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方精英、聚汇黄埔
黄埔军校,就像一颗明亮、耀眼的流星,划破历史的星空。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培养国共将领的摇篮。黄埔同学,从合作到分裂,从友谊到搏杀,演绎出多少震撼人心的战争和可歌可泣的恩怨。恰似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922年孙中山决定扫除军阀势力,决意北伐,与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产生矛盾。6月16日夜,陈炯明部下叶举进攻和炮轰观音山非常大总统府。孙中山“避难”永丰舰。时在宁波的蒋介石间关赴难,与叛军艰苦作战达55天,最终离开广州,回到上海。
1923年,孙中山任蒋介石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赴俄考察政治、党务与军事等。11月底,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十次会议,孙中山提出筹建军官学校,培养革命军的骨干力量。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国民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联俄、联共、辅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国共合作,创立黄埔军校奠定了组织基础。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俄的帮助下,以三大政策为基础,国共合作为平台而创建的一所新型的军事学校。由一批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中的顶尖人物合力整合而成。可谓风云际会,时代先锋。
国共师生都是有主义、有理想、有信仰的人。因为要进行民主革命、打倒列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基础是三民主义,因为在旧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与三民主义有共同之处,因此,共产党学生也遵循三民主义。
国共双方为各自的理想走到大革命的同一战壕里,为爱国而学习本领,为主义而献身奋斗。
二、东征北伐、弯弓亮剑
1925年3月20日,蒋介石发动了中山舰事件。事后,蒋介石令周恩来和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和黄埔军校。中山舰事件的确令一些黄埔学生无所适从。但更多的黄埔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蒋介石最得意的学生蒋先云第一个声明退出国民党;李默庵等39人退出了共产党。
黄埔军校原貌
1925年3月,黄埔生3000人参加第一次东征。他们个个戴着红巾,穿着翻领军装,神采奕奕,斗志昂扬,攻击淡水、海丰、陆丰以趋潮汕,取得了胜利。同年9月,二次东征开始,蒋介石任总指挥,周恩来任东征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在攻打惠州的战斗中,四团团长刘尧宸指挥全团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连续冲锋,他这个团是清一色的黄埔生,全团12个连长半数都是共产党员,战斗力之强为各军之冠。激烈的战斗持续到日暮,刘团长亲自扶梯,指挥部队往上冲,不幸牺牲。最后,连长陈明仁斩将搴旗,抢先登上惠州城头,拿下惠州城,受到蒋介石嘉奖。
在北伐战争的汀泗桥、贺胜桥的战斗中,叶挺独立团因为有共产党员曹渊、许继慎、蒋先云,战斗力勇冠三军,披坚执锐,斩关夺隘,所向披靡。依靠黄埔生的巨大作用,国民革命军终于完成北伐大业。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在训练
三、各为主义、你死我活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血流成河,许多共产党员和黄埔生脱离了反动军队,参加了叶挺、贺龙、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林彪等随起义军南下广东。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与张宗逊等,间道赶往南昌,由于有反动军队的阻拦,到了江西修水参加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南昌起义的部队南下广东,在潮汕地区遭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后辗转去了江西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工农武装会合。
1928年许继慎到了鄂豫皖红色根据地,作战身先士卒,指挥果断灵活,很快成为红一军军长。徐向前也来到苏区,为红一军副军长。不久,徐向前成为红四军军长,黄埔四期毕业的曾中生任军政治委员,许继慎为第十二师师长。这几位黄埔同学在职务上的变化,给了蒋介石一个见缝下蛆的机会。
1931年8月的一天,蒋介石在南京召见了他的心腹学生曾扩情,说:“许继慎、徐向前、曾中生等人已构成心腹大患,你去想想办法,不惜金钱把他们拉过来,拉过来更好,不行的话,用个离间计也行!”
曾扩情派了一名特务带着蒋介石给许继慎的亲笔信和密电码,潜来苏区。为了表明自己问心无愧,许继慎派人将特务和策反信一起送交军部,徐、曾二人认为事关重大,转送中央分局处理,并写了说明信,根据许继慎同志的一贯表现,不会有问题,这完全是蒋介石搞的阴谋,企图离间和破坏我们。
张国焘却给许继慎定下勾结国民党改组派、暗通蒋介石的罪名,严加拷打最后秘密处死。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与国民党第三战区游击总指挥兼第六十九师师长冷欣谈判时,谈及往事。冷欣得意洋洋地说:“曾扩情与我等略施小计,你们就杀了许继慎!可惜了,一位了不起的战将啊!”
