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投稿专栏 > 内容正文

热血铸丰碑,松柏伴英魂——缅怀萧县常备总队特务营营长李晋卿烈士
来源:李加风   2025-07-28 15:53:52

  日寇侵华以来,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日寇试图用刺刀和炮火灭我赤县神州,实现称霸东亚的迷梦,狼子野心,何其毒也!在这国家生死存亡时刻,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李晋卿烈士便是其中一名杰出的抗战英雄。

  萧县县城陷落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集中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8个师团,5个独立混成旅团共24万余人之兵力,沿津浦路南北对进,夹击徐州,企图歼灭中国主力部队于徐州地区,打通津浦铁路,连通华东、华北日军占领区,尔后转兵攻取武汉,攫取中原。5月15日晨,第九师团的一个旅团,从百善附近出发,分两路进犯萧县。其一部在蒋丁楼、孙圩子、瓦子口一带遭国民党六十八军第一一九师阻击,至晚才逼近萧县城。与此同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下令三十二军一三九师驰援萧县。为了激励一三九师将士,奉命前来协助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的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允诺以5万元作守城奖金。中国守军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个小县城的得失,因为它距军事重镇徐州仅25公里,是徐州的西南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萧县城在,徐州无恙,萧县城失,徐州难保。

  至5月中旬,日军已完成对徐州的包围态势。为避免同日军拼消耗,第五战区主力部队先后向豫南、皖西转移,保萧县城可为主力部队的转移争取时间,这是日军合围和中国守军突围的关键一役。5月15日午前,刚从台儿庄战场撤下来未及休整补充的三十二军一三九师2000余官兵到达萧县县城,迅即构筑工事。县长王雪琴配合师长李兆瑛勘察阵地,制定守城方案。他们把兵力部署在萧县城周围的老虎山、凤凰山、龙山等处,严阵以待。16日凌晨,日军1000多人,用六七门重炮,十余辆战车,猛攻县城西南的老虎山。一三九师一个营的兵力在此设防,他们借助有利地形,大量杀伤敌人,坚守阵地。日军久攻不下,转向城北凤凰山进攻。下午3时,日军增至2000人,又向老虎山、凤凰山发起新一轮攻击。上有飞机,下有大炮、坦克,两山头一片火海。至晚,防御工事多被日军摧毁,老虎山、凤凰山及城郊附近其它阵地相继失守。守军遂放弃山头阵地,退入城内。

  17日晨,日军又占领了城东的龙山。守军虽顽强拼杀,反复数次,终未能收复阵地。龙山附近各村落及黄山头相继失守,县城完全陷于被包围瞰制之困境。日军居高临下,用大炮、机枪封锁城内各街道,使部队调动十分困难。下午,日军在周围的山头上对城内轮番炮击,并用气球指挥飞机扫射,用坦克冲击南门。守军凭借城墙工事与敌血战,战况异常惨烈。此时,由蒙城北犯的日军,攻陷永城后,一部沿萧永公路向萧县急进,一部在砀山与从金乡、鱼台南下之敌会合并攻下萧县重镇黄口后,正沿萧黄公路向萧县城逼近,前部已接近凤凰山北麓,即将形成对萧城的三路合围,情况十分紧急。守军一面加紧修补工事,一面迎击攻城之敌,师长李兆瑛下令用砖头、泥土堵死四门,固守城池。当日,抗日名将张自忠所率五十军之一八O师由孤山集附近增援萧城。该师奋勇冲杀,所属三十九旅一鼓作气攻占了离萧城六七里路的张二庄和孟油坊,与濉溪方面前来增援之敌交火,打得日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日军吃亏后大量施放毒气,一八O师官兵虽奋不顾身,反复拼搏,终因中毒严重,战斗力下降,被迫撤退。听知情老人说,日军在张二庄打扫战场,收殓死亡的日军尸体。事后,当地群众在现场拾到被烧炼过的日军身扎的皮带铜环,就有两箩筐。日军清理完毕,便开始对牛眠村百姓进行一场骇人听闻的报复性大屠杀。杀死村民及萧县县城逃难的居民近2000多人。其手段极为恶毒、残忍,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怒。天刚破晓,日军即以密集的炮火攻城,日寇在萧县城犯下的滔天罪行,数不胜数。当时,萧县城区附近常住人口不足5000人,城内及城郊附近被杀害者竟达3000多人。侵略者在萧城欠下的这笔血债,3000多死难者的亡灵永在控诉!中国人民永在控诉!

