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黄埔军校 > 黄埔师生 > 抗战前教职员工 > 南京本校教职员工 > 内容正文

南京本校 校务委员-戴传贤
来源: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8-11-24 17:49:37

  戴季陶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晚号孝园,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市),生于四川广汉。近现代学者。

  戴季陶1902年进成都留日预备学校,受业师徐炯影响,倾向反满。

  1905年赴日本,入师范学校,1907年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

  1909年回国,在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任主任教官。次年到上海,任《天锋报》主编,因鼓吹反清革命被追捕,亡命日本,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任《光华报》编辑,加入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回到上海,曾历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广州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国民党南京政府考试院院长,又曾任《星期评论》主笔、《建设》杂志编委,创办中央通讯社,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戴季陶是国民党的主要理论家,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连续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1945年版易名为《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系统提出了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官方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戴季陶认为,三民主义就是民生哲学民生为宇宙大德之表现。仁爱即民生哲学之基础;断言孙中山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认为孔子把古代文化,用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整理起来,成为一种学术的文化,孔子组织了一个民生的哲学,这个哲学可以从两部分来看,一部是《中庸》,是他的原理论。一部是《大学》,是他的方法论,孔子思想也可称作社会连带责任主义。进而提出,孙中山;实在是孔子之后中国道德文化上继往开来的大圣。戴季陶从与孙中山互助论相矛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论出发,认为人类生存的欲望都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同时也具有统一性和支配性(《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以此反对唯物史观、社会革命论的阶级斗争学说。

  戴季陶的论著除上面所提之外,还有《青年之路》、《学礼录》、《东方民族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之地位及其价值》等,后人编有《戴季陶先生文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