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投稿专栏 > 内容正文

抗战英雄张庆白墓凭吊记
来源:彭劲秀   2025-07-03 09:34:03

  1937年7月7日夜,驻在卢沟桥的日本侵略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并谎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今北京)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这一无理要求被中国守军断然拒绝。日军遂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奋起还击,由此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惨绝人寰的“牛眠惨案”

  卢沟桥事变后,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军向中国内地大举进攻,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广大民众深受其害。

  1938年4月23日,侵华日军在萧县城东不远处的牛眠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牛眠惨案”:不通人性的日本兽兵抓来大批平民百姓集中在牛眠村口,先叫他们挖6个大坑,坑挖好后日军就用刺刀把他们刺死推到坑里,令另一批人掩埋,再把这一批人杀死推到坑内,就这样轮番杀害了约600多人。在牛眠村东湖和村西杨树林里活埋了200余人。同时,日军又把抓来的村民分别关入几间草房内,用刺刀把他们一个个刺死,然后又在草房上浇上汽油焚烧,400多人中只有刘成金一人侥幸存活。日军把村民王其昌、张庄和的儿子抓住后,用一只脚踩着孩子的一条腿,两只手抓住另一条腿,用力将2个孩子都活活地一撕两半。日军又把村民王恒大夫妇压在一起,从上面一刀刺死。日军还抓来一批青年妇女,兽性糟蹋,2名妇女被日军轮奸后剖肚折磨至死。一名18岁的姑娘被日军轮奸后又把一根木棍从生殖器插到小肚子致其惨死。日军在牛眠村前后两天杀害老百姓1780多人,11户被杀绝,100多名妇女被奸污,房屋被烧毁,家畜家禽和粮食等生活用品被洗劫一空。牛眠,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村庄成为血腥残暴的人间地狱,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惨案发生后,全县城乡和周边地区都笼罩在极度的恐怖之中,风声鹤唳,只要听到一点日本鬼子扫荡的消息,满村人便拖儿带女匆匆外出“跑反”。成人妇女都用锅底的黑灰抹脏脸面。在极度的混乱和恐惧中,此前在招考县长中以优异成绩被选任为江苏省萧县县长的姚雪怀被日寇疯狂的气焰和兽行吓破了胆,竟携眷逃离萧县回了湖南老家。

  1938年5月,日寇重兵多路围攻萧县县城。萧城军民奋起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县城于18日沦陷。新任县长王雪琴突围时阵亡。县政府秘书彭笑千缒城突围。后在转移中摔伤了腿,先后辗转在彭瓦房本家侄子彭梦楼、王寨后洼王子石、孟庄寨王伊安和纵三座楼村纵精俭家等处养伤。在江北淮海地区较早成立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时,彭笑千被当地党组织和社会各界一致推举为首任县长,承担起带领全县人民奋起抗战的职责。

  敢向侵华日寇亮剑的游击健儿

  陇海铁路横贯皖北萧县北部,在杨楼车站与黄口车站中间有个黄庙村,村子附近有一条小河由北向南通过铁路,铁路上架了一座铁桥。日本鬼子在黄庙村附近设了一个据点,修建五间正房和一座两层的圆形碉堡,驻扎着一个21人的小分队,日夜守卫着铁桥。他们经常出来到周围村庄老百姓家强要粮米、牵走猪羊、逮去鸡鸭、抢走鸡蛋、水果等物。最可恶的是鬼子经常到村里侮辱、奸淫妇女,广大民众对侵略军的兽行恨之入骨。

  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苏鲁豫皖微山湖地区的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二总队丰、沛、萧、砀、铜五县巡视联络员陈怀玉的家在苏北萧县陈坡村,与黄庙村只隔着一条铁路。有一次陈怀玉回家与黄庙村农救会长袁永赞、张庄村的联庄会长张步清在一起秘密商量怎样把据点里的鬼子干掉。第二天,陈怀玉到游击队驻地找到十七大队大队长李忠道(即李砥平,建国后曾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向他述说了黄庙据点附近广大民众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苦难以及尽快端掉日本黄庙据点的迫切愿望。李忠道完全同意,经与有关人员认真研究,掌握了据点的日军每天早上、晚上都很警惕,不好动手。白天敌人比较麻痹,中午休息,外面只放一人站岗,枪支都挂在房内的墙上等情况。针对鬼子最喜欢周围民众给他们“上面子”(当地俗语,意思是送礼)的情况,决定采用给日本鬼子“上面子”的方式,进入据点,突然袭击,务必把这个据点的鬼子“连锅端”!