  5月19日上午,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占领徐州。萧城保卫战将日军攻陷徐州的时间阻滞了三天,为第五战区数十万主力部队的转移争取了时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守城军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撼人心扉的抗战悲歌!早在日军进攻萧城之前,即刚入萧境的第一天,其第九师团之一部夜宿萧县西南孙圩子村时,被第五战区刘汝明部夜袭,伤亡惨重。日寇便在孙圩子附近的蒋丁楼进行报复,一个不满百户的小村庄被杀害100多人,出现了“家家皆穿孝,户户有哭声”的惨景。不少人家被杀绝,大部分家庭被洗劫一空。侵略者在萧县犯下的累累罪行,激起萧县人民的无比仇恨,反抗的怒火在人民胸中燃烧!

  投身革命,崭露头角

  曾祖父李晋卿1902出生于萧县城东张二庄(现改名二庄),自幼入私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后考入萧县甲等师范学校学习,在校时,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并接受“新文化”教育。因思想开明,学识不凡,乡邻尊称为“洋先生”。他生性刚直仗义,乡邻遇困难求助,他必全力相助。如今,二庄里90岁左右的李姓晚辈,每提其曾祖父,仍恭敬唤“先生叔”。

  曾祖父毕业后,投身水利事业,主持兴修水利,治河建桥,祖父现只记得曾祖父那时修建成郝店桥、张二庄桥,便利两岸往来,获当地百姓赞誉。80年代末,祖父在铜山县汉王镇蛤针窝村收松籽时,遇一位80多岁、当过石匠的老人,交谈中得知,石工老人年轻时曾随曾祖父参与建桥。

  萧县沦陷后,曾祖父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心中便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深知,只有拿起武器,才能赶走侵略者,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于是,1938年,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加入了抗日队伍。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很快在部队中崭露头角。70年代末,父亲为曾祖父申报烈士,找到曾祖父生前战友邓塞林,邓老前辈回忆,当时自己任夹河区区委书记,去县里开会时常见到曾祖父。据他讲述,曾祖父先是担任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常备总队(以下简称“萧常”)县大队(县第一大队)队长、特务连(警卫连)连长,由于表现积极,打仗勇敢,也能吃苦,各方面表现很好,得到领导信任,升任特务营营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彭笑千兼常备总队队长,对他很信任。父亲说,自己八九岁时,一位家住萧县城西某地的张姓老人到我家,称与曾祖父相识,彼时曾祖父任县大队队长,他是副队长,二人相处融洽。谈及往事,老人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萧县常备总队隶属彭雪枫师长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六支队,后改为新四军第四师。彭笑千县长解放后任河南省副省长等职务。邓塞林解放后在河南省供销学校任职。

  特务劲旅的淬炼

  特务营作为一支特殊的作战力量,承担着艰巨而危险的任务。他们常常深入敌后,执行侦察、破坏、突袭及警卫县政府等任务,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曾祖父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常备总队的正确领导下,精心训练部队,提高战士们的军事素质和战斗技能,使特务营成为了一支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劲旅。

  冒险穿越封锁线,发挥军工才能制造枪械

  祖父回忆,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曾祖父投身革命初期,便接到上级指令,令其赶赴涡阳县秘密制造枪械。为避敌人猜疑,他乔装打扮成老百姓,带领曾祖母与两个不满十岁的幼子,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穿越敌人一道道封锁线,奔赴涡阳县城。

