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县是1940年7月中共冀南区委在今河北省邢台地区老沙河、清凉江流域建立的一个以中共“临(清)冠(县)邱(县)特区”为基础的抗日县,地处南宫县、威县、清河县交界一带。1945年11月该县撤销,分归威县、清河县和南宫县。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江县军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本文是在参考史料的基础上,整理编写的部分记事。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清江县成立前的历史背景
1940年前,清江县这片土地是属山东省管辖的临冠邱三个“十八村”。山东临清十区是“七七事变”后抗战烽火最早点燃的地方。
【临清、冠县、邱县三块相邻的“飞地”】民国时期,冀南南宫、清河、威县之间有三块相邻的“飞地”,也叫“插花地”。即“临清北十八村”(临清十区)、“冠县北十八村”(冠县九区)和“邱县北十八村”(邱县五区)。同属山东省管辖。
【党组织的建立】1937年秋,由王若愚负责将临清十区、南宫(垂杨)三区,组建中共“三边区”。区委书记刘金淼,委员柴保忠(兼杨长屯村党支部书记)、郝成铭、郭震。此间,发展了一批党员。(杨长屯的王笑一、王之臣、王立之、王迎之、王信之、王文华、王之年、王之西、王保方、王仲方、王立方、王希明、王柏波、张其连等。刘家庄有刘钢锋。桑园村有张友仁、赵廷禄、张丹法、张仲生。南侯伶仕有吕洪成、吕登安、吕登贵。北侯伶仕有张怀璞等。中侯、南仓庄、牛寨的党员由王一辰、李丁一发展的)建立了十余个党支部。1938年春,八路军陈再道、宋任穷、徐向前分率部到达南宫,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当地民众斗争情绪高涨,形势发展很快。上级决定分开“三边区委”。临清“北十八村”(即临清十区)单设区委,柴保忠任区委书记(1914—1989,杨长屯村人,1931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时秘密入党,后组织遭破坏,几经周折,返乡当小学教员),委员有李丁一(又名李金玉南仓庄人)、王一辰(南中侯村人)、吕洪成(又名吕子仁南侯伶仕村人)、刘钢锋(1916—1990,又名刘冠军刘庄村人)等。冠县“北十八村”(冠县九区)负责人孙德光;邱县“北十八村”(邱县五区)负责人陈玉玺。三个区委由王悦尘、韩学勇统一领导,工作上有了联系。临、冠、邱雏形开始建立。
一九三八年三月,在中侯村成立了“临清十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委会”)。
“战委会”主任王笑一(杨长屯人,1916—2010),同时成立了群团组织。农民救国会主任杜长科(杜同弟,牛寨人1916—1940)、青年救国会主任刘绍鉴(北中侯人)、妇女救国会主任徐更、总务主任刘钢锋。
“战委会”是半政权、半群团、半武装性质,围绕抗日战争开展了发展党员、建立村政权、推行合理负担、动员兵员、拥军优属、抗日宣传、站岗放哨、除奸等工作,并建立了一支五六十人的抗日游击队——县独立营,王一辰(南中侯人)任营长。不久,临清十区“战委会”扩大为临清县“战委会”。“战委会”主任王笑一、组织部长柴保忠、宣传部长邢立斌(大潘庄人,1918—2010)除奸部长李丁一,总务部长刘刚锋。5月,由中侯村迁往临清县城。同时,十区建立的抗日游击队,戴上“八路”臂章,拉到临清,在大街上进行阅兵式行军,使临清很快出现抗日热潮。11月,临清失陷,战委会主要负责人返回十区,又重新组织抗日武装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