  为确保这场战斗的胜利,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二总队十七大队党组织做了大量缜密的准备工作。大队长李忠道在《李砥平回忆录·消除“恐日病”——智歼黄庙日军》中说:“我们反复研究了作战方案,并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还从萧县代理县长彭笑千那里借来两把20响的盒子枪。”(《萧县党史资料》第三辑第37页)萧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彭笑千在《我的自述》中谈到这件事时说:萧县沦陷后,“当时大家情绪低落,后发现黄庙道班房住有日军20余人,由冯家平、陈怀玉、吴信容组织了十几支短枪突击队(我身边3支短枪交给他们),将日军全部歼灭。”组织有十几支短枪的突击队被分别布置在 黄庙据点周围,以应对据点突击战打响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和狙击可能从杨楼、黄口两个火车站前来增援据点的日本军队。

  这场战斗必须速战速决,务必全胜,任务特别艰巨,于是精挑细选了不怕牺牲,胆大心细的王振全、张庆白、袁金铃、沈凤鹤四人担此重任。四勇士义无反顾,8月23日午后,装扮成送礼的农民,带着鸡蛋、瓜果、桃子,提着小鸡进入据点。一阵枪声大作,据点内的19名日本鬼子被全部消灭。2个在后塘洗澡的日本兵听到枪声,知道不妙,吓得魂飞魄散,沿着铁路仓皇东逃,其中一人在逃跑途中被当地游击队员击毙。

  这个21名日本兵盘踞的据点,除一人侥幸逃脱外,其余20个鬼子都被击毙。中国四名抗战英雄仅用10分钟时间就结束了战斗,迅速端掉了这个日本鬼子驻守的据点,并缴获18支三八式大盖,一挺机枪,一把盒子枪和子弹、刺刀、帐篷、手表等战利品,我方无一伤亡。

  黄庙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游击队领导部署周密,选人精准,敢死队员们不怕牺牲,敢于深入据点消灭敌人,干脆利索,是萧县沦陷后抗日武装取得的一大胜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大大消除了社会上存在的“恐日病”,粉碎了日本侵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了广大军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为中国人民出了一口恶气,为游击队开展抗日战争树立了榜样。在社会上影响巨大,意义非同寻常。这场闪电式的战斗10分钟即大获全胜,此战被彭雪枫写入军事著作,说“这种内线中的外线突击办法,如果善于运用,有十之九的胜利把握。”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称黄庙战斗是“真正的游击战术”。延安新华社1938年11月7日发文表扬黄庙战斗。山东《大众日报》1939年6月30日第四版介绍了黄庙战斗经验。这场战斗不仅对全国抗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日本侵略军中也引起很大的震动,当时有一个日本军官说:“皇军还没有丢过这样的脸,四个‘猫猴子’不到十分钟吃掉我们二十人!”可见这场战斗的意义和影响之大。

  在曲里铺拜访张庆白的后辈

  作为党史、军史、抗战史、地方志爱好者和研究者,我对抗战期间发生在老家萧县的这场著名战例非常关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策划、实施并速战速决闪电式取得完全胜利的这场战斗早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对不怕牺牲、深入龙潭虎穴歼灭敌人的四位勇士深感钦佩。所以,2024年10月29日,我独自取道徐州辗转来到紧靠陇海铁路的萧县杨楼镇黄庙村。在黄庙战斗的主要策划者、参与者、战后被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的袁永赞烈士的孙子袁长超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黄庙战斗遗址,瞻仰了黄庙战斗纪念碑,拜谒了袁永赞烈士墓,后来写了《萧县黄庙战地遗址纪行》一文发布在中国抗日战争纪念网上。

  黄庙战地遗址归来,我深感不虚此行,但仍感到意犹未尽,总觉得尚有一些该去的地方未去、该见的人士未见、该做的事情未做、该写的文章未写。如对舍生忘死、深入龙潭虎穴英勇杀敌的四勇士之一、抗战期间与先父颇有交往、建国后幼年的我曾在家中见过的张庆白前辈虽已去世多年,但我至今还没有到老人家的故居看看,还没有到他的坟墓表达我对他的钦佩、悼念和缅怀。为了弥补遗憾,我觉得应当趁自己身体尚可,去完成自己的这一夙愿。