  抵达后,曾祖父以卖盐为掩护,秘密为抗日队伍制造枪械,缓解部队缺少枪械的困境。祖父1933年出生,当初5岁有余,现在92岁,身体尚健。据祖父回忆,我曾祖父历尽艰辛到达涡阳县城后,居住在县城内涡河南岸的一个院子里,后门紧邻涡河。吃水需买,一枚铜钱买一挑水,水浑,得用白矾澄清。居住地间隔四五户人家是日伪维持会的一个大院子,为当地大户人家的宅院,门两边有一对石鼓,祖父说,他经常坐在石鼓上玩耍。曾祖父在屋里用芦苇折子圈了几垛盐,对外以卖盐掩人耳目。每到深夜,他与部属两人便取出枪械零件装配成枪。在这危机四伏的境地,于敌人的眼皮底下潜伏,秘密制造枪械,每刻都如履薄冰,如有闪失,被敌人发现,全家性命不保。但他坚定信念,不怕牺牲,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才撤回。老一辈们为了抗战事业,出生入死、惊心动魄,舍小家为大家,书写热血篇章。只有一批批抗日先烈前仆后继的无私奉献,才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我父亲听本庄的知情老人说,曾祖父还擅长盲装驳壳枪、手枪,他将拆散的驳壳枪、手枪零件装在衣袋里,距目标两百多米时,仅凭手感就能盲装成整枪,靠近目标处即掏枪射击。这手绝活,在近战里作用极大,能在逼近敌人时,突然掏枪,打他们措手不及。

  破袭铁路,瘫痪日军运输线

  1939年起,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苦的相持阶段。日军因战线拉长而兵力分散,转为巩固占领区,加紧通过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这两条重要铁路线向占领区运送兵员、物资、武器弹药等,特别是津浦铁路作为连接华北和华东的交通大动脉,对于日军的军事运输和物资补给至关重要。这两条铁路均途经萧县,阻滞日军运输,成为抗敌关键。

  祖父说,曾祖父奉“萧常”命令,多次率领特务营,或协同其他抗日队伍,于夜间破袭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截获日军物资。有时,一次竟破袭铁路两里左右。破袭铁路将士机智灵活,英勇善战,就像“插在敌人血管上的尖刀”,切断了日军的“输血管”。破袭日军铁路不仅切断了日军的交通线,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士气,使日军的运输经常陷入瘫痪。

  慎终追远,探寻曾祖父的红色足迹

  曾祖父的战友彭梦楼,时任萧县常备总队军需处处长、苏鲁豫皖边区情报联络总站站长,与曾祖父并肩战斗过。近期,我几经辗转找到他的手稿,其中记载曾祖父参与大小战役14次。像大吴集(吴蒋庄)战斗、罗里(程蒋山)战斗、孟庄寨以西、杜集以东区域战斗和王塘河战斗。祖父回忆,曾祖父还参加过纵三座楼战斗和小李庄战斗(参加三次)。为探寻曾祖父的红色足迹,我多次拜访萧县权威的老党史、军史、抗战史专家学者、知情老年人、查阅本县党史资料,成功获取曾祖父职务、任职时间的证明史料及大吴集战斗、罗里战斗、纵三座楼战斗的相关记载。

  90年代初,我读高中时,见过彭梦楼老前辈几次,每次见面,他都热情待我,讲述与曾祖父抗击日伪军战斗故事:“你曾祖父生活朴素,作战勇敢,服从命令,打起仗来不要命,都没想到他能这么早牺牲。”那时我年纪小,没意识到要趁老前辈健在,追问曾祖父参战的具体地点、经过、细节等并记录,以备后期使用,如今想来,满是遗憾。

  曾祖父牺牲至今已85年,当年亲历战斗的老前辈皆已离世,其在世时的战斗事迹愈发难寻,我尝试通过历史资料,找到了曾同在“萧常”的四位老前辈的后人,询问是否留存先辈资料,盼能找到曾祖父的战斗信息,可得到的回应,要么是父辈去世后的资料在特殊年代被焚烧;要么是从未保存,线索再次中断。期间,幸得蚌埠市检察院退休老干部、作家、文史学者、蚌埠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原副秘书长彭劲秀前辈指导,给予我诸多帮助。他提及泗洪县大王庄有彭雪枫新四军四师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将士名录墙,上面刻着彭笑千等“萧常”将士的名字,建议我前往探寻。