【“临冠邱”特区】一九三八年夏秋之交,日寇退出临清县城,山东省国民党主席沈鸿烈到临清。为加强对临冠邱三个“十八村”的控制,抵制共产党活动,成立了“临冠邱特别区警察局”,石正法任局长,驻地邱县辛店。石正发夜袭临清十区,偷捕抗日人员,扣押南侯伶仕抗日村长吕登贵。还进攻冠县九区干集的抗日力量,我县大队长姬曾率部支援,才使石军退出。当时任临清北十八村区委书记的柴保忠带领区抗日人员与石正法的警察局进行了武装斗争,在八路军一个连的支持下,击毙石正法,攻破警察局。我党成立了抗日的“临冠邱特区警察局”,姬增任局长(南寺庄人,1911——1994),成立了县独立营,房旺松(南仓庄人,1917——1946)任营长。建立了群团组织:杜长科(牛寨人)任农救会主任、刘绍鉴(北中侯人)任青救会主任、唐锡忠(女)任妇救会主任。成立了“中共临冠邱特区委员会”,张子敏、刘洪范、柴保忠先后任区委书记。邱中国任组织部长、柴保忠任宣传部长、李丁一任武装部长、孙德光任民运部长、吕洪成任公安局长。属冀南四专署领导。武装方面,建有漳汶大队(后改为四分区六大队),姬增兼大队长,王一辰任教导员。临冠邱特区政权(相当与县级)的建立,有力的领导和推进了特区的抗日斗争。
【“孟村事件”与“讨石战役”胜利】一九三九年腊月(公历1940年1月),临、冠、邱特区党政群机关去特三区的孟村、杨长屯一带准备过春节。特区政府(“临冠邱特区警察局”)和县大队驻孟村、特区区委驻杨长屯、县大队一个连驻张庄、青纵三团分别驻北侯伶仕、桑园、杨长屯各一个营,三团部驻北侯伶仕。
腊月二十三(1940年1月31日)佛晓,国民党石友三部集大批兵力突袭孟村、张庄、杨长屯、刘庄。我驻张庄那个连,有的被打死、有的被俘后枪杀、全连覆没。特区委机关及随三团一个营及来特区检查工作的冀南四地委书记郭森、特三区委书记柴保忠在杨长屯,因固守未被攻破。驻北侯伶仕、团堤的我武装力量受阻,无法支援。那时,敌军师长率部主攻方向是驻特区政府和六大队部的孟村。姬增局长和张东桓教导员奋起指挥反攻,在房顶上与“石军”坚持了四个小时的激战。因寡不敌众,孟村被占领。最后姬增率部分人员从孟村东南角突围,与桑园部队汇合。当天,11点,八路军771团由威县某村跑步驰援。解杨长屯、刘庄之围,收复孟村、张庄,抬走伤员,掩埋烈士。下午,特区党政军群干部转移到威县、广宗一带。
“孟村事件”使我50多人被捕,带去南宫巩洼。其中,枪杀活埋十五人,有特区农救会主任杜长科(杜同弟)、征收主任刘光锋、科员张计梦、特一区长潘右武、六大队指导员何保珍及贺一山、张连申、刘继尧等人。伤亡我指战员刘庆丰、张延中、刘子柱等20多人。
“孟村事件”是国民党反动派有计划、有组织、灭绝人性的血案,它破坏抗日统一战线。也是一起勾结敌伪、妄图消灭八路军抗日政府和抗日群众团体,以实现投降日寇的罪恶铁证。
1940年2月,根据形势,我军部署讨伐石友三部的工作。 2月9日,讨石左翼队八路军东进纵队和冀南部队,在威县河岔股村召开军政大会。在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等指挥下,研究作战方案、重编部队、组织民兵,开始讨伐石友三部。八路军一路追击歼敌,石残部逃至河南清丰、濮阳地区,12月1日,石友三部下高树勋设计处死石友三。“讨石”战役的胜利,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一次沉重打击,稳定了冀南抗日战争的大局。
清江县抗战记事
【清江县的成立】1940年7月7日,在“临冠邱特区”第三区的南侯伶仕村召开的干部群众大会上,冀南军区政委宋任穷宣布成立的清江县。
