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行吟有人讥为斗方名士;盖棺定论谁能识我悲剧英雄。”这是我在吴启诚追悼会上致送的一首挽联,虽然不是那么工整,倒也适合我们在王曲闲散漫步湘子河边的情景。
吴启诚,浙江温州人,是书香门第,其家境属于中上层人家。
一九二六年他入清华预备班,结业后被保送留美,攻读经济,但没有获得学位。回国后,先在大厦大学任教,随后进入中国银行。从这时开始,他的社会活动多了,对政治方面也有了兴趣,因此,与李惟果等人有所接触。离开南京后,任上海中国银行稽核,职在襄理之上,他与柯晓岚女士结婚,就是这时候。一九三七年由李惟果介绍与胡宗南相识。胡这时正是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兼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主任,又兼战干四团副团长,各方面均需人材。因之,吴被约请到西安,作为胡的座上宾。
是年冬季,他随曾扩情等人来到西安,住在西京招待所。当时我正在西安行营政治部任职,这儿的成员一半是前西北政训处的老同事,是曾的部属,当曾到达之后,我们在西京招待所举行欢迎晚宴,表示对曾的敬意,同时也请了他同、行的诸人。在席间我认识了吴启诚。他中等身材,红光满面,戴着一付黑色眼镜,说话有点嘶哑的味儿,文质彬彬,书生气十足。他恰好和我坐在邻位,所以我们之间谈话较多。当他知遭我是一个搞戏的便非常高兴,说自己对文学戏剧很有兴趣。彼此谈得甚为融洽。从这时开始,我们就成为要好的朋友。
吴开始任战干四四的上校秘书,他为人热情,喜交朋友,喝酒是他的嗜好,故证战干四团获得“酒仙”之称。那时候正值前“中国旅行剧团”的戴涯在该团任艺术班班主任,戴亦豪饮,所以他俩成为最好的酒友。我当时虽然也在艺术班作教官,但喝酒的本领,却差得太远。记得有一次他与戴在竹笆市配长安酒家喝得酩酊大醉,戴沿着西大街乱跑乱闹,吴为保护他,持着手伧随在后边,叫嚷着“戴旅长喝醉了,让开,让开!”这件事,后来一直成为笑柄。
大约是一九三九年夏,他奉胡的命令,往香港采购卡车等物资,工作完成后,回到西安,被任为七分校年需班划主任,协助汪维恒工作。军需班设在终南山麓,以那坐的俩宇为驻地,班部设在弥陀寺,吴就在这儿住宿办公。这时我已在七分校“王曲剧社”工作,家住在校部附近,曾几次到弥陀寺去看望过他。由于这里的自然环境幽美,公事不多,他时常登山远眺,舒展胸怀,对我说,居终南山,真有点世外挑源之感,倒也落得清静。
不久他的夫人柯晓岚带着他们的刚一岁的孩子,从上海来到任所,他即在弥陀寺附近赁了间农舍暂住,但柯因一向在北平、上海生活,乍到西:汜农村居住,感到非常不习惯,不免有些责难。吴对此既不解释,也不怨尤,仅仅笑笑而已。这是我所常见到他们夫妻之间的小插曲。
军需班结束后,他任七分校经理处副处长,仍是汪维恒的副手。他的家就由终南山麓迁到经理处附近民房住下,两间房,一间作卧室,一间作客厅非作饭厅。因为他们好客,在这里结识了不少政治教官,这其中有些人是留法的,还有部分是河南大学毕业的,他们住在太师洞教官宿舍,又都没有到队上去任教,所以时常三三两两地到吴家去摆“龙门阵”,有时还玩玩“麻将”作为消遣。随后,在他办印刷厂的时节,就调请了几位政治教官做了他的帮手。但这些人并不擅长理财和经营,也都是书生气十足,后来使他的事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正因为他爱好文学戏剧,政治部主任王超凡就聘请其任王曲剧社的指导员,所以与剧社的演员们就更进一步有了接触。当王超凡在剧社举办各种讲座时,演员们最喜欢听他讲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而他最熟悉的是马可白斯,每次都讲得津津有味,。我想他的人生观,也颇受了那些悲剧的感染。随后他又改任边语班的班主任,边语班驻在皇甫村,他往返于王曲与皇甫村之间。当时边语班的内容怎样,我不甚清楚,大致还是以英语为主要课程。
在这个时期里,他又搞起“新中国印刷厂”,厂址设在南郊宋家花园,其资金的来源,一说是七分校的经费,另一说是吴自己向“中、中、交、农四行联合办事处”借的袋款。他们的业务是专为新中国出版社、七分校、干四团印刷书籍及教材。据我所知,他们对外业务是不多的。在西安城里还有他们的办事处,经常住在那里的是从七分校政治部调来的三位教官周天球、齐庶华、徐康诰,我到城里时,也曾去访晤他们,不过很少议论有关他们的业务,所以知道的不多。
