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内容正文

千年问 窑洞对——黄炎培的延安之行
来源: 民国大校场 文/长袖   2020-05-09 10:59:00

  《左传》中记载,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宋国发生洪灾,庄公派大夫臧文仲前去慰问。听闻宋愍公将洪灾归咎于自身,臧文仲深为感动,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其中,“悖”通 “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被后人认为是能够揭示王朝兴衰的“历史周期律”。斗转星移,风云变幻。两千六百多年后,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讨论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战后中国的出路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连年战争,满目疮痍,人民疲惫不堪,和平建国是人心所向。但是国民党先是修改《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后又宣布将在1945年底召开“国民大会”,其独裁意图,路人皆知。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由是进入僵局。

  为了促成和平建国,民主人士积极奔走,竭力斡旋。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称,“我向来主张,抗战要必胜,建国要必成,必须完成三件任务,就是政府与民众合作,中央与地方合作,国民党与各党派合作。我呢,愿意尽一切力量协助它”。之后他的延安一行正是此主张的实践。1945年6月1日,蒋介石在其府邸招待黄炎培等人,希望赴宴的民主人士能够为促成国共和平谈判出一份力。6月2日,黄炎培、褚辅成、冷遹、王云五、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等七位参政员联名致电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与周恩来,表达了访问延安并为两党谈判搭建桥梁的愿望。毛、周很快回复,“欢迎来延安商谈国是”。

  黄炎培(1878-1965)

  7月1日出发当天,王云五来电称自己身体不适,不能成行。毛泽东和周恩来等10多位中共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黄炎培等一行六人。一见面,毛泽东与黄炎培握手时说:“我们20多年不见了!”黄愕然,毛泽东解释说,1920年美国学者杜威来中国作演讲,黄炎培在台上,自己在台下。黄炎培颇为感慨,没想到当时的芸芸听众中间有一位取得了如此成就。

  中共领导人在机场迎接黄炎培等人(右起:毛泽东、黄炎培、褚辅成、章伯钧、冷遹、傅斯年、左舜生、朱德、周恩来、王若飞)

  那时,由于国民党的封锁,中共想要对外发声,是十分困难的。中国共产党及延安的形象在国人心目中一直是模糊的、歪曲的。正如斯诺在《西行漫记》开篇中所讲,“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因此,毛泽东将民主人士的延安之行看作是对外,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间树立我党形象的一次机会。

  黄炎培一行六人在延安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干净整洁的新房,对延安的精神风貌和物质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令黄炎培印象深刻的是街道上的意见箱——谁都可以给毛泽东提意见,大家都能“直达上听”。

  7月4日,在六位参政员将要返回重庆时,毛泽东问起此次延安行的感想,黄炎培提出了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疑问。他说:“……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毛泽东肃然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两人之间历史性的对话发生在延安的一处窑洞里,因此,这次讨论也被称为“窑洞对”。

  毛泽东与黄炎培

  返回重庆后,黄炎培六人将中共方面关于国共商谈的意见向国民党当局“很坦白地据实报告”,完成了在国共间传递信息的使命。同时由其夫人执笔,撰写了《延安归来》。这本小册子一部分记述了延安之行的动机和观感,一部分是他在延安时的日记。此书出版后,向外界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延安,一时间洛阳纸贵,超级畅销,前后发行了十几万册。

  《延安归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