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报道 > 投稿专栏 > 内容正文

怀念参加抗战的父亲杨毅
来源:四川省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杨至   2025-04-13 09:20:14

  今年是第二次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缅怀抗战先烈,尊重历史。谨以此文献给中国青年远征军所有将士、献给支援中国抗战的美国志愿军人、献给奋勇翱翔、前赴后继牺牲在鸵峰航线上的中美飞虎队英雄官兵、献给受命于危难,战斗在中国抗战最前线的中印缅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献给我心中最伟大,曾经和史迪威将军一起并肩战斗的父亲,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师八十八团杨毅团长。

  一、千里奔袭密支那。

  1、滇缅公路的战略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滇缅公路是中国人民抗战物資运输的生命线,中国西南边陲的“大动脉”。1942年5月日军侵占缅甸,控制了滇缅公路,切断了中国抗战的交通补给线,企图全面封锁中国,汽油运不进来,枪支弹药运不进来,钢材运不进来,一切军用物资都运不进来,抗战形势日益紧张。中,美两国政府共同商议应对之策,决定开辟一条空中运输通道,俗称驼峰航线。由印度的阿萨姆邦到中国云南昆明和四川成都,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全长805千米。海拔4500千米到5500千米,它是世界上最艰险的运输线,高海拔,气温低,极端气候,恶劣的环境随时都威胁着飞虎队人员的生命,从1942年到1945年牺牲在这条航线的飞行员近3000名。美国損失了1500架飞机。为了扭转不利局面。重新控制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让抗战的物资顺利输送到抗战前线。美,英,中三国高层制定了反攻计划。向盘踞在缅甸的日军发动全面反攻。整个计划的重点和核心就是夺取滇缅公路上的重镇密支那市及机场。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落在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印缅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肩上。

  2、史迪威将军策划奇袭密支那,倡导成立中美突击队。

  史迪威将军来到印度兰姆伽中国驻印度训练基地,召集驻印军新30师,团长以上军事人员开会,落实反攻计划的实施。史迪威将军用流利的中文介绍了盟军高层的意图,为打通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让抗战物资源源不断输送到抗战前线,早日取得反法西斯的胜利。必须夺取密支那市和机场,才能控制滇缅公路,缅甸战场上的局势才能彻底扭转。准备成立中美联合突击队,新30师抽一个团的兵力,美军5307团抽一个营的兵力,组成中美联合突击队K纵队,第50师第150团和美军5307团一个营组成中美突击队H纵队。从缅甸南开河左侧迂回千里穿过原始森林(俗称野人山)。奔袭缅北重镇密支那市,夺取密支那机场,消灭盘踞在密支那的日军,为打通滇缅公路,中印公路。为缅甸大反攻作准备。

  经历过上海12·8、8·13两次保卫战和日寇作战的八十八团团长杨毅(黄埔五期)抱着和日寇决一死战的决心首先表态,愿率八十八团全体指战员千里奔袭密支那,夺取密支那机场,消灭密支那日军,收回滇缅公路控制权,为新一军大反攻扫清障碍。

  3、穿越野人山,历经千难万险。

  1944年4月28日联合突击队K纵队H纵队(含中美翻译员若干),在当地土著人的带领下,凭千分之一的军用地图的标注方向,沿喜马拉雅山麓秘密出发。每个战士只带了三天口粮,口粮吃完只能靠美军飞机空投补给。有一次运粮飞机失事,突击队的全体将士只能采摘野果子和芭蕉根充饥。中美突击队一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上坡时要攀藤附树根,下坡往往一溜就是三十多米陡坡。最苦的是辎重连的战士,上坡要卸骡马的驼鞍,把物资背上山坡,再把马拉上去;下坡时则用双手紧握马尾顺坡溜下。

(这张照片真实反映了八十八团穿越野人山行军途中的艰难)

