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国军士兵正在使用民27式掷弹筒
掷弹筒从本质来说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口径小、重量轻、可单兵携带。同时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可以发射多种弹头(制式榴弹、普通手榴弹、烟雾弹、化学榴弹),射程正好可以填补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但是在二战时期,欧美列强普遍装备的枪榴弹、轻型迫击炮完全可以实现掷弹筒的功能,掷弹筒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过于寒酸了。所以当时真正将掷弹筒作为制式装备的也仅有日本,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期也曾经大量仿制。
日军掷弹筒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主要有两种—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大正十年式于1921年服役,口径50mm,重量2.6公斤,最大射程约180m,由于射程短、精度不佳,二战时期基本被八九式取代。八九式掷弹筒于1929年研制,作为大正十年式的改进型,在威力射程上有了明显提高,有效射程提高到500m,最大达到射程700m。
日军的掷弹筒虽说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其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却丝毫不落伍,甚至可以说有很多超前和独到之处。例如八九式掷弹筒配备的八九式杀伤榴弹由弹体和八八式瞬发引信构成,弹体和引信的设计都非常独特。其弹体包括主装药室和发射药室两部分,主装药室又分为上、中、下弹体壳,发射药室则由发射药室座、铜质弹带、密封铝箔、药囊盒、发射药囊和底火座组成。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根据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其常设师团每个步兵小队(排)配属2~3个掷弹筒小组和2个轻机枪班组,每个掷弹筒小组装备2门掷弹筒。而当时国军的调整师编制,每个步兵排下辖3个轻机枪班组,在抗战后期60mm轻迫击炮大量装备之前,中国军队的步兵班组明显很容易被日军压制,日军的掷弹筒对我军的轻重机枪造成了极大威胁。
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
表1 抗战时期中日两军装备的主要掷弹筒
大正十年式 | 八九式 | 民二十七年式 | |
---|---|---|---|
口径 | 50mm | 50mm | 50mm |
重量 | 2.6kg | 4.7kg | 2.6kg |
最大射程 | 180m | 700m | 220m |
中国军队的仿制
对于日军的这种新式装备,中国方面也一直保持关注。1934年,汉阳兵工厂开始仿制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但没有批量生产,仅供给少量部队和军事学校使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总算领教到日军掷弹筒的厉害之处,根据一些抗战老兵的回忆资料,当时我军的马克沁重机枪在连续发射数百发之后,通常就要转移阵地,否则很容易遭到日军掷弹筒的打击,而我军重机枪一旦被打掉,日军会立即以轻重机枪压制我军火力,然后发起冲锋,我军很容易被这样的方式击败。
1938年,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三十兵工厂正式开始批量仿制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射程威力超过原大正十年式,命名为“二十七年式50毫米掷弹筒”。三十兵工厂成立于1938年,厂址位于今重庆市南岸区,主要生产掷弹筒和手榴弹。稳定月产量27式掷弹筒500具,手榴弹20万枚,掷弹筒榴弹3万枚。1941年,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冀中军区兵工厂、军工部研究所都先后仿制成功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最大射程可以达到900m。这对当时我军的军工能力而言,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当然,根据地兵工厂的生产能力有限,到抗战结束前共生产了2500门左右,主要装备部分主力部队。
八路军仿制的八九式掷弹筒
国民革命军方面,虽然27式掷弹筒的威力射程无法与日军的八九式匹敌,但随着1941年后国产60mm迫击炮开始量产,加上抗战后期大量美制枪榴弹、迫击炮、火箭筒等装备的引入,中国军队步兵班组的火力(尤其是部分美械部队)已经不可和抗战初期同日而语,掷弹筒的地位也逐渐显得鸡肋。尽管如此,抗战后期国军的编制中都出现了掷弹筒班组,包括1942年远征军编制和1945年美械军编制,每个步兵排都下辖一个掷弹筒班组。掷弹筒作为一种老而弥坚的步兵利器,甚至被我军一直沿用到朝鲜战争时期……
参考文献:
[1]三土,明光.复杂而前卫的“小炮弹”——日本八九式系列掷弹筒弹详解(上)[J].轻兵器,2012(06):34-38.
[2]三土,明光.复杂而前卫的“小炮弹”——日本八九式系列掷弹筒弹详解(下)[J].轻兵器,2012(07):36-39.
[3]汤明. 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研究(1937-1945)[D].河南师范大学,2018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