清江县由山东“临冠邱特区警察局”(辖临清第十区、冠县第九区、邱县第五区)为基础和清河县王官庄以西划来的三个区,共六个区组成。改属冀南第四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县政府的人员基本还是原特区警察局的人。柴保忠任县委书记、姬增任县长兼县游击大队长。县委秘书吕洪成(吕子仁)、组织部长邱中国、宣传部长孙德光、统战部长姬增、民运部长吴瑞庭等;县政府秘书刘钢锋、文教科长王宗约、行政科长黄秀涛、武装科长王子卿(王之臣)、保卫科长吕洪成、抗联主任李丁一(李金玉)等。下设六个区:一区(以原邱县五区为主的常屯、辛店等村)书记陈玉玺、唐锡和、王惠廷、贺维中、区长吕怀信、潘佑武;二区(以原冠县九区为主的干集、梨园屯、固献等村)书记孙德光、郭毅、蒋平社、区长张维舟;三区(以原临清十区为主的桑园、侯贯、城庄等村)书记张友仁、韩华凤、区长唐锡忠(女)、游击队长刘庆云;清河县王官庄以西部分村庄为:四区书记吕剑飞、区长孙志斌;五区书记藏振五、区长(不详);六区书记(不详)、区长(不详)。(六区在1942年10月划入宏毅县,同时,又将南宫县的郝家屯、城庄等村编为清江县新六区。1945年11月撤清江县,其1、2、3区归威县,4、5区归清河县,6区归南宫县。)
【破击王高路】王高路是日伪军组织群众修的从清河王官庄到南宫高村的一条公路封锁线。把冀南抗日根据地分割为二,对我清江县威胁最大。1940年8月11日,冀南军区、冀南行署在清江县南侯伶仕村召开破击王高路动员大会。宋任穷在大会上讲话,姬曾在设在梨杭村的破击指挥部作了具体布置,随后清江县和邻县组织的抗日军民破路大军出发,南宫董家庙炮楼的日伪军不断对破路群众射击,几十名群众受伤,我军19团把炮楼端掉,同时,八路军七旅在易良品率领下把沿途炮楼大部拿掉,抗日军民奋战七昼夜,彻底破坏了王高路。军民情绪大振。随后,敌人日间组织修复,我们夜间破坏,修复与反修复的斗争十分激烈。当时敌强我弱,敌人终将公路修复。并在我根据地内部增建据点。其中侯贯敌据点,处于清江县中心地区,对我们威胁最大。
【成立四分区路北指挥部】1941年冬,四地委和专署、军分区机关部队转移到邢台至济南路南根据地活动,四地委机关以企之县林子村为基地。地委为加强路北敌占区工作,成立了敌占区工作委员会。不久,成立了四分区路北指挥部,潘兴宇任指挥长,柴保忠任政委。同时相应成立了威县中心县委。指挥部辖一个小团,五个连,指挥威县、广宗、清江一带对敌斗争。以后敌据点增多,敌人控制很严,斗争残酷,我活动地区缩小,党政工作人员多分散隐蔽斗争。五个连缩为一个连,穿上便装,组成武工队和游击小组。同时,对本乡本土的伪军,采取记录“黑红点”、“生死簿”、“保证书”的方式,争取瓦解伪军。他们主要活动在清江县和威县东部一带。这个连给群众精神上很大支持。对群众坚持抗战起到很大作用。这时,在清江县的斗争形式是县政府、县委负责同志,同县大队互相一块配合活动,其他机关同志靠群众掩护进行斗争。清江县公开的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虎口养伤艰难,军民鱼水情深】在八路军威县“掌史村突围”战斗中留下了46名伤员。这些伤员,在冀中军区27团组织干事张同才、供给员马景贤、看护长贾登山、看护员刘宪章与张舫舟等五人带领下,转移到清江县南、北侯伶仕等附近几个村庄隐蔽休养治疗。
这一带原本是冀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以后,敌人反复扫荡,步步蚕食,逐步变成了碉堡林立、封锁沟如网的敌占游击区。他们在当地党和堡垒户的精心掩护和冀南军区派出的七连(对外称武工队)配合下,与反清剿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了药品奇缺的困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模范英雄人物,谱写了曲曲军民鱼水深情之歌。