1931年11月,鄂豫皖根据地发展迅速,红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调任总指挥兼红四军军长,歼敌6万余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1932年6月开始,蒋介石亲自指挥50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黄埔一期生胡宗南、黄杰、李玉堂、李默庵、刘戡、蒋伏生、俞济时和黄埔教官蒋鼎文、汤恩伯、陈继承等,与鄂豫皖红四方面军的黄埔一期生徐向前、陈赓、蔡申熙、旷继勋和黄埔四期的曾中生、倪志亮对阵。这场大血战打得河山易色,日月无光。国共双方将领都心悸不已。
徐向前说:“七里坪之役,战斗的激烈程度,实属少见。”陈赓说:“七里坪之战,比任何一次内战都更为激烈。”李默庵说:“冯寿二、冯秀驿和七里坪两次战斗,是第四次‘围剿’中两次激烈的大战。之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到川陕边界,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黄埔生兵戎相见,你死我活、割袍断义。
四、兄弟携手,共御外侮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挑起事变。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全国抗战,积极与国民党谈判国共合作宣言、红军改编、苏区改制等问题。而国民党却有意在一些问题上进行刁难,经过共产党的积极努力,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日演讲,特别要求全体将领要即刻起,肩负守土卫国、抗日御侮的责任。
黄埔同窗又同挖战壕,协同对外。
1937年8月22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二天,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毛泽东、周恩来等20余人参加会议,黄埔师生有8位,即周恩来、聂荣臻、徐向前、张文彬、林彪、李富春、张国焘、叶剑英。会上成立新中央军事委员会。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叶剑英、左权为正副参谋长。八路军下辖三个师,随即挺进山西。
国民党第十四军军长李默庵带第十师、第八十三师率部奔赴山西前线。当时周恩来在太原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李默庵前去拜望,向老师周恩来讨教御敌之策。
在抗日战场上,黄埔携手,相互配合。最典型的例子是忻口会战期间,李默庵的第十四军担任保卫忻口的正面战场,与日军搏杀,而他的黄埔同学八路军的徐向前、林彪、陈赓等率部深入敌后,互相配合,取得平型关大捷;一二九师团长陈锡联夜袭阳明堡机场,焚毁敌机24架,歼灭警卫部队百余人,缴获各种枪械千余支,毁敌大车、汽车600余辆,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敌军,使敌运输发生很大的困难,出色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同样在江南,新四军挺进敌后,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毙伤敌军数千人,也是表现得有声有色。
1941年1月,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发动皖南事变,将枪口对准叶挺、项英、袁国平等昔日的同事和学生,同室操戈,酿成千古奇冤,使亲者痛仇者快,成为抗战阶段最大的悲剧。
抗战期间,胡宗南也秘密准备闪击延安,由于在胡宗南部卧底的黄埔七分校的共产党员熊向晖将此重要情报报告给党中央,毛泽东及时揭露了蒋介石、胡宗南的阴谋,这才使蒋介石的反共阴谋未能得逞。
五、公仇斗狠、私谊情深
中国有句俗话:打断骨头连着筋,割断了血脉还有情。黄埔情结、公仇私谊在关键时刻表现得淋漓尽致。1932年,红军将领陈赓在上海被捕,押解到南京。为了劝降陈赓,蒋介石将其软禁在中央饭店内。陈赓的黄埔一期同学萧育赞、项传远、宣铁吾、宋希濂等十人联名要求蒋介石放了陈赓。一个雨夜,陈赓潜出了南京。究竟是谁出主意放了陈赓,最终也没查出来,不了了之。
红军长征后,胡宗南第一军成为红军的天敌。周恩来和毛泽东共同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要“迅速、机动、坚决地消灭胡敌。”
恶战发生在1935年7月上旬,相当激烈。胡宗南在接受美国作家韩素音采访时心有余悸地说:“我在松潘只带了很少的一点部队,红军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抓获我。如果他们把我捉住,我只好求助于周恩来,因为我们在黄埔军校就认识,他能救我一命!”
