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7月,黄埔军校教育长方鼎英电请蒋校长在武汉设立分校。
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为迎接革命大发展,满足政治、军事人才的需要,蒋校长委派邓演达为主任委员负责筹备,同时电请国民党中央党部将本校政治科移至武昌。校址定在位于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旧址。确定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同时面向全国招收新生。
1927年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设于此——两湖书院旧址
1926年12月初,蒋校长在南昌电令黄埔本校五期政治大队及炮兵、工兵两队学生及教官与器材立即迁往武汉。此时武汉分校已经设立政治讲演班,有男女学生1200余名,等黄埔本校政治大队到达武汉后,双方合并训练。同时,军校有了政治、炮兵、工兵三科。
武汉分校筹备3个月后终于成立了,1927年2月蒋校长委派邓演达为校长,顾孟余为党代表,张治中为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学生总队长,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27年2月12日,举行了开学大典,宋庆龄、孙科、吴玉章、董必武等出席开学典礼。宋庆龄的祝词由中共湖北省委妇委书记袁溥之(后为吴晗夫人)“大声转述”,言简而意赅,师生为之动容。
武汉分校规模不亚于黄埔本校,招收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
招生复试那几天,武昌寒气刺骨,可来自全国近万名青年才俊,把武昌城闹得热气腾腾。蛇山矶头、奥略楼等到处都有他们指点江山、豪气冲天的身影。
最后录取男生986人,女生195人,他们先称入伍生,后成为黄埔六期的正式学员。未被录取的考生,多数进入设在武昌南湖的总司令部学兵团,少数女生被介绍进入设在汉口的妇女运动训练班。
1927年3月22日,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决定将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分校名称。
1927年3月下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取消军校校长制。蒋介石随离职,月底张治中也辞去教育长职务。分校该由以谭曙卿、邓演达、恽代英三人组成校务委员会,管理校务。
“四一二”后夏斗寅叛变,由分校学生组成独立师讨伐夏部。6月30日撤消建制恢复正常学习。“七一五”后部分学员被迫离校,一部入叶挺、贺龙部,一部入张发奎部。分校至此结束。
1929年春,盘踞在武昌的桂系军阀败走,前第四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学生1000余名出走荆州和沙市,此时蒋介石在武汉不忍莘莘学子流离失所,决定必须加以抚育,储为国用,乃于同年4月初将武汉分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令钱大钧为教育长赴任接办,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
1929年4月2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正式开办,5月初将陆续由荆州和沙市回校学生改变为步兵3个大队,炮兵、工兵各1队,后奉蒋介石令将第18师及第50师军官教导团500余人,并入分校遍为军官补习班后,改编为步兵第4大队,共学生1700余人。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校门
1929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大典。
1930年7月18日开始毕业考试,成绩及格者1760名。
1930年7月26日举行毕业典礼,后毕业生分发到各师见习。
1930年7月下旬第七期学生毕业后,奉蒋介石电令准予续办第八期入伍生一团,到1931年冬第八期入伍生修业期满。
1932年春,蒋介石令武汉分校并入南京本校,分校就此结束。
1936年1月复组该校。1937年冬改称中央军校第二分校。校址由武昌迁至湖南邵阳。分校主任为李明灏。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前后设过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设过南昌、洛阳分校),其中规模与影响最大的当属武汉分校。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称:“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本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实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
当年的武昌街头,经常可见一群头剪短发,身着军装,腰扎皮带,打着绑腿的女兵,英姿飒爽地行进。她们是中国第一批军事院校的女兵。长期封建积习的影响,中国少女一般不抛头露面,离家上学已少见,入伍当兵和男兵一样跌爬滚打、刺刀见红更是开启社会风气的创举。恽代英赞扬她们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锋和榜样”。
汪精卫策动“七一五”反动事变后,武汉形势骤变。7月18日,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接着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全部移驻南湖营房。从此,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但是,在这个熔炉里锻炼出来的数千优秀儿女,却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恽代英和几百名分配或转移到叶挺、贺龙部队的师生,包括70多名女兵,参加了南昌起义。陈毅(负责军校党务工作)率领的一批师生没赶上起义,却在江西临川赶上了起义队伍。起义军在潮汕失败后,陈毅与朱德率余部转战湘南,接着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二方面军教导团后转移到广东,著名的广州起义就是以这个团的1300多名武汉军校师生为主而发动的。起义失败后,又成为叶镛、徐向前(政治大队一队队长)领导的红四师第十团,转移到海陆丰。在这两次起义的师生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陈毅、徐向前,大将罗瑞卿、许光达,上将陈伯钧,及程子华、刘型等都担任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女兵危拱之、周月华、张瑞华(后为聂帅夫人)也在随后的革命和建设中作出过贡献。
胡筠、黄杰(后为徐帅夫人)等返乡的军校学员,都成了各自家乡起义活动的领导者;去苏联学习的李淑宁、王亦侠等,回国后参加了抗日运动。李淑宁就是后来在东北抗日联军任职,在白山黑水高举抗日大旗的巾帼英雄赵一曼。
政治教官沈雁冰、第六期学员臧克家后来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和著名诗人。
六期学员宋绮云后成为杨虎城的秘书,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建在两湖书院的遗址上。两湖书院为张之洞1890年创办,旧址原湖北医院住院部、今武汉音乐学院、武昌实验小学一带。当时两湖书院是军校的本部,六期的男生和五期的政治科都住在这里。五期工兵、炮兵科分驻大东门外华中师大旧址和平湖门外旧骑兵营,女生队驻在与书院一墙之隔的旧两湖中学。
书院内原有一个内湖,环境清幽,上世纪80年代还存在,现已被填得面目全非。军校的建筑只剩下位于武昌实验小学内的几幢办公楼,湖北省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曾加以修缮,红色的木柱、白色的墙壁、白色的檐瓦,有一点古色古香的意味。小学的大门侧,立了旧址的标记,但为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一般不让外人进入。因此,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遗址,只能被长期冷落。
所幸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使得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遗址尚存。如果在此基础上,将旧址妥善保护修缮并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彰显和丰富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同时笔者还建议,将这里办成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纪念馆和研究中心,陈列有关历史文物,开展有关宣传、教育、纪念活动,这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