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内容正文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守河防
来源:团结报   2022-12-10 08:59:47

炮10团士兵在演示“三十二倍十五榴”弹药装填。

  1938年3月,日军攻陷运城,进而占据黄河天险风陵渡,威胁黄河南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暴露于日军的炮火之下。在此危急时刻,国共双方共守黄河防线。黄河防线北起府谷南至风陵渡,中间以宜川为界,北部为边区政府的防线,南部由国民政府驻防。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日军凭借其强大军力迅速向华北推进,9月日军开始进攻山西,11月8日太原沦陷。太原沦陷后日军逼近黄河,企图跨过黄河进入陕西。陕西既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又是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北部屏障,位置十分重要。黄河是陕西的天然屏障,固守河防成为国共两党共同的重任。

  日军占领太原后,分北中南三路继续西犯,1938年春,山西北部宁武的日军向五寨、岢岚进犯,平鲁的日军向偏关进犯。同时,北方绥远的日伪军从包头进至东胜,直指陕西北部;中路的日军攻占离石、柳林、临县抵达黄河沿岸;南进日军沿同蒲线直下占领临汾,3月攻陷运城,进而占据黄河天险风陵渡,威胁黄河南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暴露于日军的炮火之下,在此危急时刻,国共共守黄河防线。黄河防线北起府谷南至风陵渡,中间以宜川为界,北部为边区政府的防线,南部由国民政府驻防。

  八路军留守兵团奋力反击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边区成立了八路军留守兵团,总兵力约1.5万人,萧劲光任司令员。边区河防防线从府谷到宜川,蜿蜒一千余里,是当时陕甘宁边区的屏障,也是边区通往抗日根据地的必经通道,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1937年11月,为了加强河防防线,边区政府决定分段设防,共分北中南三段,设延长、延川两个司令部,萧劲光兼任河防总指挥。日军抵达黄河沿岸后,为切断边区与东渡部队的联系,对边区河防发动进攻。1938年2月日军发动了对河防的第一次进攻,日军2000余人,携20余门炮与渡河工具,于3月10日占领山西静乐县城,12日进占兴县,3月13日抵达陕西省神(木)府(谷)河防对岸,即以大炮、机枪向黄河对岸的留守兵团扫射,并以10余架飞机轰炸,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强渡黄河。留守兵团沉着应战,待日军半渡之际,以猛烈的火力还击,同时一部分守军趁日军混乱之际,迂回包抄,向日军后面袭击,日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被迫撤退到兴县,留守兵团打退了日军对边区的首次进犯。

  经过与敌人的几次战斗后,河防部队认真总结,对于河防战斗取得了一些实际有效的经验,其中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半渡而击,另一条是“主动出击”。“半渡而击”是指在敌人没到自己火力范围之内时,要做好隐蔽工作,顶住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当敌人进入我们的火力范围之内,就要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火力,杀伤敌人;“主动出击”就是说不能采用单纯的防御战术,要选择好时机,在战斗前,或敌人溃退时,派出精悍部队,到河东袭击敌人。由于河防部队善于总结战斗经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在民众的配合下,依托黄河天堑,在河东八路军的策应下,不仅成功打退了日军的进犯,而且还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加强了留守兵团的力量。

  爱国将军挥师东征,重炮拒敌威力无穷

  1938年3月8日,日军占领风陵渡,开始炮击潼关,并派飞机轰炸西安,关中震动。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潼关以西为八百里平川,无险可守,守西安必须守住潼关,但时任西安行营主任的蒋鼎文仓皇失措,企图放弃西安西逃。孙蔚如将军力挽狂澜,稳定局势,一面规劝蒋鼎文,坚守陕西,守土抗战;一面组织军力,加强河防。孙蔚如和杨虎城将军一样也是一位心忧国家,誓死抗日的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被迫出国访问,十七路军的番号也被取消,被缩编为第38军,孙蔚如任军长。

  孙蔚如将军在抗战伊始就派遣军队赴华北前线阻敌,日军进攻山西后,组织军力,积极布防。制定了黄河沿岸游击战计划,委派一批坚决抗日的爱国志士担任黄河沿岸各县县长,如爱国志士范续亭的族弟范续俭任平民县县长。日军占领晋南后,孙蔚如派孔从洲率部强渡黄河,占领永济阵地,7月初,孙蔚如辞去陕西省政府主席,将38军扩编为第31军团,自任军团长,东渡黄河,开赴中条山抗日。

