培训,保持新型人民军队的建军方向。刘志丹认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部队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素质是加强部队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他以古田会议精神为指导,对部队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灌输,保持了红军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他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努力创办军政干部学校,亲任校长,亲自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案,并亲自讲课,培养了一大批建军骨干,为革命战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治党治国治军的英才。

  刘志丹的军事实践主要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的基本形势是敌强我弱、敌大我小。在敌人连续多次残酷的"进剿"、"会剿"和三次大规模"围剿"面前,刘志丹作为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最高指挥员之一,判断正确,决心果断,部署得当,指挥部队奋勇作战,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援与配合下,取得了一次次战斗的胜利,获得了骄人的战果,创造出西北红军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的独特战法。革命战争的实践充分显示了刘志丹这位军事家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争指挥艺术。

  一是知己知彼,精心部署。刘志丹善于调查研究,精于分析敌情、地形、综合做出判断,并结合我军情况,制定出正确的方针部署。1934年,在陕甘国民党军队对南梁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围剿"时,刘志丹分析认为,敌人来势汹汹,规模空前,大有踏平根据地之势,但敌人骄枉冒进,协同混乱,于是部署游击队、赤卫队在内线牵制打击敌人,亲率主力红军和地方部队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乘隙跳出敌人包围圈,转到外线作战。经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3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大规模"围剿"。1935年9 月中旬,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与长征抵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下旬,蒋介石即部署陕、甘、宁、青等省的部队对进入陕北的红军实行分割围歼。任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的刘志丹,协助军团长徐海东研究部署伏击歼敌方案。对当地地形十分熟悉的刘志丹,提出了有利于部队隐蔽和歼敌的劳山作为伏击区,并精心部署红军摆下口袋阵。10月1日,红15军团终于取得劳山伏击战的重大胜利,歼敌37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二是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刘志丹认为,要打破强敌的"围剿",不能蛮干浪打,必须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方略。1935年初国民党军集中4万兵力对陕北和陕甘边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如何粉碎敌人的大"围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志丹认为,突出冒进到陕北的高桂滋部对陕北人生地不熟,且与陕北的军阀井岳秀矛盾很深,这为我军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于是,他为西北军委起草了反"围剿"的动员令,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作战方针,命令红26军主力北上陕北同红27军主力配合协同作战,红26军一部就地坚持游击战,骑兵团相机向外线出击,地方游击队赤卫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活动,使主力红军与地方游击队相配合,内线与外线作战相呼应。由于刘志丹审时度势,及时捕捉战机,实施灵活指挥,巧妙地打击敌人,终于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辉煌胜利,解放了6座县城,使陕北与陕甘边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军也得到很大发展。

  三是不拘一格,出奇制胜。刘志丹熟读兵书,但又不循规蹈矩,而是从实际出发,依不同敌情运用不同战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慕家塬战斗中,针对敌人修堡筑垒,步步为营和"移民并村"的方针,刘志丹利用夜暗首先奇袭了附近群众基础好的郭家沟,静悄悄地将慕家塬之敌团团包围,敌人未能发觉。次日拂晓,刘志丹指挥部队采取"猛虎掏心"和"围堡打援"战术,以少数部队强攻敌人,吸引敌之援兵,结果宋家川赶来的一个营敌人被红军击溃一大半。然后红军回师慕家塬,刘志丹亲自组织火力,准备云梯,夜间发起攻击,逃跑的敌人顺着红军预料中的通往宋家川的一条路逃窜,被赤卫队全部消灭。还有一次,刘志丹指挥部队远距离奔袭合水县城孤立无援之敌,在夜色和深草的掩护下,进抵城下,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上城楼,攻进城里,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守敌数百人全部被消灭。

  刘志丹的军事生涯虽然共十年零四个月,其中领导西北革命战争也只有八年时间,但是他独具特色的人生阅历和精神财富却是永远读不完的书。他牺牲时才33岁,但一生却挫折屡屡,坎坷重重,磨难多多。就是在这艰苦卓绝的建军历程中,在呕心沥血的战争指导中,同时也在与"左"倾错误的斗争中,锤炼并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宽广胸怀、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范,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三点令人感受颇深。

  第一,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政治品质。在指导革命武装斗争的伟大斗争中,刘志丹忠实地践行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宗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虽然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无数艰难险阻,虽然多次被"左"倾错误排挤,诬陷和打击,被撤职、降职甚至被关押,但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贞不二。1935年10月初,西北根据地的错误肃反,造成刘志丹和其他一批干部被关押。幸亏党中央长征达到陕北,把他们及时解救出来。针对一些受迫害同志的满腹怨气,刘志丹耐心教育他们要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一切听从党中央的调遣。周恩来称赞"刘志丹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在建军中,他不遗余力地加强党的政治、组织和思想建设,从根本上保证红军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保证军事实践不偏离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航向。刘志丹牺牲后,毛泽东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第二,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宋代大学者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刘志丹从领导渭华起义到历次兵运活动,从根据地和红军遭受重挫,到逐步恢复发展,屡经失败,屡遭挫折,但是他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垮了再来,再垮再来,表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毅力,为党的领导干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树立了光辉榜样。1943年4月23日,朱德在延安举行的近万人参加的刘志丹烈士公祭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和八路军指出,"刘志丹是创造红军的模范",他的"这种精神和毅力,就是建军的基本条件。""如果有人要问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看刘志丹同志。"

  第三,具有群众领袖的伟大风范。刘志丹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服务的赤胆忠心。他十分重视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等重要建军原则,有着强烈的爱民、爱兵意识,全身心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斗争。他作风民主,平等待人,同群众打成一片;他关心群众疾苦,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他善于发现战士、群众中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进步,培养他们成长;他善于处理社会各阶级的矛盾,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建立起广泛的革命阵线。高尚的人格,传奇的人生,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崇高的威望。他的言行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爱戴,称他为"我们的老刘"。他牺牲后,陕北的群众悲痛欲绝,党和人民群众给予他高度评价。毛泽东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有些人高高在上,官位很大,称首长,好像老百姓都拥护他,其实这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最后的盖棺论定,要看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落不落泪。有些干部死了,我看老百姓就不见得落泪,他是自封的群众领袖。因为你做了官,老百姓不得不和你打交道,其实公事一办完,人家就掉头而去,不大理睬你了。真正的群众领袖,到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会觉得他死了很可惜。至少不会觉得死了也好,可以省下小米。刘志丹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毛泽东的话是对刘志丹的最好褒奖,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缅怀刘志丹的光辉业绩,学习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风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这就是对刘志丹的最好纪念。

  2004年7月20日讯(军事历史研究供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