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抗战将领专题 > 唐生智 > 内容正文

李宗仁都说南京守不住,唐生智为什么要主动请缨守南京?
来源:萧武百家号   2018-10-09 10:51:41

  按照国民政府原定的国土防御计划,长江中下游的防御重心既不在上海,也不在南京,而在江阴南北一带。为此,国民政府斥巨资在江阴一带修建了大量的国防工事,布置防御体系,以备将来遭遇侵略时能掩护南京。

  但是,抗战开始之后,委员长就自己打破了这个计划,投入重兵在上海和日军进行长期持续的淞沪战役。而且,淞沪战役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军事上的战役目标不够明确,所以采用了添油战术,也就是不断的将国军精锐部队投入到淞沪战场,进行轮战。一个部队打残了,撤下来,再换一个部队上去。

  添油战术是犯兵家大忌的,这在当时的国军高级将领中是有共识的,委员长是不是清楚这一点呢?当然也清楚。但委员长选择在淞沪战场和日军进行长期阵地战,主要意图不在军事,而是在政治,也就是希望能把英美等国拉下水,迫使他们对日本进行干预。

  但日军从国军侧后方的杭州湾登陆后,国军就全线崩溃了。本来委员长要求从淞沪战场上退下来的国军有组织、有秩序的进入江阴的国防工事体系,也就是退到第二线,依托防御工事进行持久抵抗,掩护南京。结果撤下来的国军完全乱成了一锅粥,根本没有进入江阴的国防工事。对此,国军官方的解释是,撤下来的国军因为混乱,找不到国防工事的钥匙。

  这样,从淞沪战场退下来的国军残兵败将,就直接退到了南京周围,日军长驱直入,到了南京外围。

  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召集高级将领开会,委员长提出,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国际观瞻所系,必须守。但当时国军高级将领普遍认为,当时守卫南京能用的兵力就只有从淞沪战场上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士气低落,编制混乱,加上日军士气正盛,国军不宜在南京和日军进行决战。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他认为当时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放弃守卫南京,将南京周围的国军分别撤到南京外围的山区,比如大别山、浙北山区,依托山地阻击日军,做持久战的准备。因为日军当时机械化程度高,不利于在山地作战,而国军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整编,重新组织防御体系。

  所以,委员长问谁愿意守南京的时候,国军高级将领中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唐生智。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唐生智呢?李宗仁解释说,因为唐生智自从被委员长击败失去军队之后,就成了闲人,所以他一直梦想着重新掌握军队,东山再起。所以,他认为这时候是个机会,就主动请缨了。

  唐生智作为北伐时期的国军名将,当然也很清楚,南京的地形条件和当时所能依赖的国军,根本不足以守卫南京,击败日军。但是为了重掌兵权,东山再起,他还是冒险接受了这个任务。当时国军高级将领对此都很不以为然。

  这样,唐生智就成了南京保卫战的主帅,而李宗仁则受命率军北上,到山东、苏北和安徽一带去组织徐州会战,阻击正从华北南下直逼南京的日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站长统计-当前在线[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