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内容正文

抗战时期李先念如何做统战工作
来源:《团结报》  作者:吴刚   2025-10-10 10:28:19

  【精彩提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李先念在中原地区的敌后坚持抗战,是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新四军第五师的主要领导人,在这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李先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中共在鄂豫皖边区的抗日民族武装力量十分薄弱,仅有十几支力量弱小、分散各地、互不联系或联系甚少的抗日游击队。在陕北延安,中共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召集李先念等人谈话,强调:你们到了敌后,第一要抓武装,第二也要抓武装,第三还是要抓武装。

  整合零散武装

  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领由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竹沟留守处的两个中队和从延安来的60多名红军干部组成的160余人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挺进鄂中地区的敌后,将“扩大人民武装,扩大抗日力量”作为首要任务。南下过程中,李先念每到一处都尽力吸收地方游击队、自卫团、零散武装,其中包括信阳地区共产党员自动组织的武装,罗厚福、张体学、许金彪的武装(湖北抗日游击大队),以及鄂中地区陶铸、杨学诚等人发展起来的几支抗日武装。豫鄂边区抗日武装就这样发展壮大起来。

  1939年11月中旬,李先念等在大别山区的四望山召开会议。会议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刘少奇的指示,决定将豫南、鄂东、鄂中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正式建立,共9000余人,李先念任司令员。挺进纵队的建立,标志着豫鄂边区形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战略单位。1941年4月,新四军第五师组建,全师共1.5万余人。

  精诚团结各方

  鄂豫边区南扼长江,北屏桐柏山区,西接大洪,东连皖西地区,国民党川军、桂军、西北军及地方势力犬牙交错。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争取、团结社会各阶层的进步人士加入进来,才能扩大力量,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战胜敌人的锐器。李先念在整合、发展武装力量的同时,精诚团结各方,特别是与国民党川军、桂军、西北军和地方军搞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斗争环境。

  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部离开河南省确山县竹沟,同沿途国民党的军政官员频繁接触。1月20日,与信阳县国民政府县长李德纯彻夜商谈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与信阳挺进队统一领导问题,达成武装领导权协议。2月7日,同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政治指导部主任李范一签订《合作抗日协议》,以“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合法名义开展活动。14日,李先念在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均川店与湖北省第三行政专署专员、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主任石毓灵会商,石毓灵默认五师在鄂豫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合法性。17日,李先念在随县天河口与国民党第四十五军第一二七师师长、爱国将领陈离的会晤,陈离支援电台、地图及军火。2月初,李先念率部进入湖北后,密集接触西北军、川军、桂军将领。4月初,李先念在蒋家楼子与国民党鄂东第十九纵队司令蒋少爱会谈,蒋少爱的反动气焰有所收敛。5月初,李先念在刘家河小悟山庄与国民党第十九纵队第四挺进支队刘梅溪会晤,刘梅溪表示今后要对部下严加管束。5月中旬,李先念与安陆县第二区区长兼第二游击支队杨弼卿等会面后建立了良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并以杨弼卿的名义邀请安陆、应山等县国民党头面人物和开明士绅在安陆县赵家棚开会,共商合作抗日事宜。

  对于同情、支持和拥护第五师抗日的国民党党政军各阶层,李先念一律采取真诚合作的态度,如国民党三十七、四十五、六十七、八十四等军,李先念一直与其友好相处。李先念更是将国民党中、上层知名人士李相符、孙耀华、蔡韬庵、杨经曲等人一直视为朋友,使之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不可忽视的进步力量。

  李先念主动开展的一系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迅速得到扩大,很快解决了部队南下鄂中地区“进得去”这一重大问题,并为以后在这一地区“站得稳”“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坚持独立自主

  李先念在积极寻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合作的同时,做到“既统一、又独立”。例如,1939年春,他看到国民党中央颁发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文件后,毫不动摇地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放手发展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李先念提出:“国民党要我们统一军令,就是要限制我党抗日武装的发展,不要我们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离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则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种坚定的立场不仅保护了新四军的独立性,也为新四军第五师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错综复杂的敌、顽、我的“三角斗争”中,李先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进行争取和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正确处理抗日、反顽斗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系。

  1939年底,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程汝怀部充当急先锋。李先念指挥部队发起大小悟山战役,三越平汉铁路,打得程汝怀部溃不成军,旋即收兵,留下余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波及鄂豫地区,十万顽军压境。李先念通电全国,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同时发布《粉碎国民党反共军队的新进攻》命令,分兵游击,避敌锋芒,集中打击最顽固的,3个月后再度化险为夷。1942年4月至12月,李先念利用顽军内部派系矛盾,灵活穿插,8个月作战两百余次,歼敌万余,最终粉碎了空前严重的夹击。在战后则修书释嫌,争取中间势力,真正做到了“斗而不破”。

  厚植民心根基

  紧密依靠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各阶层人民,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方针政策。李先念在鄂豫边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政策,始终把发动广大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劳动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

  南下之初,李先念就提出了“在政治上,不论在任何环境之下,我们都坚持争取和各党、各派、各阶层、各抗日军队团结抗日”的方针。南下途中,李先念每到一处,就对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他们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组建抗日民族武装,快速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时期,李先念要求鄂中等地抗日民族武装组织“抗日十人团”、救国会和改造封建“汉留”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在鄂豫边区根据地基本形成和逐步巩固时期,李先念除了领导边区军民进行反日伪“扫荡”和反顽斗争外,还领导根据地人民群众开展民主选举、吸纳各阶层人士参加“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在鄂豫边区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时期,李先念号召各地健全群众抗日救国组织和地方自卫武装,在基本区和部分游击区开展减租减息等项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鄂豫边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囊括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开明绅士、国民党左派、进步僧侣,极大地调动了鄂豫边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劳动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壮大了鄂豫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李先念在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李先念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既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又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既重视上层统一战线,又注重基层工作;既有军事斗争,又有政治争取。这些工作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抗日战争胜利时,鄂豫边区已发展成为横跨鄂豫皖湘赣五省边界、拥有5万多名正规军人和30多万名民兵的强大战略区,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图片

《团结报》2025年9月25日 第6版  作者:吴刚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