  今年4月,我两度驱车奔赴泗洪县。第一次独自前往大王庄红色教育基地,凝视那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将士名录墙---7面墙上,镌刻着11715名新四军四师暨淮北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浴血奋战的将士姓名,在密密麻麻的名字里,看得眼花缭乱,耗时近两小时,终于寻到曾祖父李晋卿的名号,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当即致电父亲,电话那头,父亲泣不成声,感慨祖国从未遗忘为国捐躯的先辈。立于将士名录墙边,我心潮澎湃,烽火岁月的画面似在眼前浮现。向四师全体将士深深鞠躬三次后,我走进四师各展览馆,感受新四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忠诚坚定的政治信仰、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团结协作的凝聚精神。大王庄红色教育基地让我感受到精神的震撼、思想的升华、灵魂的洗礼。谨以此,向新四军四师全体将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第二次,我驾车载着父亲前往泗洪县彭雪枫墓园,祭拜彭雪枫师长及全体烈士,同时查询曾祖父的烈士信息。那天偏巧是墓园的闭园日,我们事先毫不知情,赶到雪枫墓园时,才发现大门紧闭,情急中找到园长的联系方式,拨通电话后,她格外热情、非常敬业。她住泗洪县县城,墓园在半城镇,两地相距20多公里,即便如此,她还是立刻联系了当地一位退休的老园长,特意赶来为我们接待引路。在墓园,老园长陪同我们,在烈士纪念碑上逐字查找名字,碑上镌刻着几千名烈士姓名,费时近一小时,未查到。随后,老园长通过电脑协助查询,终于找到有关信息。老园长虽已退休,却依旧发挥余热,为烈士遗属、参观群众提供帮助,这份坚守与奉献,令人由衷钦佩。

  罗里(程蒋山)战斗: 1939年10月14日,驻濉溪的100多日伪军向北“扫荡”,萧县常备总队命令驻瓦子口、程蒋山、刘窑的二营进行伏击。扼守程蒋山的二营三连二排,共3个班,50多人,有1挺捷克式机枪。上午9时许,敌人接近二营阵地。敌方的队形:前锋为伪骑兵,约30人;中间为伪步兵,40多人;后边是日军步、骑兵,约50多人。当敌人进入三连二排伏击圈时,遭到猛烈的射击。敌人继续前进,没有还击,他们想从瓦子口过去包抄我军。敌人行至刘窑附近,三连一、三排及一连进行正面伏击。敌人受到三面夹击,狼狈而逃。三连二排居高临下,毙伤敌十余人。

  祖父回忆,曾祖父参加此次战斗,作战中英勇无畏,舍生忘死。

  纵三座楼战斗: 1939年11月底,县长兼县总队长彭笑千带着萧常一营和特务营的1个连,以及总队剧团30多人,准备到陇海路北去做四营及刘瑞岐的工作,并宣传发动群众共同抗日。当晚到达穆集北边,彭笑千带特务营一连住纵三座楼,一营一、二连住纵老楼,三连住梁老楼。次日一早,首先从县城方向来的日伪军向纵老楼进攻,不多时,从郝寨来的敌人与住纵三座楼的一连交上火。中午时分,纵三座楼东北角的桥被日伪占领。彭笑千和一营营部撤到利民沟里指挥。这时又从曲里铺据点上来一批敌人,疯狂向梁老楼进攻,还用小炮配合。地方部队以3个村落为依托,村外尽是开阔地,纵老楼的火力够得上其它两个村庄,连队里的15挺机枪发挥了威力。日伪3路人马,加起来也不过三、四百人,在平原地带进攻,也不那么容易。可是抗日部队也有风险,毕竟此地离陇海铁路仅7华里,离杨楼据点不过10华里。白天无法撤走,打了一天,日伪死伤30多人,参战部队趁天黑顺利撤离。

  据祖父回忆,曾祖父带领部队参加纵三座楼战斗,指挥部队沉着迎战,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我方没有伤亡。

