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宁海路17号,有一栋始建于1936年的民国公馆,被列为“江苏省不可移动的文物”、“南京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近现代重要保护建筑”,这栋公馆的前主人便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刘嘉树中将。
刘嘉树公馆
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17号的刘嘉树公馆,该公馆始建于1936年,占地面积901平方米,是一幢两层西式风格的小洋楼,1946年,刘嘉树以女儿刘恺君之名购置,解放前刘嘉树一家曾住这里.
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被喻为蒋介石的天子门生和嫡系将领、曾担任过中共第一上将萧克将军的老师,在抗战时期是他是华北战场第一位荣获“青天白日勋章”的抗日英模,在国共战争中屡战屡俘,却一路高升,被同僚称为“福将”、在国民党战犯改造营中他又是最为强硬的“顽固派”之一,至死也没有背叛“党国”,在家人眼里,他更是一位备受尊敬和爱戴的好丈夫好父亲。而刘嘉树这位益阳籍国民党中将,在他六十九年的人生历程中,留下太多的传奇故事……
刘嘉树(1903-1972)
刘嘉树(1903-1972),湖南益阳人,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曾任湖南省军管区司令官兼保安司令,长沙绥靖公署参谋长、第17兵团司令官。
报考黄埔——天子门生
1903年,刘嘉树在益阳五马坊公馆附近的一户刘姓人家出生,在青年时就有一颗报国之心,又在上学时受到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1923年冬,报考了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讲武学校,并顺利通过了笔试面试,后该校并入新成立的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一期第六队的学员,黄埔军校作为当时国内最好的军事学校,曾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特别是黄埔一期的学员,像徐向前、陈赓、胡宗南、陈明仁、杜聿明、宋希濂等,更是精英中的精英,后来相继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军事将领。刘嘉树也不例外,作为天子门生的他,曾深受蒋介石的器重,一度官至高位。
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学录中关于刘嘉树的档案资料.
刘嘉树从黄埔军校毕业以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担任见习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他在部队中表现出色,很受上级重视,很快就被提拔为连长,不久后又升任国民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第二大队大队长,凭着湖南人的霸蛮勇猛精神和倔驴子脾气,干到了团长、少将,后考入中央军校高教班、陆军大学特别班。后来更是一路直升,从参谋长、军长,一直坐到了兵团司令的位置,并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在湘籍国民党的将领代表中,刘嘉树一直是很有实力的一位。
萧克恩师——师生情谊
萧克,湖南嘉禾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中共高级军事将领,曾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治委员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被誉为“开国第一上将”。
萧克(1907-2008)
萧克(1907-2008),湖南嘉禾人,共产党高级军事将领,新中国开国第一上将,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26年初,满怀爱国情怀的萧克从湖南赶到广州,考入了国民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宪兵教练所原直属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这时已归并到黄埔军校,校长还是蒋介石。宪兵教练所驻在广州飞来庙,分三个大队,萧克编在第二大队,队长是别号智山的刘嘉树,萧克在教练所跟着刘嘉树学了5个多月,学制虽短,学有六门课程: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陆军礼节、内务条令、宪兵学,除了课堂讲授外,大部分时间是实际操练,有队列教练,还有单兵和营以下的战术指挥教练。政治教学也是很重要的内容。国共两党的一些名人经常来演讲。在宪兵教练所里,学习刻苦、欲望强烈的萧克,深得大队长刘嘉树的喜爱,常常给予这位湖南老乡特殊的关照和更严格的要求。萧克在后来自己回忆录《萧克回忆录》中多次提到刘嘉树对自己的帮助。
萧克带着国恨家仇从军,学习的欲望特别强烈,总想在有限的几个月中学到更多的军事知识。从军前,他读过几本古典兵书,有一些军事基础知识,因此,对教练所的课程总感到有些“吃不饱”。有一次,萧克因事到大队长刘嘉树房里,见到他桌上放着一些书,内有《战术学》、 《筑城学》、《交通学》、《兵器学》,就问:“我们怎么没有学这些教材?”刘嘉树说:“这是黄埔军校的四大教程。”萧克如获至宝,就向他借来看,借一本,读一本,送还再借。不管白天上课和操练有多紧张、劳累,晚上都要挑灯读书。这些知识在以后的战争生涯中得益不少,刘嘉树算得上萧克学习军事的引路人,萧克毕业后,要乘火车返回湖南参加战争,还专程找刘嘉树开了一张免费乘车的证明。
关于这一次被俘虏,刘嘉树后来回忆时也说过:我被俘后,受到红军的优待,刘畴西、左权曾要我参加红军,萧克将军也劝我当教官。我因归家心切,怕苦怕困难,没有答应,终于被释放了。1932年,我回到南昌,国民党当局极为惊异,以为我被俘后必遭红军杀害,但事实上不仅我刘嘉树受优待,释放回家,整个第五十二师的官兵不愿参加红军的,都被释放了。
抗战英模——荣获勋章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刘嘉树被委任为第十师30旅旅长,率部积极参加抗战守卫国土,先后参加长城会战、忻口会战、浙赣路会战等战役,1938年2月,刘嘉树率部参加反攻太原战役,第十师第30旅奉命在灵石县霍口村附近掩护军主力占领阵地,刘嘉树亲自指挥部队阻击日军第八十联队南下。按照其嘉奖文书所描述:“刘嘉树旅长身先士卒,负伤不退,激战终日,任务达成。”受到国民政府通电表彰,是华北战场第一位荣获“青天白日勋章”的抗战将领。
1938年4月,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嘉奖刘嘉树为“青天白日勋章”的政府文件.