当胡宗南侥幸躲过这一劫后,变本加厉地追击红军。周恩来则大打感情牌,亲自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函:“宗南同学:黄埔分手,不想竟以敌对。十年来,兄以剿共成名,私心则以兄尚未成民族英雄为憾。今春红军东向,曾联红军中黄埔同学多人致书左右,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请,惟未蒙即余赞同。然私表总以兄绝非勇于内战,怯于对外之人,时机未熟,在兄或亦有难言之隐也……
叨在旧知,略陈敝见,如不以为无当,还望惠我好音。纸短心长,怅望无既。”
徐向前也给胡宗南写信,谓:“宗南学长:黄埔一别,今已十载,回念旧情,宛然如昨。目前日寇大举进迫,西北垂危,山河震动,兄我双方亟宜弃嫌修好,走上抗日前线,为挽救国家于危亡而努力……”
1936年,周恩来在白家坛的一个窑洞里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蒋介石手下最能干的指挥官恐怕要算胡宗南了。反共战争的大部分战果是他取得的。他比陈诚出色,内心爱国,倾向抗日。”
抗战胜利以后,国共两党内战又起,黄埔学生重新开始你死我活的搏杀。战争的残酷,却没有炸毁黄埔的亲情。
1947年10月上旬,陕北战场攻防转换。清涧敌军为胡宗南第七十八师师长、黄埔五期的廖昂,而攻城的主将,则是他的同窗许德华(光达)和张宗逊。许德华动了惜才之心、同窗之谊,于是写下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廖昂兄,别来无恙!军校毕业,分手二十年矣!不期在清涧相遇,真乃有缘。
可惜,炮火连天,工事阻挡,你我只能隔城相望,不能握手言欢,实乃憾事。站在清涧城郊,不由得使我回想起与廖兄军校同窗时的生活。那时,你我同为热血青年,承秉总理遗愿,致力军事救国,渴望建功立业……眼下,我军已将清涧团团围住,援军被我阻击,也是自身难保,清涧是朝不保夕,破城在即。
我念及与你同窗情谊,不忍亲睹破城之日你身陷囹圄,故陈说利害,劝兄迷途知返,弃暗投明……”
张宗逊也给廖昂写去了劝降信。廖昂却拒绝了同学的好意,据守顽抗,最后被他的同窗许德华生俘。
1948年11月,东北战场炮火连天、硝烟动地,黄埔四期出身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将军麾下的大军,将长春城池包围得铁桶一般。就在林彪即将下达攻城令的前夕,周恩来想起了他的高足――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官、黄埔一期出身的郑洞国正在长春城里,火烧昆岗,玉石皆焚。这是周恩来不希望看到的,于是亲自起草了一封电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敦促郑洞国效法黄埔同学曾泽生的举义,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郑洞国接到老师的电报后,深受感动,第二天就率所部全体官兵投诚。
1950年,陈赓到重庆白公馆去看望关押在那里的战犯宋希濂、曾扩情等昔日同窗。推心置腹,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使老同学思想上有了触动和转变,努力改造,为建设祖国而奋斗。
六、百川入海,殊途同归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华诞之日,黄埔同学会在纪念母校的同时宣告成立。
当年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元帅在贺词中祝愿广大同学“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和聂荣臻元帅为大会题词。徐向前元帅在贺词中深盼校友、同仁“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惟以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明确的指示和谆谆教诲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海内外黄埔同学的真挚爱护和殷切期望。
晚年的李默庵从海外归来,为海峡两岸的再次合作而贡献余生;反共专家邓文仪也重回大陆;徐向前、宋时轮、侯镜如、郑洞国、黄维、阎揆要、郭汝瑰等济济一堂,共商国是。
1990年春节,徐向前、聂荣臻两位元帅发表谈话指出:“和平奋斗,统一祖国,是黄埔师生历史使命”,“深切期望海峡两岸和旅居海外师生,焕发爱国、革命精神,同心戮力,为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恪尽职责。”
20多年过去了,台海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陆与台湾从对抗,走向合作,两岸关系在不断改善,向前发展。天下黄埔是一家,黄埔同学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崛起,再立新功。
左起:侯镜如、徐向前、邓文仪、郑洞国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的核心就是革命、团结。黄埔军校曾经是一个载体,靠这个载体把国共两党、军队联系在一起;在今天,黄埔精神还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团结和统一。我们呼唤、追寻黄埔,目的只有一个:即将黄埔精神作为祖国统一的一种特殊的纽带,增进大陆台湾和解与两岸的和谐,提倡推动国共第三次合作,将海峡两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民族团结的精神与象征,完成祖国统一的宏图大愿,这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
(作者单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