  七天的强行军,途经的都是没有人烟的原始森林、热带橡胶林和阔叶林。野人山天气炎热,气温都在三十度到三十五度。大雨一来连解开雨布的时间都没有,当你披上雨布,火辣辣的太阳又出来了,等你收好雨布,大雨又倾盆而下,真是变幻莫测。行军途中最讨厌的是蚊虫和蚂蝗。蚂蝗会从绑腿钻进去吸血,而毫无知觉。宿营时拆开绑腿才会发现,把它拔出来腿上就是一个血窟窿。就这样翻越无数座山,渡过无数条河流。穿过几百里的原始森林来到缅甸的雷邦上村己是黄昏。

  4、歼灭雷邦隘口日军守敌,首战告捷。

  不巧被日军发现双方发生战斗。日军利用地形扼守隘口四周要道咽喉,进行严密防守。令中美突击队无法通过。由于四周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道路右侧又是悬崖绝壁,迫击炮发射出去的炮弹在半空中触及树枝就被引爆,重机枪和空中轰炸作用不大,一连两天都没有拿下日寇据点。杨毅团长召集副团长胡英杰、一营长罗顺辅、二营长陈公屿、三营长黄永南、迫击炮连长李伟邦开会。大家献计献策,最后杨团长综合大家的建议作出决定:一、砍伐树木,扫清射界。二、集中全团十二门迫击炮,两个营的三十六门六○炮和八挺重机枪。实施火力压制。三、由一、三两营组成两个步兵突击排配上火箭筒、手榴弹,兵分六路全力猛攻。要求九十分钟内攻克日寇据点,否则军法从事。战斗打响后,由于战术合理,战士奋勇杀敌,伴随着轻重火力的爆炸声,不到七十分钟攻下日军据点全歼日军。缴获机枪五挺、步枪七十多支、掷弹筒五副。首战告捷,为奇袭密支那奠定了胜利基础。消灭雷帮上村隘口椐点的日寇。

  5、丁克路高的遭遇战。

  5月12日,中美突击队美军一个营,向那翁卡推进时与驻守在丁克路高的日军第114联队第二大队主力正面相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日军凭借兵力优势,及坑道工事,侧防火力点占得先机,将美軍包围,美軍利用原始森林树木的掩护展开还击。形势十分危急。新三十师八十八团在团长杨毅的带领下赶到丁克路高战场。马上侦察地形,制定战略计划,一个营爬上山边高处,占领制高点,一个营从两冀穿插,一个营占领交通要道控制要道两侧制高点,阻击日军增援部队。对日军形成包围。一声令下八十八团战士枪声弥漫原始森林,开始两三个小时,日军凭借优势还能负隅顽抗,随着时间推移,日军伤亡三百多人,日本援军又被阻击。眼看大势已去只好放弃继续战斗的想法被迫撤离战场。八十八团救出被困美军。进行临时修整。1956年出版的美军陆军官方战史第14章提到:新30师八十八团在密支那外围阻击战中"以不足一营兵力牵制日军主力”。团长杨毅因此获得史迪威将军颁发的银星勋章。美軍战地记者杰克.贝尔登描述:史迪威将军在攻下密支那市后会見了新30师八十八团杨毅团长,对其部队在补给断绝下顽强抵抗表示钦佩。

  6、奇袭密支那,佔领密支那机场。

  中美突击队又强行军三日,于5月16日夜幕时分抵达密文那城郊。中美突击队马上派侦察连进行地形,日军驻地,矛兰机场的現状进行侦察。同时电告史迪威将军。5月17日清晨,美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密支那日军驻地,仓库进行长时间轰炸,为中美突击队攻打矛兰机场创造机会。同时中美突击队向密支那以西约一公里的机场守敌突然发起攻击。打得睡梦中的日军措手不及,仓皇应战。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完全消灭矛兰机场的日军。中美突击队完全占领矛兰机场,打扫战场,清理跑道,为盟军飞机降落作好准备。当天下午滿载迫击炮及各种武器,弹药的运输机在矛兰机场降落。新30师八十九团也从印度空运到缅甸密支那机场。随即投入战斗。中美突击队旗开得胜,为缅甸大反攻打响了第一枪。这一枪也敲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丧钟。5月18日上午史迪威将军带领12名中外记者飞抵密支那,战地采访,实地考察,照片,图片,访谈飞往全球。“盟军奇袭密支那,占领密支那机场的新闻”迅速传遍世界各国,中国,美国,英国的各大报纸头版头条刊登鼓午人心的重大新闻,史迪威将军在战场和新30师胡素师长,八十八团杨毅团长合影留念,纪念这伟大战略的时刻。

