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报道 > 投稿专栏 > 内容正文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谭雅琼   2021-06-11 15:49:54

  这是姥爷高传谣在庆祝建国70周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纪念章,带上荣誉表彰纪念章的那一刻,姥爷是含着泪微笑的。老人的一笑一颦深藏着太多辛酸的历史,曾作为一名志愿军铁道兵光荣地完成了抗美援朝运送物资的保障工作,老人引以为豪,以此为荣。姥爷常深情地说:“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彰显着伟大的品格。在我童年时期,父亲忘我舍家地投身于抗日战争,为了革命工作常年在外无暇顾忌家人,我年仅7岁就被送到重庆歌乐山保育院长大,而父亲高揖三是一位民族英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我们后代传承革命精神的榜样。”

  值此建党一百周年,重温抗战历史,唤醒红色记忆,深切感受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在民族危亡之际,是无数革命烈士与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换取了国家新生,换回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张75年前的报纸是一份复印件,报纸刊登的高揖三同志生平事迹的历史留痕至今能呈现在眼前,要得益于张震将军。1986年,宿州“彭雪枫纪念馆”开馆仪式,张震将军出席剪彩时,谈及当年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师长的“三件宝”:骑兵团 、《拂晓报》和拂晓剧团。进而,张震将军格外提到:“我有一个部下,蚌埠人高揖三,解放前牺牲时就登在《拂晓报》。”此消息一出,《拂晓报》社发动一切力量,终于从民间找到这张报纸,在合肥复印后,原件赠与张震将军,复印件留存至今。

  刊载于1946年3月21日的《拂晓报》的悼文,名为《悼高揖三同志》,让姥爷再一次揭开了幼时心灵上结痂的伤疤。《拂晓报》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部队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机关报,是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反映和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卓绝斗争而创办。创刊人彭雪枫是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的杰出军事家、新四军四师师长。烈士张漫萍同志在《拂晓报》的悼念文章里写道:“党失去了一位优秀干部,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1945年3月8日,为了开展秘密工作张漫萍与高揖三第一次见面,两人到蚌埠市区留芳照相馆与照相馆的开票员康善贤接上了组织关系,此后这个照相馆成为了高揖三与康善贤的秘密接头点,上级的指示由高揖三传达给康善贤,康善贤收集到的情报再由高揖三传递到解放区。这家位于津浦铁路与凤阳路交会处向东约100米路南侧,历史上很有名气的照相馆,就是“留芳照相馆”。这个照相馆不仅见证着蚌埠的历史,还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组织的联络点,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鲜为人知、扣人心弦的斗争故事。

  悼文写道:“揖三同志是因坚持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旗帜,奋斗不懈,而不见容於顽伪合伙的特工,故不能不离家外出,而且出来后,从来未能回去过。揖三同志的死,使党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干部,我失去一个亲密的战友,特向揖三同志致哀挽,向同志们提供他的朴素切实的作风,以作生活学习,工作的榜样。”这是党给予高揖三最高的党性评价,对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高揖三出生于小地主家庭,有沙地八十多亩不愁吃穿,但是生活俭朴,素来以接济穷人的口碑在家乡出名。热爱读书、生活勤勉是他留给战友们最深的印象,在革命工作中不惜变卖家产,毫无所求地为党为革命工作出力、出钱、甚至是奉献生命。高揖三在1941年11月,成立了抗战时期蚌埠首个中共秘密组织——中共小蚌埠支部,成为蚌埠沦陷期间黑幕之下的第一颗红星,开创了蚌埠敌后抗战的新局面。他早年就读于凤阳省立五中,这里是一所与时代共命运、与国运共呼吸的进步学校,聚集了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共同研读革命书籍、接受革命思想,就是在这里高揖三第一次接触到了革命思潮。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并定都南京,形成宁、汉对峙。1927年7月15日,当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史称“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受人尊重和爱戴的党的活动家李大钊、夏明翰等相继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面对内忧外患、极其险恶的局势,高揖三中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在灵璧县第一完小就任国文、历史老师,他以课堂为革命舞台,教书育人心怀天下,坚信抗战必胜,保护着精神财富,传递着中华文化。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再一次激发了高揖三的爱国热忱,怀着满腔热血的他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进行抵制日货。在早期党员崔予庭同志的影响下,他阅读了大量红色书籍,点燃了自己和思想进步青年的红色初心,积极组织了“求生读书会”,并与进步组织“现实社”建立了互通往来的密切联系。

