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成立至今,已过了80年。怀着对黄埔军人的敬仰之情,记者近日在四川黄埔军校同学会80周年纪念会上,采访到部分黄埔老人,从中了解到黄埔军校在成都经历的一段特殊历史,和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迁到南京的黄埔军校奉命西迁,第11、12、13期学生相继在九江、武昌、铜梁毕业,第14至16期学生抵达成都,与原成都分校合并。
搬到成都后,黄埔军校以成都北较场为校本部,并以西较场、南较场、东较场、青羊宫、草堂寺和新都宝光寺为兵营,还在陕西、新疆等地建立了第一至第九分校。校长原本为蒋介石,1946年以后为关麟征,1948年10月以前则为张耀明。
当过成都大学中文系老师的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曾广文(黄埔23期)向记者介绍:“黄埔军校在成都,从14期至23期,共计办了10期,毕业学生31万5千余人。这个时期,还委托各兵科学校及有关机构,代训学生1万5千余人。”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成都,军校1万4千余人在原教育处少将处长李永中的率领下起义。
“升官发财请走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是当年黄埔军校北较场大校门的一副楹联。原黄埔军校成都分校第一期学生箫慕良曾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当时北较场占地万余平方米,操场广阔,可容一个师举行阅兵,校内西院5排高大建筑的营区,气势雄伟,可容3千人住宿。
张修忠1938年7月从湖北考入黄埔军校,记者走进同学会大门的时候,只见他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想不到他已经83岁高龄。这位参与设计、修建过成渝、宝成、成昆铁路部分桥梁、隧道工程的老人是黄埔16期学生,现为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他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每周星期天上午总理纪念周北较场开纪念会的情景。
76岁的黄埔老人张启东(黄埔23期)谈到军校显得很兴奋,他说:“本部北较场原为川军军训的地方,还有西较场、南较场、东较场等,军校控制着成都的要害部分,与华西大学构成了成都的一道风景线。当时关麟征为校长,成都军校的军纪十分严明。由于我学的是炮兵,除了入伍时的步兵训练外,还学习了地形学、实际测量、战术、射击四大教程。”他认为,四川黄埔军校对新中国的特殊贡献在于修建成渝铁路,许多军校的学生充当军工,不少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史料记载,黄埔军校在1949年以前,按照时序和校址可以分为广州、南京和成都三个时期。因此,成都时期因其在黄埔三个时期中校址时间最长,毕业的人数最多而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更重要的是,成都时期几乎是在整个全民抗日期间,大批师生为抗战胜利前赴后继、浴血沙场、精忠报国,力尽军人的天职。
据四川黄埔军校同学会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早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同学,一直做军运工作,而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也参加了反内战、反饥饿的战斗行列,还有一些职位较高的同学率部起义,加速了全国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有的同学被原单位留用,有的起义后得到重新安排,有的经军大学习后另行安排工作,在不同岗位上,发扬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民族的振兴作出自己的努力。
1988年,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最多时会员达5000多人。重庆直辖后,还有4000多人。目前,四川省共有黄埔军校会员近2000人,人数在全国居第二。该会在市、州、县(区)成立了85个黄埔同学会和联络组,专门建立了后代联谊工作委员会,还组织了四川黄埔艺术团。张修忠会长向记者表示,四川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同学们将继续发扬黄埔精神,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积极作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