刘嘉树家人珍藏的“青天白日勋章”.
刘嘉树的小女儿刘惜君曾在90年代纪念父亲的文章中提到:“爸爸在从1927年誓师北伐、剿匪抗日至投身内战等大小战役,各式勋章奖章、奖牌无数,但他总是只佩戴那枚青天白日勋章。直到我长大后,才知道这是战功卓著者的最高军职勋章,受勋百年来仅仅209位,而我爸爸就是其中之一,这让我深感荣耀,每想起就热血沸腾。“爸爸”这个称呼对我来说是有些陌生的,但若是和人谈起了“我爸”时,我高亢的声调就会泄漏出我的骄傲与兴奋。还记得一位很贴近的密友曾这样问我,从小和父亲分开,但怎么只要说到“我爸爸”就神采奕奕滔滔不绝?这让我猛然醒悟,父亲在我心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1938年4月,刘嘉树因抗战收土有功,荣获国民政府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后与国民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合影.
此图为曾参加长城抗战的部分将领在1942年冬于重庆的合影。前排左起:黄杰(黄埔军校一期生)、徐庭瑶、杜聿明(黄埔军校一期生):后排左起:刘嘉树(黄埔军校一期生),郑洞国(黄埔军校一期生),邱清泉(黄埔军校二期生)。除徐庭瑶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外,其他均毕业于黄埔军校。六人均为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的中央军军官,之间互有提携之恩,关系密切。
铁骨柔情——亲情至上
在母亲的眼里,刘嘉树是一位孝顺儿子,在妻子的眼里是一位柔情的丈夫,在儿女眼里,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刘嘉树从小就比同年的伙伴长得高大、有些湖南人典型的个性,仗义且心胸开阔,少与人计较,做事认真,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他家兄弟姊妹有十三个儿女,老母亲却始终坚持与只他同住,因为只要刘嘉树军务不繁忙在家,除了早晚请安问好外,老母亲的大小事,他都一直坚持亲自侍奉,对长辈特别孝顺。
刘嘉树在考入黄埔军校后,在老家的父亲就给他定了一桩婚事,与世交周家的女儿周菊英成婚。旧社会的女儿,一般都在十五六岁就得嫁出去,要不就会被人耻笑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而周菊英忍着周围人的嘲讽,硬是苦等到刘嘉树在黄埔军校毕业后,20岁才成婚,其原因是黄埔军校不允许在读期间成婚,周菊英的痴心换来得是刘嘉树对婚姻忠诚,当时国民党军政要员多以娶姨太为乐,甚者三房四房,刘嘉树却从一而终,始终没有背叛过妻子再娶她人。
在台湾刘惜君女士家中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大大的刘嘉树将军全家福十人合照,照片中每个人都站得笔直,小女儿刘惜君倚靠父亲身边,因为常年在外打仗,刘嘉树与家人聚少离多,遇到重要的日子,即便路途遥远,他也会想方设法赶回家来团圆,带着一家老小上馆子、听戏、去百货公司买新衣新鞋,尽量满足儿女的需求。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到最后的阶段,国民党溃败已成定势,家人们从上海乘坐飞机到昆明与刘嘉树做了最后团聚,安顿好妻儿子女后,他几经周折为家人们搞到十余张飞往台湾的机票,刘嘉树还得留下来,昆明一别便是绝别…
图为刘嘉树及其夫人周菊英和八个子女的全家福合影,摄于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
传奇“三俘”——精诚尽忠
黄埔一期毕业的刘嘉树,和很多黄埔生一样从中央军普通排长开始军事生涯,先后在国民党王牌第一军、第五军任职,1938年担任第五军副军长,1948年,三大战役前夕成为国民党第17兵团中将司令官,作为天子门生,其踏实肯干,做事专注的个性,很是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屡次委以重任,是一线手握重兵的军事高级将领,手握重兵。历次国共战争,国军高级别将领很少有和我军交战过程中被俘的,但刘嘉树不同,传奇般曾先后三次成为中共战俘,被国民党高级将领称为“福将”。
1950年2月,《新华日报》、《华侨日报》、《新闻日报》等报纸相继报道刘嘉树十七兵团被俘讯息.