  在与张庆白前辈的侄孙张长振联系后,6月13日上午,我取道徐州,转到萧县县城。由抗战期间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常备总队特务营营长李晋卿烈士的曾孙李加风同志开车陪我到马井镇曲里铺村张家走访。公社化时期,这个村子分为曲东、曲西两个大队,可见这个村子之大。幼年时期,我曾在曲里铺大姐家住过一段时间。几十年过去了,世事沧桑,在这里我已找不到我儿时的记忆。由于路不熟,我们一边与长振电话联系,一边不时地下车问路,车子竟在村里的水泥路上转悠半个多小时才见到张庆白的侄孙张长振同志,他把我们带到家中,在大门的过底下,我们三人促膝畅谈。张长振同志虽已82岁高龄,但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颇为健谈,腿脚敏捷,身体很好。

  我们谈到先父与张庆白前辈的交往, 从父亲给张庆白一支枪,到张庆白介绍我两个姐姐的婚事:我大姐与曲里铺村吴家已参加新四军的吴XX的婚事就是张庆白介绍的,那时新四军部队在洪泽湖,既不通火车,也没有汽车,是父亲赶着一头毛驴送大姐到洪泽湖新四军部队与吴XX成的婚。至于我家与张家的亲戚关系,也是张庆白动议和出面介绍的结果。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张庆白又把我三姐介绍给他亲侄女的儿子雷XX结婚。据长振说,我三姐的婆婆是长振的亲姑,她原是张庆白哥哥张庆连的女儿,由于张庆白只一个独子张祖义,没有女儿,老大张庆连五个子女,遂把大女儿给弟弟张庆白当女儿。这样,张庆白的这个既是侄女又是女儿的雷张氏就成了我三姐的婆婆。我年轻时到三姐家,见到雷张氏,她是小脚,吸烟,穿戴干净利索,能说会道,与我说话时“表侄”长、“表侄”短 ,非常健谈。我则称呼她“表婶子”。

  张庆白的独子张祖义,长孙张长礼,今年春天去世。次孙张长之,是淮北市矿区的退休职工。

  谈到黄庙战斗中打鬼子情况,长振说:“21个日本鬼子,跑了一个,其余20人被我二爷爷(张庆白)打死18!”并说:“二爷本人这样说,大家都知道。说书人‘白嚎’在宣传黄庙打鬼子时也这样说。”当年萧县确实有一位外号叫“白嚎”的民间说书艺人,经常在集市、农村说书,由三两个热心人在书场每到一个“且听下回分解”的节点,就帮他收取听众随便掏给的三五分钱,集中起来作为说书人‘白嚎’的报酬。我青少年时期曾听过“白嚎”说的“张庆白杀鬼子”。

  关于在黄庙据点中击毙日本鬼子的具体细节,现有的黄庙战斗资料大都比较笼统,没有记述四位勇士击毙日本鬼子的具体情况。比较而言,曾经访问过张庆白的彭宜亭先生写的《智袭日寇黄庙据点》一文较为具体,文中这样写道:

  张庆白挎着一栲栳鸡蛋走在前面,其余的人分别挑着桃,提着小鸡,抱着西瓜,直奔黄庙敌人据点。当张庆白刚走上铁路,在据点前面站岗的一名鬼子,发现有人,便“噢”的一声,把枪口对着张庆白。张庆白镇静地顺手把榜栳一歪说:“‘皇军’的米西、米西,鸡蛋大大的有!”这时鬼子才收回了枪,与张庆白同向据点走去。

  当接近据点门口时,张庆白故意从头上摘下草帽,以掩盖拽出驳壳枪的时候,不意被这个鬼子发现。由于双方距离很近,鬼子的长枪一时横不过来,便撒腿往据点里跑,张庆白立即举枪把这个鬼子打倒。遂由王振全、沈凤鹤二人封锁了据点的出口。此时,在屋里酣睡的鬼子,虽被枪声惊醒,但还没来得及站起身来的一刹那间,张庆白、袁金铃几个箭步即冲进屋内。袁金铃向东打,张庆白向西打,一枪一个,弹不虚发。正在射杀日寇之时,张庆白忽听背后袁金铃大喊:“庆白哥,快来!”张猛一回头,见两个鬼子正与袁金铃搂抱在一起撕打。张庆白心想如回头解救袁金铃,又恐怕炮楼下鬼子的小队长冲出来,造成更大的不测。于是,他迅即推上一梭子弹,一步跨进炮楼。这时鬼子的小队长已经举枪对准了张庆白,但枪未能打响(因情势紧急,鬼子慌得未打开枪的保险),反被张庆白举手一枪,结束了狗命。