  1936年,高揖三因被搜出《新观察》等红色书籍和组织进步活动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此事引起在校师生的强烈不满以及愤怒,纷纷以“抗日无罪”向校方交涉。后经蚌埠商会会长出面作保,才得以释放。出狱后不久“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7月7日夜晚,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拉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高揖三决定弃笔从戎,远赴延安,参加了党在陕北云阳举办的“青训班”。

  “青训班”在泾阳县云阳镇筹建旨在培养青年干部、发展抗日力量的训练班(简称青训班)。是1938年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领导下,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名义,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陕西省举办的培训青年干部的重要场所。它是抗日青年的旗帜、革命青年的熔炉、中国青运史上的丰碑。高揖三结业后,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转入山西侯马“民大”四分校,但时值太原战役发生,学校因战事宣布解散,他决定返回安徽。在途径河南信阳之时,得知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主办的“抗敌青年军团”招生,毅然决然地赶赴潢川加入抗敌青年军团编入第六大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军训,结业后分配到“第五战区政一队”。1938年5月,经“政一队”中党的组织考察培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蚌埠已完全沦陷,日本侵略军从凤阳、临淮关方向入侵占领了蚌埠,包括小蚌埠镇在内的津浦铁路沿线地带。蚌埠是皖北、淮南的门户,津浦南段和陇海线的咽喉,为军事必争之地。当时国民党驻有重兵,桂系廖磊的第七军,东北于学忠的第五十一军,均驻扎此地,统归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日寇为侵占这一重要据点,先以大批飞机侦察轰炸,接着以排炮为掩护,以铁甲车为前锋,沿铁路线两侧,乘隙攻击进犯。日军分由凤阳刘府、临淮关、长淮卫及沿着淮河南岸分数路合笼。在沿淮河进犯时,用小汽艇散放烟幕掩护,进入蚌埠市区,国民党守军向徐州方向撤退。至此蚌埠沦入敌人铁蹄之下、魔掌之中,达八年之久。在八年沦陷过程中,日寇生杀予夺,为所欲为,残酷的罪行罄竹难书,较希特勒、墨索里尼等纳粹匪徒,有过之而无不及,广大沦陷区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惨绝人寰。

  家乡沦陷、百姓疾苦令他内心之痛、牵肠挂肚。1939年,高揖三随“政一队”回皖北阜阳一带开展统战工作,经党组织派遣参加了“蒙城县抗敌动员委员会”。1940年6月,八路军第二纵队的一部分计五个团,一个特务营,在黄克诚的率领下,过陇海线向南至涡阳大兴集与新四军六支队彭雪枫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7月横扫敌顽到达淮上,在龙亢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淮上行政公署(后改为淮上行署),下辖怀远、凤台、蒙城、宿南、宿东、宿南5个县。1941年2月19日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兼政治委员,张震为参谋长。3月1日新四军第四师在龙亢钮湾村宣布成立。国民党以于我党七倍的兵力强占淮上地区,新四军第四师与5月全部撤往津浦路东。

