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黄埔军校第十九期学员、抗日老兵王仙洲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家中安详逝世,享年101岁。

王仙洲,字公召,亦名王平瀛、王智、王文镜,1924年1月8日生于四川泸县胡市场伏龙寺的槐树湾(今属泸州地区)。他家中排行老大,共有四兄弟,家族经营“中伴船”,以运输盐巴为业。
求学期间,家国危难的记忆深深烙印在他心中。1939年1月,王仙洲就读泸县中学时,日军飞机突袭轰炸泸县县城,目睹同胞受难的他,毅然加入中国童子军担架队,在大北街、东门口长江岸边投身伤员救护工作,用青春力量践行责任。初中毕业后,他考入成都甫澄高中,却再次见证日军暴行——少城公园遭敌机轰炸,这让他坚定了“弃笔投戎、抗日救国”的信念。
1942年暑假,王仙洲剃光头发,以满腔热忱报考军校,成功考入黄埔军校。1942年12月至1945年4月,他在成都北郊场西院黄埔军校第十九期第一总队步兵第一队学习,因各项成绩优异,毕业后获留校任职。1944年6月至1947年8月,他在南郊场担任第二十一期步兵第一大队第一中队中尉区队副兼教官,将所学军事知识传授给更多抗日青年;1948年12月,调任东院第二十二期第二总队步兵第三大队第九中队上尉区队长,后又在国民革命军第44军162师任少校参谋,始终坚守军人职责。
1949年12月,王仙洲顺应历史潮流,参加成都起义,随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第六十二军,在川西军区教导第一团担任教员,同时进入川西军政大学学习,之后参与灌茂公路修建,为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1952年5月,他转业回到泸县老家,投身胡荣公路修建工程,担任技术员;因文化水平突出,经县上推荐,他进入成都铁二局,参与宝成铁路建设,后又调至甘肃天水的六局宝兰铁路工程处,继续奋战在铁路建设一线。
1957年夏天,王仙洲被错误划为“右派分子”,就地接受劳动教养,两年后回到老家接受管制并务农,历经人生波折却始终保持坚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冤案得以平反,他恢复名誉,进入泸县七中任教,将知识与人生阅历融入教学,直至退休。
生活中的王仙洲终身未婚,收养了远房一子,以温情与责任组建家庭,安度晚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