一九四四年初,大概是七分校要进行人事的更调,因此办公处想把边语班班主任替换下来,通过该处秘书的示意,劝吴自动请辞,他知道这一情况之后,深为不快,情绪快快。谁知与这事同时发生的,就是教育处也想把印刷厂收回,归属该处领导管理,这么一来,吴受的刺激极大。这意味着他在胡的面前失去信任,是整个事业垮台的象征,他被这样的一击,打懵了,他痛苦,他懊丧,认为是到西北来追随胡的最后下场,也是他一生中最丢睑的事故。
三月初,我在西大街钟楼边同他相遇,他神情恍惚,面色灰白,从他的验上完全失去了那种红润乐观的表情。我们边走边谈,他问我知道不知道他的情况的变化。我说,没有听说过。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接着慢吞吞地说,边语班的事他辞了,印刷厂也准备移交。我问为什么?他说:“今天我已经是《子夜》中的吴荪甫,一垮望底,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情绪低沉,沮丧悲观到了极点。我一再劝慰他,叫他看开一些,明智一些,不要为此灰心,你的心地宽得很,不仅在此一隅,还可以回中国银行去的。他也很理解我这句话的深意。回答说:“哎!无面见江东。”随后我们分手了。这是我同他最后的一次见面,这些情形在我的记忆中是非常深刻的。
三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九时左右,我在西安街头,遇见了军需局的朋友,他告诉我说,吴昨天在西京招待所服毒自杀,当晚即送往省医院抢救。我听到之后非常震惊,即赶往探视。到省医院他的病房前,只见院子内,有几个军需局的同志在那儿垂头丧气,面无笑容,我知道情况不妙。他们说,吴服毒太多,抢救无效,医生束手,现在只等待办后事了!我进入病房,见吴睡在病床上,面色铁青,仍可呼吸,一如睡熟的样子。室内既无医生、护士,也没有其他的守护者,我不禁为之凄然,感慨万千,人生舞台竟如此而已。此时,他生前与我闲谈时的一些议论,不禁涌向我的心头。他曾说:“我一向主张人尚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的。来到这个环境中,既非黄蛸出身,又不是老第一师集团里的人,我能‘立’什么呢!”言下之意,大有后悔不该来西北之慨。的确,他平日也是有所明智之处,而最后走上自戕这一着,是意识他无路可走了,因为在失败的条件之下,他再不能回中国银行去了。
次日上午,我再去医院,此时:彩吊者各方面的人很多,他的夫人也从王曲来到医院,她也在院内徘徊,泪痕满面,感伤万分。我走近她致悼唁之忱,并劝其节哀,善抚两个孤儿。随后我进入病房,向他遗体告别,只见吴已安祥的躺在棺里,头戴瓜皮帽,身衣长衫马褂,一付生前戴的墨镜,摆在他的胸前,溘然长逝矣!
下午,他的灵柩由军需局的卡车,载运去终南山,抬棺的都是前军需班吴的学生,送葬者有军需局局长汪维恒,三十四集团军副官处长刘大钧诸人。王曲方面事先已在山麓搭起了席棚灵堂,灵柩到后先安置在祭棚里。第二天举行追怿会,并依其夫人嘱,为吴家遵礼成服,此时分校各处及政治部同人均有挽联悼词致哀,曾记得其中魏予珍有挽联云:“……忍令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句,此亦可说明其意之深也。
当在遵礼成服中,为他主祭的是胡宗南,为他点主的是时正在弥陀寺休养的曾扩情(所谓点主是我国古代丧事中的一种礼制,即是在死者的灵牌王字上用珠笔点上一点,使王字变为主字)。曾是当年率领吴等一道来西安的,在吴死后,又为他点主,真是一件巧合。
丧礼办完之后,即将他安葬在终南山口。随后有人传说,吴在自杀之前,曾写好两个遗嘱,一是留给西京招待所陆经理的,意思是说,他初来西安时,是住在招待所,这次长归,又是在这里,很对不起他……;二是留致胡的,请求他死之后埋葬在灞桥附近,并给他立一块墓碑。上书“布衣故朋吴启诚之墓”。这情况是真是假,虽然很难证明,但亦可见他死的决心及在死后对自己的安排了。
吴有二子,一名吴意,一名吴念。长子吴意由胡带至台湾抚养,随后送美留学;次子吴念随其母柯晓岚,现任北京市某厂工程师,亦有一子一女。柯女士将七十岁,身体健康,吴尚有胞弟寓居上海对柯亦甚友爱。特此说明,以告慰不忘吴启诚的诸友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