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投稿专栏 > 内容正文

廖运泽与南岳游干班
来源:光凤 新和   2025-11-07 16:12:08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是抗战时期培养抗日游击军事人才的摇篮,是实现国共两党合作的伟大创举,为抗日统一战线重要的实践样板。训练班从1939年2月至1940年3月,共举办了三期,培养了3000多名游击战的骨干,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抗日救亡运动形成高潮。同年底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达成协议。1938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节节失利,上海、南京、武汉等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为敌手,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了日寇疯狂进攻,取得辉煌成果。一些国民党将领认识到游击战对日作战的重要性,但国民党军队不善于打游击战。在一次有朱德总司令参加的华东地区高级领导会议上,朱总司令提出在抗日相持阶段要发展游击战,并向蒋介石建议,国共合作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蒋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提出二期抗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战术,要求提供教学计划。会后,朱总司令与周恩来、叶剑英一同研究了教学大纲,并征得毛泽东主席的同意。同年10月国民党军政部派了一个联络组到延安协商。11月25日,蒋介石在衡山召开了有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参加的第一次军事委员会会议,重申了中共的建议,决定在衡山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并请求中共派人教授游击战术。为了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中共即派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为团长的代表团30多人,配置一辆军用汽车和一部电台,于1939年2月10日到达南岳,投入紧张的筹办中。

  游干班初称“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不久白崇禧认为游干班隶属军训部,故又改名“军事委员会军训部游击干部训练班”,简称“南岳游干班”。训练班的第一期设置有政治部、总务处、机要室、总队部,还有卫兵连、通讯连等后勤单位。游干班的主要工作人员,都是由军事委员会选派的,初汤恩伯为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不久改由蒋介石兼主任,白崇禧、陈诚为副主任(陈兼政治部主任),汤恩伯为教育长,叶剑英为副教育长,总队长陈大庆,廖运泽奉军事委员会命令,从湘北前线,调到游干班任副总队长。4月后汤恩伯调往河南指挥战斗,由李默庵代教育长。越共胡志明(化名胡光)也随叶剑英来到游干班,任中共新闻台少校台员。蒋、白、陈都是挂名,蒋只在开学与结业到会“训词”,汤恩伯每月也只到游干班二、三次,只有叶剑英率的代表团常驻班内。

  二

  南岳游干班本部设在白龙潭上面的圣经学校。第一期共招收学员按登记名单有1119人(有文中称1046人)因人数较多,山下的岳云中学、图书馆、何健公馆也住有学员。中共代表团则驻在距总部一公里多的南岳古镇西街口外一栋“桔盈圃”院内,院前有一水塘,院内桔树成荫。

  1939年2月25日第一期开学,学员共编8个队,1—3队是各战区保送的团、营以上军官;第四队主要是从军校毕业的学生和汤恩伯教导团军官;第5—6队,为军委会战干团、红十字会、抗日宣传队人员,其中女生116人,胡兰畦曾任过第6队的区队长。第7—8队主要是衡山战时工作队及部分爱国青年学生。1—3队由陈大庆负责,廖运泽负责4—8队,主要是生活管理、组织教学、演习及政治思想工作。

  游干班的教学实行教、学、做三结合的教学方式。国民党派的政治、军事教官有四十多人,他们主要讲“总理遗教”、“国民党党史”、“抗战建国纲领”等,而“游击战术”、“游击爆破”、“民众运动”、“游击情报”等课都由中共讲师李涛、边章伍、吴奚如、薛子正、李伯崇等同志担任。叶剑英工作虽忙,仍每周两次为学员们讲政治课或游击战术课,他的讲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敌后军民关系“如鱼水关系”的论断,曾轰动一时。当他讲课时,课堂容纳不下,经常去到广场上去上课,连一些驻在附近的国民党将领也慕名前来听课。同年4月18日,周恩来同志以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专程到游干班检查工作,看望代表团全体人员,并给全体学员作了题为“中日战争之政略与策略问题”的演讲,条理分明,精辟有力,博得阵阵掌声。游干班苏联顾问季诺维诺夫也兼讲师,当时还聘请了知名人士,田汉、胡愈之、冯乃超及日籍反战同盟负责人鹿地亘为讲师,他们也参与讲课。

  三

  廖运泽,字汇川,安徽淮南廖家湾村人,黄埔一期生,1926年6月参加共产党(后脱党)。毕业后参加东征、西征,在任第72团代理团长时参加了南昌起义(72团团长许继慎因伤去上海治疗)。经历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来到国共第二次合作类似黄埔军校的游干班工作,心情十分愉悦,与学员们同吃同住,工作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受到教学人员的称赞。特别是对中共代表团好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倍感亲切,所以他经常去叶剑英住处,叶都不计前嫌地热情接待,同他谈心,向他讲述爱国抗日的道理。廖运泽也尽力帮助代表团同志做些工作。

  游干班没有节假日,星期天作为民运工作日,学员们深入附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协助组织群众爱国团体。廖运泽则经常随同叶剑英去衡山地区,访贫问苦,开展民运工作。一次廖随叶带领全体师生去全州学习沙盘作战方案,路过衡阳,正值农历春节,叶嘱咐廖准备好过年的酒菜,让师生们痛痛快快的过个节。除夕晚上,国民党师生纷纷外出游玩,有的吃喝嫖赌深夜未归,而中共代表团无一人外出。看此情况,他用自己的薪金买了些糕点、茶食和代表团同志们过了一个愉快的除夕。

  中共代表团的同志们立场坚定、态度谦和、生活俭朴、光明磊落,以身作则的品德也受到众口称赞。他们驻地前水塘有鱼,无人去垂钓,桔树落下的果实也都送交桔圃的管理人员。教官们与学员们一同出操、朝会,白天讲课或训练,晚上备课或总结,经常忙到深更半夜,他们还向国民党教员虚心请教,互相交流。买一双鞋子也要经过会议研究,廖知道后很不理解,直接问叶,叶则不以为然的笑着说“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薪水,买鞋也要用公款,所以要开会研究”。第一期毕业前夕,叶剑英还组织了一次8个大队都参加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军民们连声赞叹,敬佩不已。

  

  1939年5月15日第一期1—6队学员举行隆重的结业典礼,师生学员互相签名留念。第7—8队学员因是4月份入学较晚,于7月5日始行结业。结业后的学员,部分回到原部队,大部分学员分配到江南各省,开辟敌后游击战线,成为游击战争中的骨干。廖运泽于第一期结束后,即回到湘北平江92军21师,参加对日作战。叶剑英调往重庆南方局工作。几个月短暂紧张的生活,与叶剑英中共代表团同志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使他在一生的戎马生涯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教育深刻,对中共不图私利,献身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触动很大,所以身为国民党高级军官,始终把“不做对不起共产党的事情”,不与“共产党军兵戎相见”作为他的底线。

  游干班第二、三期,人事有了变动,其召集和编队与第一期也有所不同,李默庵正式接任教育长,中共代表团由李涛任团长。从第二期开始,训练班内增设了国民党特别党部和三青团组织。由于日机的狂轰烂炸,游干班先后迁往零陵、祁阳。中共代表团一如既往致力于教学工作。直到第三期结束,经中共中央同意才全部撤出。胡志明也随之撤离去了桂林八路军办事处。

  游干班虽是短期训练,也收获很大,对巩固扩大抗日民族战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贡献。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资料:

  1、廖运泽《我的戎马生涯》

  2、曾赢洲主编《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

  3、中共党史出版社《抗战中南岳》

  4、河南文史第33辑《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南岳游干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