抗战时期北侯伶仕村的早期共产党员有张怀璞、李金凯、马振华、张东林、李三科、李修京、马朋玲、郝立春、李三志、李金芳、李金仙、李修身、张书魁等。在党支部的精心安排下,团宣传队长张志纯和军医张舫舟等15人被安置到北侯伶仕村堡垒户家养伤。张志纯是个知识分子,在掌史突围战斗中被敌人炮弹炸去半截右脚。他被安置隐藏在北侯伶仕村关帝庙里。白天隐藏在关帝庙坐像下的地洞里,由堡垒户李大娘精心照顾。二十多天后,伤口不见好转,是破伤风,且病情严重。急需去敌占区买药,与他商量,他说;“去敌占区治疗,外伤易被敌人识破,危险性太大。我个人安危是小事,组织安危事大,我决不能去,要顾全大局。”他这种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的精神,令在场的人十分感动。后用开刀放血法抢救。晚上,从地洞把他抬上庙堂,被单遮挡窗户,四周点亮四盏煤油灯,中间用门板作手术床,这就是手术室了。手术用具只有刀剪,药品是食盐水碘酒,没麻醉药吃几片阿司匹林止疼。张医生说:“现在要开刀了,没麻药,咬紧牙关顶住”。张志纯说:“好,你们大胆做吧”。贾看护长在其右脚剩余部分,切开十来公分的刀口,排出黑红色的血,脚骨也发黑,用手术刀刮得擦擦地响,张志纯闭目咬牙,汗流满面,一声不吭。手术后,张医生问他感觉怎样,他说:“疼得钻心,咬咬牙也就过去了。”之后,医医护人员与堡垒户千方百计给他找中医治疗,熬中药喝。但都不见效,伤口日益恶化,身体日益虚弱。7月底,张干事和贾看护长看他时,见他颈部发硬,嘴难张开。问他需要什么时,他趴着在纸上写道:年青辞世心难舍,为国捐躯心自宽。入土何须讲需求,为驱日军建乐园。又写道:家中只有俺娘,给她写了一封信,请代为转交。第二天傍晚,他就与世长辞了。
部队医生张舫舟在掌史战斗给伤员包扎时,被敌人的炮弹炸成重伤,头脚腿部十多处伤口,三块弹片炸入体内。转入北侯伶仕休治后,开始躺在李大娘红薯窖,不能动。每次给他换药时,他都是询问其他伤员的伤情,唯独很少关心自己。给他开刀取弹片时,他坚持不用最后一点麻药。弹片取出不久,他就拄着拐为一些重伤员会诊治疗。开始他走一段路,出一身汗,休息会再走。有一段时间,变成天天晚上出去治疗。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几个重伤员都有了好转。李大娘先是精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喂水喂药。后来张医生在诊治身边伤员的同时,还精心的照顾着李大娘。
经过三个月休养和治疗,伤员们得到良好的恢复,军民患难相交、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即将归队时,张干事、贾看护长等同志分别去看望堡垒户与其告别。在看望宣传队长张志纯的堡垒户李大娘时,张干事赞扬李大娘,不怕脏,不怕累,洗衣做饭,喂药熬汤,像亲娘一样照顾张志纯。在张志纯病危那几天,李大娘和她的小儿子常守护在他身边,撬开嘴喂饭喂水。张志纯逝世后,张大娘亲手给他洗了脸,蒙上了被单。张志纯生前曾对张干事说过:“家中只有一个老娘,离世前是见不到娘了。李大娘像亲娘一样照顾我,我死后你要好好感谢她老人家。”张干事向李大娘转达了张志纯的遗愿,并说:“大娘你是我们八路军的好母亲”。
南侯伶仕抗战时期共产党员有吕洪成、吕登安、吕登贵、吕怀美、吕登柱、吕登西、吕怀安、刘英全、刘英世、郭玉成、王之祥等。党支部精心在党员堡垒户家安置伤病员22人。其中4人安置在党员吕怀美家的隐蔽地洞里。家境本来贫苦,但怀美母亲李氏照顾的无微不至,经常粗粮细作,做黄豆拐磨菜豆腐、红薯面饸络等吃的,还把家里养的一只小母羊挤奶给伤员吃。由于调养的好,伤情恢复很快。党员吕怀安家大地洞安置5个伤员、邻居吕登庄家安置3个伤员。他们受到两家人的精心照料。伤员伤愈归队时,为表感激之情,将一把七星剑赠送给登庄作为留念,其后人至今珍藏。
