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待琛,字伯芹,号泉池,1891年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既字十二区夏家桥(今衡东县大桥乡和平村)。李待琛早年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参加武昌起义。1919年,再赴日本帝国大学学习,回国后任广东兵工厂工程师。192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治金学获博士学位。1923年10月,任湖南兵工厂厂长,制造三十节机关枪和汉阳式步枪。1926年1月,李待琛参与筹创湖南大学,任行政委员会委员长。2月1日,湖南大学正式成立,李待琛任首任校长,提出了“大学对各派学术思想均有自由研究”的教育思想。1927年4月,李待琛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政治部主任。1928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兵工署设计科科长。12月31日,任军政部兵工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宋式磊)专任委员。不久,李待琛留学德国,研究钢铁铸造获博士学位,回国后,致力于钢铁铸造事业。1934年9月,李待琛任军政部兵工技术学校校长,注重培养兵工技术人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待琛任军政部巩县兵工厂厂长。不久,巩县兵工厂及湖北汉阳兵工厂合并成国民政府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1938年,厂迁湖南安化烟溪,迁入一年,不仅恢复了原厂水平,能制造出迫击炮、重机枪,轻机枪、手榴弹、中正式步枪、手枪及各种炮弹子弹,职工也达近万人。1940年因遭到日机轰炸,兵工厂机器损失殆尽。李待琛将兵工厂迁往辰溪社坛坪,生产捷克式机枪和中正式手枪,及时支援前线。李待琛也因此荣获云麾勋章和海陆空甲种一等奖。
1946年,李待琛任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副署长。1947年,李待琛任国民党政府驻日军事代表团专员及中国派驻盟军总司令部代表、国防部驻日接收赔款总代表,负责处理日军侵华赔偿事宜。他在日本认真收集资料从事原子武器的研究,著有《原子武器》《现代武器》、《军械制造法》、《枪炮构造及理论》、《国防建设之基础》、《兵器计算》等10多种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待琛有心回归大陆。1958年,李待琛从日本羽田机场登机时,被人挟持去台湾。1959年11月,李待琛病逝于台湾,终年68岁。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