  大吴集(吴蒋庄)战斗 :1939年12月5日,驻徐日军一部500余人,骑兵数十名,汽车3辆、大炮2门、小炮数门、轻重机枪数十挺,以汽车为先导,经陶楼、曲里铺等地向我大吴集进犯,妄图在大吴集设立中心据点,联防三、四、五、六区。7日拂晓,敌人进入吴蒋庄,遭到阻击。敌人调集炮兵密集地向阵地发炮,直打到太阳快要落山,敌人焦急,不仅发疯似地用机枪扫射,还丧心病狂地施放烈性毒瓦斯和烟幕弹以掩护其逃窜。我军在追击敌人中,打死打伤敌人70余人。

  曾祖父战友记载:李晋卿营长率领一个营与扫荡敌伪阵地战,大早上到晚上终止。

  彭笑千在《我的自述》里曾提到:“自成立萧县常备队以来,我亲自指挥了程蒋山战斗、纵三座楼战斗、吴蒋庄战斗,都取得胜利。

  孟庄寨以西、杜集以东区域战斗和王塘河战斗 :曾祖父战友的记载里,有这两次战斗,遗憾的是,战斗时间及具体细节并未留存,仅能推断在1939年6月至1940年初之间,这期间是“萧常”存续阶段,而曾祖父于1940年初牺牲。85年岁月流转,当事人皆以离世,还原战斗细节难上加难。

  记载这两次战斗的文字,是手写的行、草、繁体字和异体字混杂,辨认极难,就说孟庄寨的“寨”字为草写异体,初看根本不认识;萧县各镇又多相同地名,考证难度陡增。为还原历史,我咨询文史学者彭劲秀前辈、查阅古字词、党史资料、参考“萧常”的作战范围等,耗时一天时间考证:先辨别出“寨”字,而后确定孟庄寨以西、杜集以东区域战斗位置在杜楼镇;王塘河战斗位置在王寨镇。目前,在彭笑千《我的自述》里看到这两次战斗的痕迹。

  7月13日周日上午,我联系同事吴义礼同志当向导,去孟庄寨、杜集、王塘河实地勘察,进一步了解这三地的实际情况,他老家住王寨镇,杜楼镇和王寨镇相邻,对两镇熟悉。我开车载他,追寻曾祖父的战斗足迹,踏上了这片热土。在三地,我细察地形地貌与具体位置:孟庄寨在杜楼镇南约1公里,杜集在孟庄寨西南约1.5公里,两地隔公路,杜集与王寨镇村庄相邻。王塘河位于王寨镇西南边界,毗邻张庄寨镇、祖楼镇、孙圩子镇的村庄,地理位置关键,村西有条南北走向的河,经走访本地86岁老人得知,这条河是解放后开挖,原老河在此河的东边,已填埋,仍存有遗址。村东原有日军建设的公路,向西北1公里左右至张庄寨镇张寿楼村,向西南1华里左右到祖楼镇曹庄;王塘河通向祖楼镇的老河上原有座桥,现已不存。

  曾祖父战友记载了这两次的战斗经过:孟庄寨以西,杜集以东敌(日伪)人汽车六十余辆,正面一连将敌(日伪)车打坏30余辆,打伤打死敌(日)伪人员200余人,曾祖父率领一个营坚持打阵地战,由大早到中午撤出,未有伤亡。

  王塘河内与敌(日)伪几百余人,战斗整日才终止,也无伤亡,受到总队(萧常)部多次表扬。

  彭笑千《我的自述》:日军在三区后洼(王寨附近)、二区王台子(朔里附近)所设之据点,始终是在我们游击队包围打击之下,尤其是在他们换防或外出抢劫时,无不受我游击队的袭扰和打击,敌人终于被迫撤走。他们企图在我活动中心区域建立伪政权,终究未能实现。

  程蒋山战斗、纵三座楼战斗、吴蒋庄战斗,三次予敌人以重大打击后,引起敌伪极端仇恨。首先抄我的家,焚烧我家的房屋,继而于1939年11月间集结各路敌伪(徐州、黄口、萧城、宿县、濉溪口、永城、铜山县郝集车站)分头向萧县包剿,妄想一举歼灭我抗日武装。我方根据各种情报,分析敌我力量和群众意见,决定把部队分开摆在机动位置上,在全县范围内和敌人兜圈子。前后四五昼夜,除在三区祖老楼附近突袭敌人尾部随即转移外,敌人未能得到任何机会向我进攻。我武装、政权、群众团体在统一指挥下未受任何损失。全县武装、政权、党政群各级干部,尤其是广大群众,对这次反扫荡的方针都更为满意和拥护,都说这次打的好。

