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面对日军的大肆入侵,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在正面和敌后与强敌作战,共同构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东亚战场。
中共抗战意志坚定,勇于担当中流砥柱
砥柱,山名,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屹立于黄河急流中,形状若柱。《水经注》载:“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后亦将“砥柱”一词,比喻能坚守原则、支撑危局的人或力量。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主权领土遭到侵犯,经济文化遭受掠夺和奴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尤其是抗战爆发后,日本以极端野蛮与残暴的形式向中国发动侵略,既是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考验,也是对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大考。中共自成立起,就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抗战方针,以坚定不移的抗战意志和骄人的战绩,表明自己名至实归的抗战砥柱角色。
首先,中共抗战宣传最早,抗战行动最为迅速。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战大旗,坚决主张抗日。中共中央于1931年9月2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作出《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9月30日,再次重申《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1932年淞沪抗战结束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即发布宣言,号召民众“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中国共产党更将抗日主张付诸行动。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东北人民积极进行群众斗争,以武装手段驱逐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相继派出周保中、李延录、杨林、杨靖宇、童长荣等中共党员,深入到义勇军队伍或工农游击队之中,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1933年后,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逐步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
其二,中共抗战意志最为坚定。红军长征,北上抗日,艰难险阻,荆棘载途。1934年7月15日,中共中央红军在长征前夕,发表《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号召全国民众参加抗日战争和游击战争,积极援助东北义勇军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为抗日救国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连续在陕北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西安事变发生后,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确定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8年7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一文,着眼于战争全局,对敌我双方存在的相互矛盾及其发展变化做了透彻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坚持抗战的信念。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面对国民党右派的政治摩擦和军事冲突,中共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避免了国共关系的破裂,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维持竭尽全力。
其三,中共敌后抗战处境最为艰险。抗战期间,中共没有像国民党那样,退居大后方,而是逆流而上,挺进敌人统治最为严密的区域,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为抗战指明方向,树立了抗战旗帜。此外,中共坚持山地游击战,发展平原游击战,在华北、华东、华南革命据地开展对日作战,逐渐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尤其是中共在抗战相持阶段发起的百团大战,进一步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增强了抗战的信心。面对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清乡”和“蚕食”,中共积极动员民众,组织号召军民坚持斗争,开展了如晋察冀边区的反“扫荡”、冀中根据地的“五一反扫荡”,太行、太岳根据地的反“扫荡”、苏南地区的反“清乡”等运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根据地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43年年底,解放区人口上升到8000多万,抗日武装力量上升到50万左右。”
国共两党同仇敌忾,汇聚成抗战中流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民族危难之际,国共两党团结奋进,抵御外辱,分别领导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敌作战,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彼此策应,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体态势。正如中共中央于1943年7月发表的《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所指出的那样:“这两个战场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个,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兽的奔窜,在将来就不能驱逐这个野兽出中国,因此必须增强这两个战场互相援助的作用。”
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中条山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等大型会战,为取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是全民族抗战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和人民自卫武装,以运动战、游击战、伏击战为主要战术和作战方式,深入华北、华东、华南等敌后广大区域,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敌后与日军作战,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呼应,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日军夹击之势。
从抗战活动区域来看,国民党领导下的正面战场主要经历了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南大后方的转移,正面作战也转变为西南后方作战;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则从西北内陆向敌人所控制的中、东部地区挺进,敌后作战也从西北向华北、华东、华南地区所扩展。
从抗战效果来看,国民党领导下的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担负着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任务,是抗战的重心和主战场;而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逐渐转化成抗日战争的主战场,牵制日军的进攻速度和力度,对抗战全局作用甚大。
从抗战牺牲人数和战绩来看,抗战期间,国民党方面对日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近5万次,陆军伤亡、失踪达320万人,空军消耗飞机2468架,牺牲4000余人,海军几乎全部覆灭。据统计,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共毙伤日军242万余人,其中击毙日军48万人,致伤日军193万。(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第153页。)中共方面对日伪军作战共12.5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00多万人。敌后战场中共军队损失合计58.3万人,其中牺牲16万人,负伤29万人,被俘4.6万人,失踪8.7万人。
此外,抗战阶段,国共两党爱国官兵为抗击日寇侵略、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做出巨大牺牲,涌现出一批顽强抵抗,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忠义救国的英雄人物。如 “八百壮士”守四行仓库,狼牙山五壮士绝境跳崖,张自忠、左权、郝梦龄、杨靖宇、佟麟阁、赵尚志、钟毅等人为抗战壮烈殉国。国共两党爱国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抗战、同仇敌忾的壮志,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抗战士气,增强了抗敌的信心。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关系起伏波折,但日本侵略的外部环境,始终决定着国共两党的合作大局。国共两党所主导的两个战场也因不同的作战区域、不同的作战环境,以及不同的战略阶段,其协同关系时有变化,但总体而言,“在八年的抗战过程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击和牵制的日军兵力大体相当。”因此,可以说,两个战场共同筑成抗战的中流力量,都是抗日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的贡献。
不过,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囿于“政治伦理”,常在国家“玉碎”“瓦全”之间摇摆,抗战意志显得较为被动,甚至在外交方面不惜妥协与典从。而中国共产党,不仅率先举起全民抗战旗帜,发出全民抗战号召,呼吁抵制日本侵略,而且始终坚定抗战信念。面对国民党不时的摩擦和冲突,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积极倡导、努力推动、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广泛发动民众,实行全面抗战,以坚决的抗战意志和骄人的抗战实绩,向全世界表明自己的抗战决心和信心,也向后世展现了其在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中的“砥柱”作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