照片来源:美国国家档案馆。

  二、指挥失误,痛失战机,奇袭战变攻坚战

  1、日军反扑,机场得而复失。

  得知密支那机场失守的消息,日军急忙调派部队向密支那增援。日军114联队第2,第3大队从瓦扎,孟拱河向密支那增援,。日军第56兵团步兵团长水上源藏率领第113联队一个大队,野炮一个中队及工兵第56联队主力于5月底渡过伊洛瓦底江进入密支那市,密支那市日军兵力猛增2倍多。

  至5月18日夜,到达密支那的中美突击队有第5307团三个营和英军别动队第6队,新30师第88团第89团以及第50师第150团,共4个步兵团,1个山炮连,1个重迫击炮连。无论在兵力上,士气上,和火力上对密支那日军都具有压倒的优势。

  美军准将弗兰克.道尔.梅里尔对最初几场战斗取得的胜利很滿意。对日军兵力增加和反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視,也不采纳一线作战的美军指挥官和中国驻印军将士的合理建议。他认为日军不堪一击,产生了轻敌思想,致使矛兰机场被日军攻佔。令中美突击队对密支那的攻击从远程奔袭的突击战演变成了缅北反攻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投入兵力最力,打得最为艰苦的一次城市攻坚战。

  2、梅里尔生病住院,柏特诺一意孤行,错失良机

  梅里尔对密支那火车站战斗失利推卸责任,指责150团团长指挥无能,建议史迪威将军予以撤职,遣送回国,新一军官兵大为不滿,群起抵制。梅里尔一气之下旧病复发,被送往后方救治

  5月23日史迪威将军派盟军军部参谋长柏特诺视察密支那前线,他调整指挥系统,中美联合突击队的临时编组予以撤销,在密支那的中国军队由胡素,潘裕昆统率。美军麦克姆任战地指挥官,统率密支那的各部队。柏特诺无实战经验,又无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而且又不敢亲临前线亲自指挥。他专横跋扈,对中国将士心存轻视,自以为是,不顾客观情况,一意孤行,不听中美军官的劝阻,多次轻率地发动大规模进攻。致使中美士兵伤亡惨重,反而诬蔑新编30师作战不力,甚至将师长胡素撤职,遣送回国。由于柏特诺的一意孤行,导致密支那的奇袭战演变成了旷日持久,屡攻不克,伤亡惨重的攻坚战。

  3、临阵换帅,扭转战局。

  中美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对柏特诺指挥意見很大,纷纷向盟军高层反应,史迪威得知事情真象决定将柏特诺撒职,由韦瑟尔斯继任。以后的作战实际上由新一军郑洞国军长指挥。郑洞国实行步步为营,稳步前进,协调步兵,炮兵,空军的合作,大大减少了士兵的伤亡。中美军队在战机和炮火的支援下扭转不利局面,对密支那市区展开全面进攻。

  八十八团沿滇越铁路左侧,八十九团沿铁路右侧进攻向市区推进,和日军炮火接触,炮声连天,火光闪闪,经过三小时的激烈战斗,八十八团,八十九团推进约二百米,冲进距日军三十米靠近铁丝网的开阔地时,前面是一半人高的杂草湿地,日军用冲锋枪封锁这片草地,八十八团几次冲锋都被日军的机枪打退,伤亡过半。一营营长罗顺辅、三营营长黄永南、三营副营长丁子良等七百多官兵负伤;连长李金标、姚顺久、肖镜光及排长以下418名战士壮烈牺牲。八十九团也同样伤亡惨重(直到攻克密支那市以后,才将这些战士的遗骸安葬在密支那城郊的中国烈士陵园)。见此情形杨毅请示师部,军部停止进攻,和日军对峙。在相峙的两个多月里,一天下大雨,日军上尉平洋秀雄带领八名特工秘密潜入八十八团部附近侦查,被陈公屿发觉,马上率特务排、通讯排进行包围。战斗打响,不到十分钟,全歼九名日军特务。自此日军再不敢越出阵地。我军不时采用飞机轰炸,俯冲扫射,重型迫击炮对日军阵地进行摧毁,日军凭借坚固工事顽强抵抗。