  此时参谋长张震指派高揖三赴淮上行署怀远县工作,任怀远县五区民政区员,担负起开辟蚌埠抗战时期党的地下斗争的重任,以私塾先生身份掩护,白天授课解惑教书,晚上开办农民夜校,广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小蚌埠地处交通要道,东邻连接路东路西的津浦铁路,南与伪安徽省政府蚌埠隔河相望,北接淮北抗日根据地,既是来往根据地和敌占区的联络点,又是向蚌埠开展斗争的秘密基地。高揖三的家也就成为了来去干部的落脚点和联络处,也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武工队员、被追捕共产党干部的避风港湾。高揖三克服困难,不惧风险,发展党员35名,建立5个党小组,他带领党员们毁铁路割电线,把铁轨、电线等重要物资运往根据地;再把从根据地带来的传单撒向市区街道、戏院、火车站等重要场所,把敌人后方整得鸡犬不宁,甚至有一次把传单带进了日本洋行里散发,惊动了日本宪兵队;他带领党员们不断收集铁路上过往的各类军车、敌兵驻防的变动和番号、敌人军政人员的情况等重要情报送往根据地。1941年11月,地下党小蚌埠支部正式建立,高揖三任命支部书记,直到抗战胜利,一直坚持在敌占区开展地下斗争,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的地下活动不计其数,特别是斗争中培养和发展了党的组织,为最后解放蚌埠积蓄了力量。

  高揖三发展党组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以“读书会”和夜校等形式,团结教育进步青年培养入党;二是发展自己教过的学生,亲自培养入党;三是在搬运工人及船民中发展,汇聚仁人志士、能工巧匠壮大党组织规模,优化党组织结构。然而运送物资则是上级党组织布置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抗战时期,日寇占据铁路沿线的各个重要城镇,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高揖三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购买到布匹、药品、油墨、纸张、缝纫机、油印机等解放区急需物资,想方设法地安全运送物资到泗五灵凤县(新四军开辟的革命根据地),需冒生命危险突破两道关口,一是淮河,日寇日夜封锁,严密把守,若被发现,全部没收物资之外还有坐班房、杀头的危险。另外一个是吴小街东边的封锁线,主要路口均布有敌人设岗盘查。地下党员伪装成做生意的、走亲戚的,趁敌人防守不严时,避开路口绕道过去将物资送达根据地。

  敌占区的地下工作需要机智勇敢、组织有力。高揖三先属泗五灵凤县敌工站领导,1944年10月受中共淮北区党委领导的蚌埠工作委员会(淮河办事处)成立,张漫萍不久任副书记,后又接任书记,高揖三又归工委直接领导。在敌占区工作中,高揖三领导小蚌埠地下支部优秀地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办的任务,宣传抗日救国、分化瓦解日伪军、搜集情报、掩护过往共产党员、购买战略物资运往根据地,为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开展敌占区党的斗争,支援解放区建设,更为配合新四军夺取蚌埠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5年,正当抗战节节胜利时,同村反动顽伪分子向日伪告密,高揖三身份暴露,日军和汪伪势力对高揖三实施抓捕,因群众基础牢固,幸以逃脱,此后汪伪势力和特工盯上了高家,他从此便不能返家,按照上级指示,将地下党组织移交康善贤,前往淮北区党委城工部工作。高揖三还未看到蚌埠全境的解放,就因积劳成疾病倒在七军分区卫生部,1946年3月医治无效,享年37岁。解放后,因在抗战时期不可磨灭的功勋,经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高揖三追认为革命烈士,由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姥爷幼时与父亲离别,自此再未谋面,每当回忆起父亲,就会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人固有一死,然而生于鸿毛死于泰山就是革命先烈舍弃小家顾全大家的选择。”抗日精神可歌可泣,革命英烈的高尚情怀值得敬仰,我们身处新时代的长征路,要继续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加强党性修养。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豪,我们要将其渗入血脉、融入灵魂、化为行动。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中,无数先进分子和有志青年怀揣崇高的革命精神,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然而面对未知与挑战,我们身为新时代的党员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赤子之心来爱党、敬党、拥护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高传谣外孙女 谭雅琼

  2021年6月3日于北京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