  东渡后,在当地抗日武装的配合下,修筑工事,布置防线,阻击敌人。孙将军率领所部在中条山坚守两年零六个月,经历大战十余次,消灭了大量日军,牵制了日军对黄河的进犯,保卫了黄河,被称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日军占领风陵渡后,在风陵渡口架起大炮,轰炸潼关,轰击陇海铁路。陇海铁路是当时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前线战略物资的运送和沦陷区民众与机器的西迁,主要靠此铁路,日军的轰击使陇海铁路时断时续,影响甚大。并且风陵渡离潼关近在咫尺,日军企图由此进攻潼关,侵占关中。在此危急时刻,国民政府调来了看家宝贝,超级大炮“三十二倍十五榴”,因为这种重炮是32倍口径的150毫米的榴弹炮,故得此名。这种大炮是从德国购买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化武器,射程远,威力大,全国共24门,驻守在潼关的有4门。1938年3月23日,日军开始进攻潼关,四五十艘橡皮艇满载日军向潼关驶来,风陵渡上日军的炮兵发炮掩护,黄河西岸的守军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无法迎战。日军的橡皮艇距河岸仅有几十米了,后续日军也源源不断地涌来,此时,“三十二倍十五榴”发话了,几发炮弹过后,日军的炮兵阵地就腾起阵阵烟雾,黄河东岸再无炮声,接着向河中的日军发炮,黄河河面上巨浪翻滚,日军人仰船翻,中国守军冲出阵地,用轻重机枪横扫河中的日军,在浑浊的河面上飘满了日军的尸体。日军为了对付“三十二倍十五榴”,专门研制了一批280毫米的重型榴弹炮,这种巨炮体重达30多吨,其炮弹就重200公斤以上,是“三十二倍十五榴”炮弹的四倍,但由于炮弹过重,导致其射程不远,发炮会产生火光和大量的硝烟,容易暴露目标,一旦发炮就受到“三十二倍十五榴”的反击,损失惨重,最终撤出了风陵渡。“三十二倍十五榴”的巨大威力,使得日军未能侵入潼关半步,保证了关中的稳定,陇海铁路也得以较为顺利的通行,“三十二倍十五榴”被称为潼关的“守护神”。

  军民一体共筑工事,国共协作共守河防

  北起府谷南至风陵渡的黄河防线,仅靠军事反击,是不可能守住的,必须构筑坚固的河防工事,才能确保黄河防线万无一失,国共双方在民众的协助下,积极赶修河防工事。

  边区留守兵团一面部署兵力,拟定作战计划;一面紧急构筑河防工事。河防部队选择有利地形,以石块、沙子、木头等为材料,不辞劳苦,日夜赶修,筑成了一条相当纵深的坚固防御工事,边区民众成立了自卫军,在河防紧张时,边区自卫军整营出动,协助部队修筑工事。当地群众还积极献策,黄河防线虽工事密布,但由于黄河沿岸含沙量大,土质疏松,构筑的工事容易坍塌,河防部队依靠群众利用当地盛产的蒲草打成包袋装沙填土,垒住工事,蒲草包垒得结实,衔接连贯,坚固美观,各处纷纷效仿,增强了河防工事的质量。当时西安行营和阎锡山第二战区派人来视察,都赞扬边区工事修得好,由于重视河防工事的构筑,减少了河防部队的伤亡,成功阻击了日军的进犯。

  日军轰炸潼关期间,潼关人民冒着敌人的炮火输送河防材料,抢修河防工事,有的城里人还把自家的楼板留下来,农民将古庙檩条、柱子拆下来,运送到黄河岸边,让部队构筑工事。很多要害位置,要用钢筋水泥修筑,当地男女老少运沙子,砸石子,铁锹秃了一把又一把,河防工事都按期完成。随着河东战事的变化,黄河西岸的韩城,郃阳、朝邑等地日益危急,沿河各县发动了数万民工,从秦岭,黄龙山等地运送木料六十多万件至河防工地,构筑了一条坚固的河防线,保证了沿河各县的安全。

  黄河防线绵延千余里,日军为了实现其“进陕逼川”的策略,进行疯狂进攻,守防部队又纷繁复杂,边区有留守兵团,国民政府方面有中央军、晋绥军、西北军等。尽管抗战爆发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如果处理不好各方关系,难免影响河防防线,因此,协调好各方关系极为重要,毛泽东就曾讲道:“要保卫好河防,除你们留守兵团的指战员英勇作战外,还要贯彻党的统一战线的政策,与国民党开展交朋友的工作”。边区留守兵团也积极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平时和友军往来增多,有文艺演出或球类比赛,邀请友军来观看,节日期间主要领导互相拜访。孙蔚如将军东渡抗日后,积极与八路军展开合作,取得了丰硕战果,由于和八路军关系密切,其部队被称之为“七路半”,意为和八路军只差半步。还有驻守榆林的邓宝珊部与边区政府团结合作,共同抗日。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在日军大举进攻山西时,曾和八路军并肩作战,在山西大部沦陷后,其司令部移驻黄河西岸的秋林,其间和八路军虽有摩擦,但在严峻形势前和八路军积极统战工作下,都能及时化解,未起更大的冲突。

  国共双方在各自的防线上,坚守岗位,英勇作战,抗战初期都能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使得黄河防线,坚不可摧,成为保卫边区,保卫陕西不可逾越的长城。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