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一个阳光午后,黄埔后代单补生和《黄埔》杂志记者敲开了抗战老兵、黄埔十四期同学赵振英的家门。银发红颜的赵老热情招呼访客入座后,慢慢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到了那已远去的时空……
赵振英,北京人,1917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从通县师范毕业后准备考北京大学,以此改变命运、改变生活。但是卢沟桥的枪声,彻底打碎了赵振英的人生规划,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战争的阴云让他看不到能上大学的前景,一个日本兵无缘无故的一记耳光,让赵振英一下子尝到了亡国的滋味,使他离开家乡走上了从军报国之路。
赵振英辗转找到了当年曾集训过青年学生的黄埔一期学生黄杰将军,将军推荐他和一些同学去江西星子县的黄埔军校特训班,从此,赵振英走入黄埔大门,与黄埔结缘。1938年武汉会战前,赵振英和同学们步行入川,在丰都的分校学习,正式成为黄埔十四期十总队学生。1939年秋毕业后,到驻扎常德的五十四军服役,军长是黄埔一期生霍揆彰。五十四军驻防滇南时,赵振英担任军部参谋,军长是黄埔一期生黄维。再后来赵振英到战斗部队,他的上司潘裕昆、龙天武等,也都是黄埔四、五期生。
赵振英对黄维军长的厚爱和栽培一直念念不忘。而当年黄维也正是看中这位黄埔后期学生的忠厚正派和好学,让赵振英在自己身边当参谋,还替自己保管财物。为了能让赵振英有更好的发展,黄维保送他去陆大参谋班进修,然后去一线作战部队任职。当赵振英于1944年4月随军加入中国驻印军战斗序列时,他已是十四师四十团一营少校营长,时年27岁,自离家从军仅七个年头。
赵振英所在部队空运到缅北后,换上了全新的美式装备,作为预备队进行了丛林战训练,在原始丛林中用大砍刀开路,披荆斩棘,经受了所有远征军都遇到过的艰难困苦。在缅北,赵振英和驻在自己部队里的美军联络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4年底,日军突至贵州独山,直逼重庆,蒋介石急调廖耀湘(黄埔六期)的新六军回国,赵振英部随新六军被空运回云南沾益。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赵振英所部奉命进驻湘西接受日军洽降,担任受降仪式的警卫工作。8年前,赵振英正是手无寸铁、乘坐挂着白旗的火车,胸怀耻辱和愤怒离开了北平。现在,他全副武装、豪情万丈地看到了日本鬼子坐着挂着白旗的汽车前来投降,他的内心充满了一个中国军人的荣光。而更光荣的事还在后面。
1945年9月9日,历史性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黄埔路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赵振英营担任整个仪式的警戒任务。赵振英还穿上了特别为他定制的马裤和马靴,来回在现场巡视,外国记者纪录的胶片中永久地留下了赵振英威武的身影。
内战爆发后,赵振英曾有过一次去美国军校进修的机会,初试时成绩是第二名,但不知为何没有人通知他参加复试,而日后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是在这次选拔中去了美国。赵振英的人生再一次变轨。
新中国成立后,赵振英把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经历向组织上做了说明,组织并没对他进行什么处理。一直到了“文革”,赵振英才陷入囚牢。平反后,赵振英从单位退休,过着默默无闻的平静生活,年青时经历过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深藏心里如石沉大海。
直到有一天,一直在收集远征军文史资料的黄埔后代、建筑师晏欢,在一位美国远征军老兵后代的网页上看到了一个红色日记本,那上面有很多中国远征军军官的签名,晏欢开始寻找这些签名者,机缘巧合,终于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当年的签名者之一——少校赵振英。由此,赵振英和他那些不寻常的经历终于浮出水面。
现在,已年届95岁高龄的赵振英老人在儿子一家悉心照料下生活,每天散步遛弯,读书看报,经常向年轻一代讲述自己经历过的抗日战争。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把赵老纳入社区服务对象,安排赵老居住地的社区街道问寒问暖、上门服务。还有不少社会上的志愿者常来看望赵老,带给他关爱和敬仰。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这位曾用青春和热血为国家做出过特别贡献的抗战老兵健康长寿,并以他为榜样,为我们的国家贡献出每一个人的力量。
(本文作者特别感谢黄埔后代晏欢先生及纪录片《发现少校》摄制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