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中日历史 > 甲午战争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北洋海军激战刘公岛的最后战报
来源:《中国档案报》 张小锐 文/供图   2020-03-13 18:47:52

  北洋海军激战刘公岛的最后战报
 

  1885年,清政府在中法战争结束后积极筹建海防。10月,在北京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加紧海军建设。1888年,海军衙门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这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这支龙旗飘扬的舰队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铁甲舰“定远”“镇远”等,各类大小军舰20余艘,培养和选拔经过水师学堂训练的优秀官兵,并配备大沽、旅顺、威海船泊修建基地,规模首屈一指,一度威震东亚。

  1894年3月,北洋海军于渤海湾举行第二次大规模阅操演练,调集南北洋军舰21艘。清廷派北洋大臣李鸿章等经大沽、旅顺、大连湾、威海卫、胶州、烟台等地校阅,渤海湾的演练场面蔚为壮观。然而,在这次海上大阅兵壮观场面的背后,实际已经暴露出军舰老化、装备落后等弊端。北洋海军自1888年以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未添一舰。不仅户部停止拨款购买外洋船炮、军火两年,而且主管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譞挪用海军经费为慈禧太后颐养天年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更加危险的是东邻的日本正在加紧疯狂扩军备战,日本海军实力增强,战争危机已经步步逼近。但是,清政府仍抱着幻想,寄希望于用外交干涉和调停来解决日本的步步紧逼,军事上并无准备。

  威海形势图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公然挑起战火,清政府被迫于8月1日正式向日本宣战。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海军与北洋海军的海上较量注定是一场场恶战。9月17日发生的黄海海战,两军舰队狭路相逢,经过约5个小时的鏖战,中国北洋海军舰队12艘战舰被击沉或击毁5艘,被击伤4艘。日本海军联合舰队12艘战舰被击伤5艘。虽然北洋海军黄海作战失利,失去了“致远”舰和“经远”舰,失去了管带邓世昌、林永升等爱国将士,但是,北洋海军官兵英勇奋战,管带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开足马力冲击敌舰的壮举,令日本海军舰队望而生畏。

  位于山东半岛北岸的威海卫,因明朝为防御抗倭设置卫所而得名。威海卫是扼守渤海的重要战略要地,也是北洋海军驻泊基地。基地建有防御群,海湾北端北山嘴、黄泥嘴、龙庙嘴3座海岸炮台组成北帮炮台,南帮炮台设有皂埠嘴、鹿角嘴、龙庙嘴3座海岸炮台,并建有多座陆路炮台,北洋海军提督衙门设在威海卫港湾之中的刘公岛上。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舰船损失较大,经过一个月的整修,10月18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由旅顺基地移驻威海卫。北洋海军提出依辅炮台、合力抵御的对策,威海卫就成为北洋海军株守和决战的最后战场。

  1895年1月16日,清宫军机处电报档案中记载了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海军筹划“水陆相依之法”克敌的内容。丁汝昌等提出威海卫“口宽港广”,水路“战舰无多,惟有依辅炮台,以收夹击之效”,如果倭船只来数只,“我军舰艇可出口迎战”,倘若大队全来,“我军舰艇均令起锚出港,分布东西两口,在炮台炮线鱼雷之界,与炮台合力抵御”“即使陆路包抄南北两岸,师船尚可支撑攻击彼船。若两岸全失,台上之炮为敌用,则我军师船与刘公岛陆军,惟有誓死拼战,船沉人尽而已”。由于北洋海军采取被动防御的对策,没有发挥海上机动的作战能力,因此,丧失了阻止日军从山东半岛登陆的战机。

  1895年1月25日,日军进犯威海卫,南帮炮台的激战极其惨烈。在清宫2月5日军机处电报档案中,记载了当时英国海军观战官员目睹并记述的中日交战“惊心动魄”的战况:南岸赵北嘴炮台先被日踞,北洋海军“派敢死之士上岸,将火药轰发,全台轰坏”。鹿角嘴炮台同样被轰毁。“定远船舰驶近炮台,发炮轰击”“刘公岛所发之炮,极为有准”。

  2月2日,威海卫和南、北炮台相继失守,使得刘公岛完全暴露在日军陆海夹击之下,四面临敌,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部中断。北洋海军与刘公岛守军坚守孤岛,等待救援。2月3日至2月8日,刘公岛天天都在恶战中。2月11日夜,清廷收到丁汝昌送给烟台刘含芳转发的军情电报,真实记录刘公岛最后战事的险恶:“日军连日水陆夹攻,夜以雷霆来袭。”4日,定远舰被偷袭入港的日舰击中,“一层机舱进水”。5日夜,日军“又以雷霆多艘,分路拼死来袭”,击沉我来远、威远、宝筏三船。6日晨,“水师二十余艘加以南岸三台之炮,内外夹攻我船及岛,敌施炮弹如雨,极其凶猛”。7日晨,“敌全力攻扑东口”,不料有十只小雷霆船被敌方追击获去九只,击沉一只。至此“水陆兵心皆形散乱”。10日、11日“援军不到,则船岛万难保全”。刘公岛昼夜鏖战持续长达一周的时间。

  2月10日下午,丁汝昌和刘步蟾“望援眼穿”,几千官兵“徒增血泪”。丁汝昌和刘步蟾忍痛下令炸沉“定远”旗舰,当晚刘步蟾服毒自杀,以死殉国。丁汝昌拒绝了日军劝降,在万般无奈和极度绝望之下,于2月11日服毒自尽。北洋海军走到了全军覆没的尽头。

  1894年,甲午年的中日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是血和泪的耻辱,唤起的是中华民族抗击入侵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历史不能忘记!

  (本文所示档案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8月28日 总第2653期 第四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