  敌后潜伏,不幸壮烈牺牲

  1940年2月前后,彭梦楼老前辈记载:因我方派去姚楼、大庄两日伪据点的内线每次报来的情报不实在,又无法核对,奉彭笑千之命,我(彭梦楼)通知李晋卿秘密回家找姚楼的亲戚及大庄据点妥当人做内线。张二庄往西距县城约4公里,向东至大庄日伪军据点仅约2公里,夹在敌人势力之间,两面受胁,形势凶险,稍有不慎则危及生命。父亲曾提及,曾祖父投身革命后,长期在外抗击日军,顾不上家,曾祖母带两个幼子,日子艰难,盼他回家照看,可那时抗日战事吃紧,曾祖父一心驱寇,终未能回。而这一回,是深入敌战区执行任务,曾祖父明知九死一生,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悄然回乡潜伏。

  返乡后,曾祖父立即启动秘密任务,到姚楼、大庄两地,联络可靠人发展内线。据张二庄知情老年人回忆,张二庄是县城通往大庄据点的必经要道,这时,当地游击队准备在张二庄附近伏击日军,曾祖父获悉后,因担心战火连累村民,力劝游击队放弃在本村设伏。不料,此事被大庄维持会会长张元和察觉,迅速密报县城日军,因曾祖父身为抗日常备队营长,随彭笑千县长在全县沉重打击日伪势力,早已被敌人恨之入骨。日军闻迅,即刻纠集100余名日伪军与维持会人员,兵分三路包围二庄。

  日伪逼近时,被本庄杨姓村民及时发现,飞奔报信,这时日伪军已进入村庄,为了不累及村民,曾祖父果断向村东北突围,随战随走,打死打伤数名日伪军和维持会爪牙,终因受伤过重,被敌人赶上,从身上搜出钢笔等物,认出其身份,日寇嚎叫起来:“是个大大的老猫!”日寇迅即用刺刀疯狂刺向他的腹部,曾祖父强忍剧痛,怒目圆睁,历声痛斥:“日寇强盗!今日杀我一个,明日千万个李晋卿会奋起抗战,把你们彻底赶出中国!”话音未落,又遭数刀猛刺,热血飞溅,染红了黄土,却浇不灭他眼中的怒火,更折不断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位抗日志士,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壮烈牺牲,为祖国奉献了终生。牺牲时年仅38岁。

  不朽丰碑与精神传承

  苏鲁豫皖边区大地呜咽,见证着一位志士的最后坚守。李晋卿以笔为刃时,曾为救亡振臂疾呼;以血为墨时,更用生命书写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节。他衣袋里的钢笔,是文明的火种,更是抗争的火炬——正如他所言,无数后来者循着这份炽热,终将把侵略者的噩梦焚为灰烬。

  李晋卿的牺牲,让特务营的战士们悲痛万分,也让根据地的军民深感悲痛。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抗日英雄的忠诚与担当。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热血铸丰碑,松柏伴英魂。如今,在各级退伍军人事务局等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下,李晋卿烈士的墓已从一个荒芜、低洼的池塘边迁葬到萧县长山烈士陵园。萧县退伍军人事务局领导主持了一个庄严、简朴的李晋卿烈士迁葬仪式。李晋卿回到了当年的战友群中,朝夕与青山、松柏为伍,与诸多战友为伴,他将是何等的欣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我来到长山烈士陵园,祭奠为抗日战争胜利壮烈牺牲的曾祖父李晋卿烈士。回望历史,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烈士的呐喊仍在天地间回响:一个李晋卿倒下了,千万个“李晋卿”站起来,这是民族复兴最磅礴的力量源泉,无数抗日英雄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无私奉献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