前两次的被俘,刘嘉树的官职并不高,都是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1927年和1931年,刘嘉树担任国民党营、团级军官,在南昌起义和反围剿过程中与中共部队交战,因指挥不当两次被抓获,由于当时刘嘉树职位较低,且红军整体军事力量较国军处于明显下风,出于统战角度都没有难为刘嘉树,不久后将其释放。但是刘嘉树生来具有的湖湘“霸蛮”的性格,带兵打仗总是冲锋在前,也正是因为刘嘉树这种刚强的性格,使得蒋介石没有对屡屡被俘之人产生怀疑,反而加以重用,一路青云委以兵团级指挥官的重任。
图为刘嘉树任总队长及副军长时期签署的命令书及证书.
解放战争打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极速溃败,三大战役损兵100余万,解放军随即向长江以南进攻。刘嘉树统率的第17兵团包含原湖南、湖北地区的地方国民党军第100军和103军,总兵力5万余人,由于大势难以挽回,刘嘉树兵团只能一路败退,为了躲避被彻底歼灭的命运,刘嘉树带领残部6700余人在1950年初逃到越南境内,终因粮弹匮乏,无法在异国立足,遭到越南人民军阻击后被迫回境。1950年2月6日,他率军在广西松吉河与解放军激战,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刘嘉树等6411人被俘,这也是刘嘉树第三次被中共俘虏。随后,刘嘉树与其他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共同移押到北京功德林监狱,后迁移到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新中国开始特赦第一批战俘,随后,随后又特赦了了几批,可由于刘嘉树“坚持气节,知迷不返”,一直没有得到当局的特赦,1972年3月3日,刘嘉树因脑溢血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病逝,享年69岁。1994年2月,其儿子刘逸闽将其骨灰移葬台湾与刘嘉树夫人合葬在台北市六张犁刘氏墓园。
1972年3月3日,原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刘嘉树(中将军衔)在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病逝,图为周恩来总理签署的批示档案及中国公安部发往海峡两岸关系会、海峡交流基金会、中央统战部等单位的档案文件,刘嘉树的病逝催化了当局对战犯管理所剩余战俘的释放,1975年3月19日,最后一个特赦令发布,至此,所有原国民党战犯全部得到释放,重获自由.
注:本文特别鸣谢加拿大华人颜嘉年先生的辛勤付出,才得以联络到在台湾的刘嘉树将军之女刘惜君女士(已82岁高龄),编者获得其采访和授权后,查阅了大量的文史档案资料,力求抛开意识形态的局限,尽量还原一个真实且有血有肉的将军故事,至此,来致敬我们的抗战先辈!
作者简介:
张洋
益阳青年文史学者,九三学社社员,湖南省青联委员,益阳市青联常委,益阳市政协委员,益阳市档案学会常务理事,益阳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员。近年专注益阳近代文史档案的研究,多方寻找一手地方档案资料,编研出一批卓越的成果。2018年起开始收集和整理益阳历史影像,这些照片充实了益阳市档案馆的图片收藏,丰富了益阳近代影像藏品的内容,填补了多项馆藏空白。出版有专著《益阳百年岁月掠影—晚清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为录制十三集地方文化视频《回望老照片里的故事》收录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曾有多篇文史研究作品在文史天地、文史博览、湖南日报、新湘评论、益阳日报等媒体发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