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林,亦字卓霖,又名恢,字公朴,1876 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视头洲 (今醴陵市视头洲乡)。其父杨长龄,以务农为本,农闲时兼营小本生意,母邓氏,勤劳贤惠,生子7 人,卓林最幼,因家境贫困,卓林自幼随父经营商业。稍长,勇武过人,以侠义闻于乡里,乐与会党中人交游。
1893 年,杨卓林投入清军江南福字营当兵。翠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随军北上,参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失败后,曾至广东、香港等地活动,得投入张春发营为目兵。1900 年,升任武卫左队队官,并随张春发开赴京、津一带,与八国联军接仗,他奋勇当先,勇敢杀敌,在张家湾战役中,刺死日本骑兵斥候等多人。
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使他从爱国走向反清。于是转学陆军,再投张春发营,充随员,并在张春发开办的随营学校学习两年之久。后闻江南开办将升学堂,经标统杜云秋举荐,杨卓林入南京将升学堂学习,1905 年7月毕业。1905 年秋,杨卓林来到日本,入日本神田区高等警监学校学习,并在节假日来到横滨从粤人李植生学制炸药,并时常听孙中山的演说,孙中山也向他请教军事知识,杨卓林每问必答,将所知尽情告诉孙中山,深得孙中山赞许,嗣由黄兴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重要骨干。
1906 年夏,杨卓林受孙中山所派,和李发群、廖子良两人由日本返国,准备在长江流域发难。12 月4日,萍浏起义爆发,孙中山致函杨卓林,委他革命军副司令的头衔,要他前往广东起事响应,以牵制官军,因萍浏醺起义很快失败,他赴广东起义的计划未能如愿。他不因失败而气馁,后又密结扬州会党魁首,欲刺新任两江总督端方,他与廖子良、李发群携炸弹往扬州,途中误识端方密探肖亮、刘炎两人。肖、刘两人奉端方之命,专门在沪宁一带探查革命党人行踪,佯投入会,冒充会党头目,遍设陷阱,诱人入彀,杨卓林不知其中有诈,竟被肖、刘两人纵谈革命的假象所迷惑,以革命军副司令名义委任肖亮为南洋、准扬等为革命军总执法官,刘炎为都督,并以孙中山名义各发给执照和关防,以便联络。肖亮、刘炎将探知的消息向端方报告,当杨卓林与李发群、廖子良来到扬州后,肖亮、刘炎两人就把他们诱骗至扬州附近一茶楼加以逮捕,押解至南京审讯。
1907年3月20日,杨卓林在南京被杀萍乡人叶钧和醇陵人潘晋收其尸葬于南京。
1912 年3月6日,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呈请以南京太平门外玄武湖原端方私宅改建为烈士祠,主祀先后被端方所杀害的杨卓林和郑子瑜,并附祀部谋炸端方等五大臣而殉难的吴樾、谋刺载洵而被害的熊成基以及蹈海的杨毓麟、陈天华等烈士,此呈经孙中山批准施行。不久,黄兴复派人护送杨卓林灵柩回湘,安葬于长沙岳麓山。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