南、北侯伶仕等革命老区人民,在极其困难和艰险环境里,为子弟兵养伤的行动,深深体现了抗战军民的鱼水深情。
【1943年大灾荒】那年,先是春旱,田地干裂,春播无望,农民群众,望天兴叹。阴历7月下旬,又连续下雨七天七夜,沥涝成灾。初秋,又闹虫灾,蝗虫遮天蔽日,晚秋农作物被吞吃,几乎绝收。加之日伪极力推行“强化治安”,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横征暴敛。深秋又霍乱流行,缺医少药,死人甚多。大片村庄十室九空,人们流离失所,逃荒要饭,卖儿卖女,天灾人祸,景象十分凄惨。
根据党的指示精神,面对现实,全体党政军民,紧密团结,咬紧牙关,坚持抗日,苦度灾荒并开展了生产自救。主要措施是:(1)发动群众向地主展开借粮斗争。(2)发动群众组队搞运输以物换粮。(3)向群众贷粮、贷棉、贷款。(4)组织生产互助组拉犁耕地,点播庄稼。(5)发动群众捕蝗减灾等。
为了减轻人民群众负担,我大批干部和主力部队转移,而我冀南区党、政、军主要领导宋任穷、陈再道等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一直与冀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咬紧牙关,在坚持抗战的同时与群众一起拉犁种地,生产救灾,一道吃糠咽菜,忍受饥饿。在他们的领导下冀南军民终于度过了一道道难关,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大反攻和抗战胜利】1945年1月,《解放日报》社论中提出扩大解放区的任务。清江县委响应中央号召,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全县军民开展了大反攻。
春,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军民重点开展三项工作(1)继续开展“双赎”工作和生产自救运动:(2)摧毁伪区、乡、村保甲组织开展反奸清算运动;(3)在四分区大力配合下攻克敌据点。2月27日,四分区一个营,在威县县大队的配合下,一举攻克寺庄据点,生俘罪大恶极的伪军中队长郭三怀,公审后处决。春,清江县委书记李子元率县大队攻打侯贯据点,首次未果,二次获胜。3月16日,四分区部队和威县、清河县、清江县大队一起,围攻盘踞在威县至王官庄公路上的日伪军,迫其撤走。并在枣园设伏,毙敌20余人俘虏10人。物资10余车,残敌狼狈撤进威县城。6月初,威县县城的敌军及伪县政府逃往邢台。至此,清江县、威县等县获得解放,人们集会庆祝胜利。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本文参考书目:
《峥嵘岁月》中共威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红色的土地英雄的人民》中共威县县委
《抗日烽火》威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中共邢台地区党史大事记》中共邢台地委党史研究室
《光耀青史》中共威县县委、政府编
《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3大屠杀》谢忠厚主编
作者简介:郝继洲,男,1958年12月26日生,原籍河北威县,中共党员,退休中学高级教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