  张庆白越战越勇,他遂转身又闯进东间,看到两个鬼子仍在搂着袁金铃撕打。此时如开枪射击,很可能伤着袁金铃。张庆白急走到跟前,右手握着驳壳枪,放在背后,左手用力揪着一个鬼子的耳朵,子弹从鬼子的下颚打上去,就这样一连击毙了两个鬼子。混乱中,突然一个徒手的鬼子从榻底下爬出来,瞪着血红的眼睛,妄图一拼。袁金铃便高声喊道:“庆白哥,这个留给我来收拾!”遂从墙上摘下鬼子的三八式步枪,高高举起,狠狠地向鬼子的脑袋砸去,“咔嚓”一声,把这个鬼子砸得脑浆迸裂。(彭宜亭:《智袭日寇黄庙据点》《萧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1985年7月)

  这段描写非常真切、生动地记述了突击队员进入日军据点的战斗场面。当日本岗哨被张庆白击毙后,“遂由王振全、沈凤鹤二人封锁了据点的出口”,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张庆白、袁金铃几个箭步即冲进屋内。袁金铃向东打,张庆白向西打,一枪一个,弹不虚发”。一阵点射,据点中的鬼子兵已经所剩无几。接着,张庆白又把从岗楼上下来把枪口对准自己的日军小队长击毙。此时,他转过身来又把正与袁金铃“撕打” 的两个鬼子兵打死。混乱中,一个从榻底下爬出来,妄图与我勇士一拼的鬼子兵被袁金铃举起从墙上摘下的日本三八式步枪将他“砸得脑浆迸裂”。这样,日本据点中的19名鬼子兵全部被击毙,黄庙战斗就此宣告胜利结束。

  这场战斗,张庆白表现特别英勇,岗哨、日军小队长和与袁金铃撕打在一起的两个鬼子兵都是张庆白亲手击毙的,加之他进屋内“向西打”,“一枪一个,弹不虚发”。战绩特别突出,但说他在这场战斗中“杀死18名鬼子”则与事实不符。因为,这个据点总计21名鬼子兵,当时外出洗澡的2名鬼子听到枪声知道不好,于是沿陇海铁路仓皇地向徐州方向逃跑时被游击队打死一个,只1人侥幸逃走。这样 ,据点中只有19名鬼子兵,其中被袁金铃用枪托砸死1 名,加之他进屋后“向东打”,“一枪一个,弹不虚发”,应该说袁金铃也是击毙了几个鬼子兵的。所以,在这场战斗中,可以说张庆白杀敌最多。但说他“杀死18名鬼子”就言过其实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杀死18名鬼子”之说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张、袁二人随即又把没绝气的鬼子‘捞’了一遍。当他俩收拾好枪支正要出门时,许西连、冯家平等二十多人也赶到了。”当时,19名鬼子兵虽被全部击倒,但张、袁二人发现有的鬼子兵还在苟延残喘,没有绝气,于是又给这些没有绝气的鬼子兵各补一枪。有人把这第二次补枪结束其性命的鬼子重复计算了。

  黄庙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不小。萧县游击健儿破除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对当时萧县的抗日斗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鼓舞作用。许多乡村的联庄会主动要求接受十七大队改编。广大青年纷纷要求参军、参战,掀起了打鬼子的热潮,打开了萧县及周边地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回顾黄庙战斗,四勇士深入龙潭虎穴时,是“张庆白挎着一栲栳鸡蛋走在前面”,第一个与日军据点的岗哨接触、应对。当他敏感地意识到岗哨发现了他身上的短枪时,他当机立断,迅速掏枪把这个据点的岗哨击毙。打响了黄庙战斗第一枪。有些资料评价说黄庙战斗打响了萧县乃至苏鲁豫皖边区抗战的第一枪,而黄庙战斗的第一枪是张庆白打响的,由此可见,张庆白打响了第一枪,对当时当地的抗战,实在是功不可没!

