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年初,新四军苏浙军区在浙江省长兴县槐坎乡创建了苏浙公学,号召一切有志于抗日救国的知识青年积极参加,我就是那个时候参军去苏浙公学女生队学习的。
学员们都是来自苏浙皖粤湘等省的知识青年,基本上都是刚出校门的学生。我们主要是学政治,由教育长讲大课,然后组织讨论,内容是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反对阻碍历史发展、蔑视人民利益的反动阶级的人生观,特别强调要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加强锻炼,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这些教育为我们这些学生向革命军人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入秋,因战争形势的需要,军区卫生部要创建苏浙医校。我和20位同学被转去医校学习。医校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老根据地浙江长兴白岭乡的一个小山村名叫茅山头。山上有百十户人家,杂树和毛竹布满了山岗,鸟语花香,自然环境非常好。我被分在一队,全队共有80多位学员,有的是从部队抽调来的,有的是从地方政府输送来的,还有就是我们这些从苏浙公学转来的,共编两个女生班、六个男生班。时值青黄不接,浙西又遇灾荒,因此供给非常困难。军区发出增产节约、自力更生、支援前线的号召。校领导带领我们全体师生上山打柴挖笋,开荒种菜,生产自救。8月15日日寇投降的那一天我们举行了开学典礼,由卫生部李振湘部长作形势报告,指出鬼子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决不会和共产党和平共处,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将是今后的主要任务,同时还给我们讲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史。李部长从近代医学概论到南丁格尔,讲到怎样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还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学医态度。
不久我们移驻宜兴地区。9月中央决定苏浙部队北撤。学校接到命令当天就命各队还清门板、稻草等物品,打扫卫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然后乘木船北上。我们坐了一段船然后又上岸行军。走到奔牛车站鬼子据点附近时,突然听到火车的鸣笛声,人随之紧张起来了。我们昼伏夜行,沉着应对,终于安全通过铁路封锁线到达长江边。夕阳西下时全体师生又上了船。此时长江是鬼子又一道封锁线(此时鬼子 还未接受受降)。巡逻艇在江上来回游弋。一直等到半夜,在夜幕掩护下我们与船工一起摇橹,经过一个多小时到达了对岸黄桥。当时大家不懂得为什么要北撤,后来听了粟裕司令员的形势报告才知道,是为了避免内战实现和平主动让出苏浙地区的。
经过几个月的行军,我们到达目的地苏北古城淮安。华中军区卫生部将我们北撤的苏浙医校经充实调整后定名为华中军区医务职业学校。学校于12月1日正式开学。我们一队的队长是林伟,指导员是丁礼。
学校设在市中心临街的一幢中西合壁的楼房里。马路对面有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相传是孔庙,现作为我们学校的大教室。校门正中白墙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的校训。我们的学习是从战争实际需要出发,突出战伤外科实行“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开设了战伤外科、战伤急救、简易治疗、生理解剖、妇产、护理、药物等课程。政治课主要是讲形势任务,加强战争观念,克服和平麻痹思想。
我们过着严格的军事生活,清早背着背包打好绑腿出操。周六早晨是军区直属单位的大会操,各队着装整齐,迈着雄壮的步伐呼喊着洪亮的口号,大大增强了革命军人光荣感和使命感。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前方各部队和各野战医院急需大量医护人员。军区卫生部决定医校学员毕业分配,于是我们便分赴前线及各野战医院工作。当时我被分配到华中军区第一后方医院工作。
(摘自2008年出版的《江南铁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