  4、用坑道战对付日军防御堡垒。

  在相峙的两个多月,炊事班要给前线战士送菜、送饭、送水,为了避免伤亡,工兵连挖交通壕前进运送菜饭。这件事启发了杨毅,他立即组织各营各连夜间挖战壕前进的战术。通过了敌军铁丝网,直抵日军十来米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和日军只有一墙之隔,日军播放留声机音乐,说话声都能听到。1944年7月,新一军新三十师八十八团、八十九团,五○师一五○团发起总攻。

  八十八团沿铁路左侧和前线边界,借交通壕跃出阵地猛攻。八十八团三营副营长王大光(中央军校十四期)亲率十名敢死队士兵,将集束手榴弹投入日军阵地的堡垒。日军将手榴弹扔回时,就爆炸了,堡垒里的日军全部炸死。敢死队也有三名队员牺牲。王大光也身负重伤,这次突击使得八十八团顺利通过了这块阵地,向市区进攻。

  7月20日,中国军队第14师41团,新30师90团,第50师149团由美国大型运输机运送到密支那。随即投入战斗。孟拱、加迈日军被歼灭。密支那成为一座孤城。日军指挥官水上源藏按照“死守密支那”的命令依然负隅顽抗,不肯投降。盟军司令部调整了部署,以第50师、新30师、美军拉加哈德?击队从三面围攻密支那市。在美军的轰炸机和新式火箭炮的攻击下日军守卫火车站阵地遭到毁灭性打击。新一军再度夺回密支那火车站。7月20日以后,中美军队转入密支那市巷战,八十八团战士逐巷、逐屋搜索前进,日军顽强抵抗,八十八团战士依靠飞机低空扫射,占据有利地形,对躲在墙角的日军进行机枪扫射,手雷的爆炸起到很大的杀伤作用。八十八团战士步步为营,终于在8月1日攻下密支那市区的7条主要街道。日军被压缩到城北的最后阵地。新一军组织百人敢死队,在当地华侨带领下冒雨绕到日军背后,和正面部队新30师,50师美军突击队同时发动进攻,日军腹背受敌,意志终于崩溃,仓惶逃出阵地,向八莫方向溃退。日军在密支那的最高指挥官水上源藏退到江边感到无地自容,也无路可退便拔枪自杀。

  5、攻克密支那市,收复滇缅公路。

  自此密支那全城都由新一军控制。遭到日军多年迫害的密支那市人民欢庆胜利,华侨同胞象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张灯结彩欢迎新一军将士。经过八十三天的日夜激战,远征军终于打通了滇缅公路的要冲。消灭日军十八师团及五十三、五十六师团各一部共四千多人。在密支那战役中新30师第50师,第14师,阵亡2414人。负伤4241人。美军阵亡272人,负伤955人。八十八团也伤亡惨重,全团2725人,有三位连长,七位排长及七百多名将士阵亡及一千多名战士负伤。盟军攻下密支那市后。控制了滇缅公路,抗战物资源源不断从海外输送到中国内地各个战场,有了充足的枪支弹药,战场局势也得到改变。从防守进入反攻。密支那战役的胜利,对中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资料、图片来源:

  1、杨毅夫人戴笔华口述。和儿女信件叙述。

  2、新一军新30师八十八团营长(后为团部副官)陈公屿回忆。2005年记者访问新30师战士杨万福,蔡从禹的回忆。新30师战士杨安邦回忆。

  3、陈予欢著《黄埔军校五期生研究》。

  4、黄仁宇著《缅北之战》。

  5、云南国殇墓园

  6、美国国家档案馆。

  7、中国台湾档案馆。

作者:杨毅团长儿子杨至

2025年3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