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黄埔军校 > 追忆黄埔 > 内容正文

郭化若与黄埔军校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网   2020-07-16 10:07:31

  曾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顾问的郭化若将军离开我们好些年了,人们还常常在怀念他。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在黄埔军校学习、工作了将近两年时间,是黄埔早期校友中的一位佼佼者。

  “落榜”的状元

  郭化若(原名俊英)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一个破落的书香世家。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学,幼时只能靠母亲教他读书识字。13岁时,在叔叔的资助下,才直接进了高小学堂,后来又考进一所免费的农林学校,但只读了一年多,就辍学了。

  1925年,到处流浪漂泊的郭化若,在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受到进步思潮的熏陶,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必须投身革命,推翻现存的旧制度。当年夏天,黄埔军校第四期招生的消息见诸报端,他欣喜若狂,决心报名应试,将来当一名合格的革命军官。可是,按招生简章规定,报考者必须具备高中毕业的学历,他想自己只念过一年多农校,行吗?继而又想,简章上还允许以同等学历应试,自己这些年已自学了不少高中课程,再抓紧时间下点功夫,通过入学考试这一关还是有希望的。于是,就以同等学历报了名。发榜那天,他一大早就赶到黄埔军校大门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看墙上张贴的榜文。他考虑自己即使被录取,名次也不会太前,于是就从榜文的末尾看起。当他的目光已搜寻到前一二十位时,仍然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他感到无希望了,只好黯然神伤地往回走。路上遇到一位也是去看榜文的青年时,还苦笑地对他说:“我落榜了!”可是不一会儿,那位青年又飞奔着折回来,告诉他榜上有名。郭化若半信半疑,再次细看榜文,写在榜首的名字果然是“郭俊英”。后来,人们戏称他是“落榜”的状元。

  参加第二次东征

  1925年秋,黄埔军校第四期开学。郭化若被编入入伍生第二团,领到了军服和步枪,开始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入伍生教育除军事、政治、党务课程外,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文化课。郭化若对每门课程都认真学习,成绩超群,经常受到教官的表扬。入校不久,郭化若就加入了由周恩来、恽代英等创建的左派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很快成为该组织的活跃分子,参与出版墙报、组织读书会、召开时事座谈会等活动,积极宣传革命理论和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同以国民党右派头目戴季陶为后台的孙文主义学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在斗争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0月7日,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开始。黄埔军校校军归属东征军第一纵队,郭化若编在该纵队第一师第二团。东征军的第一个目标是攻打惠州,此处集中了陈炯明主要兵力,又是东江门户,三面环水,地势险要。第一纵队的大部兵力担负攻城任务,郭化若所在的一师二团作为预备队。10月13日上午开始攻城,14日傍晚即攻下惠州。

  攻占惠州以后,由一师二团在此留守了将近三个月。在出师东征和驻守惠州期间,郭化若耳闻目睹了许多共产党员身先士卒、英勇战斗的事迹。参加攻打惠州的27名连的党代表,都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人士,其中21名牺牲,6名负伤。郭化若还亲耳聆听了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惠州第一公园举行的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上所作的演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还结识了一些共产党员,更多地阅读到马列主义理论书籍和《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这些,都使郭化若进一步提高了无产阶级觉悟,初步树立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生观。1925年冬,经由缪芸人、廖乾平介绍,郭化若在惠州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炮兵科夺冠

  第二次东征凯旋后,郭化若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1926年春,入伍生学习期满,举行升入学生队的考试。因考试成绩优良,他被选为炮兵科学员,编在炮兵大队第二队。学习炮兵理论和技术,要涉及比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有些高中毕业的同学都感到吃力,郭化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更多了。可是,由于他学习格外努力,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3月20日,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一手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不久又贴出布告,要求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组织必须公开,共产党员必须公开自己的身份,并且不许“跨党”。郭化若在1924年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参加共产党以后还继续保留着国民党员的身份。这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抉择:要么宣布退出国民党,公开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要么宣布退出共产党,留在国民党内。他毫不犹豫地退出开始变质的国民党,宣布自己是忠贞不渝的共产党员,经受住了这次严峻的考验。

  9月底10月初,第四期举行毕业考试。郭化若获得了考试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炮兵科夺冠,受到校方的奖励。

  10月5日,黄埔军校第四期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不少党政军要员和知名人士到会祝贺。郭化若被指定为毕业学生代表,走上主席台向来宾致答词。他激情满怀地表示:“我们当永远站在革命观点上,站在民众利益上去努力奋斗!”“我们要用枪炮向着敌人打击,用赤血洗净社会的污点,用头颅填平世界的不平。然后才能实现三民主义,达到世界大同。”

  从参加北伐到结束黄埔生涯

  郭化若毕业后,黄埔军校安排他留校工作。本应先当三个月见习官,因干部不足,很快就被委任为炮兵大队第二队代理队长。北伐军围攻武昌时,军校第五期炮兵科和工兵科学生队奉调参战,郭化若被任命为代理区队长,党内担任炮兵科支部书记和炮、工两科党团书记,在攻克武昌城的战斗中立了功。

  1926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由广州迁往武汉,黄埔军校也开始往武汉迁移。其间,居心匹测的蒋介石,突然下令停止迁移,让军校仍留黄埔。已经先期到达武汉的黄埔师生,只好另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分校既有广州迁来的第五期学生,又有在武汉新招的第六期学生。武汉分校建立后,郭化若被任命为炮兵大队第二队队长。他在当时极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坚持教育和训练。

  1927年春,北伐军进入上海以后,总司令蒋介石进一步暴露了他的反革命面目,终于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当时的武汉分校已经缩编为教导师,在教导师炮兵大队任职的郭化若,积极投入了声势浩大的反蒋运动。

  5月17日,驻宜昌的夏斗寅部举起了反革命旗帜,向武汉猛扑过来。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和武汉分校缩编的教导师,成了讨伐夏斗寅的主力。郭化若参加了这次讨伐行动。在叶挺指挥下,一举粉碎了夏斗寅的进攻。

  打败夏斗寅后,教导师又缩编为教导团。炮兵大队也缩编为炮兵连,郭化若任炮兵连长。

  反革命逆流一浪接着一浪。原来打扮成国民党左派的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政变。在此危急关头,教导团内出现了动荡和分化。郭化若焦急地等待着党的指示。

  7月下旬的一天,隐蔽在炮兵连的原武汉分校党委书记陈毅告诉郭化若:中共中央已经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决定首先在南昌发动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不久,党组织正式通知郭化若,要他立即离开教导团,并且给了他一封介绍信,让他去找中央军委,帮助他转移到第20军炮兵营去。

  从此,郭化若结束了他的黄埔生涯,踏上了新的征途。

  (作者:沈效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