  张庆白男扮女装越狱成功

  我曾在电话中问长振:“庆白长辈在黄庙打鬼子这么厉害,名声这么大,日本鬼子怎么能放过他呢?”长振说:“说来话长了。日本鬼子一直在追捕他,后来把他抓住啦。关进县城的大牢里。人们都说他这下子必死无疑。”

  长振说:我们有个本家姨父在大牢里当勤杂,干些打扫卫生、清理粪便之类的活。 有一天,我二爷(庆白)悄悄地请他帮忙找一身当地农村妇女穿的大襟衣服和头巾,我二爷当晚就男扮女装,翻墙越狱成功。由此可见张庆白的骁勇强悍、胆大心细和足智多谋。

  张庆白越狱成功 ,“当晚出城后从陡山口过山,经三仙台到马庙村我本家大姑家住了一晚。”这位“大姑”是曲里铺张家的姑娘嫁到马庙村的。她有个小儿子在抗战后期参加萧县武工队,历经枪林弹雨,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长振还告诉我:曾在淮北市粮食局任职的吴忠鼎是曲里铺东头人。多年前写过一本关于张庆白生平事迹的书,曾送给我一本。我把这本书给二爷的长孙长礼了,长礼已去世,这本书早就没有了。我问“你有吴忠鼎的电话吗?”他说“没有。这人也去世多年了。”

  在国难当头的血风腥雨中,张庆白不辱使命,深入龙潭虎穴,在日军据点中大显神威,舍生忘死,杀敌报国,立下战功,弘扬了中华民族誓死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浩然正气。在被日寇关进大牢后,仍不屈不挠,沉着应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巧妙地男扮女装,越狱成功,再次给日本侵略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告诉他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辱的!

  张庆白不愧是一位顶天立地、名副其实的抗战英雄!

  凭吊张庆白墓

  据长振说,张庆白是1985年去世的,享年83岁,按照此说,张庆白应是1902年生人,参加黄庙战斗惩罚日本鬼子正是年富力强的36岁。

  访谈即将结束时,我问长振“张庆白老前辈的坟墓离这远不远?”他说“不远。”我请他带我们去一下,他欣然答应。于是我们三人驱车前往。来到村外的一片大树林边,长振说:“到了。”

  我们下车走到树林里边,长振指着三座坟给我们逐一作了介绍。右边的一座是张庆白与妻子司氏的合葬墓 ; 左边的一座是其独子张祖义的坟;旁边还有一座是张庆白的长孙张长礼的新坟,安葬时的花圈虽经几个月的风吹雨淋,已很破败,但仍覆盖在坟头上。长振说长礼是今年春天才去世的。张庆白老前辈长眠于此,有老伴、儿孙陪伴,不会寂寞的。

张庆白墓

  我肃立在庆白长辈的坟前,想起他当年深入龙潭虎穴在黄庙日本据点中英勇杀敌的壮举,我心中再次升腾起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和缅怀。同时,脑海中又浮现出我儿时见到老前辈来我家时朦胧的记忆,光阴荏苒,如今我已老矣,令人感慨不已!

  我目睹两棵苍松翠柏拱卫着这座无碑的土坟,坟上的杂草丛中,几朵洁白的无名野花竞相盛开,陪伴着这位曾经深入龙潭虎穴勇猛杀敌的抗战英雄。这片树林大多都是杨树,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好像是在述说着当年中华民族群起抵抗日本侵略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和抗战英雄们舍生忘死、英勇杀敌、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松柏不凋,黄土永记,凡是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历史和人民都不会忘记。

  我在林中流连忘返,绕坟三周后,坟前肃立良久。将要告辞时,加风同志为我拍了一张照片,作为我来看望抗战英雄的纪念。

肃立在张庆白墓前

  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前,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辈,我在专程到黄庙参观战斗遗址、瞻仰黄庙战斗纪念碑、拜谒袁永赞烈士墓之后,又专程来曲里铺拜访抗战英雄张庆白的后人、凭吊张庆白的墓茔,心里感到非常欣慰。回蚌埠后,我又跟张长振同志通了几次电话,询问和核实有关问题,废寝忘食写了这篇文章,一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二来作为遥寄给张庆白老前辈墓前的一束花环,表达一个后生晚辈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作者系安徽省蚌埠市退休干部、作家、文史学者、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原副秘书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