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 平台动态 > 内容正文

【资料推介】贯彻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救亡日报》的岁月历程
来源:星星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2020-11-20 14:48:46

  《救亡日报》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1937年8月24日创刊,11月21日上海沦陷,11月22日停刊;1938年1月1日在广州复刊,10月21日广州沦陷,再度停刊;1939年1月10日在桂林复刊,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最终停刊。

1937年8月24日《救亡日报》创刊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谈判具体合作方案,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开始。在这种形势下,周恩来指示夏衍协助从日本回国的郭沫若筹办《救亡日报》,并要求把它办成一份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

  在创办初期,社长由郭沫若担任。因为国共合作的原因,该报创办经费由双方共同提供。应上海市国民党负责文化宣传工作的潘公展的要求,《救亡日报》设立了夏衍和樊仲云两位总编辑,任汪馥泉为编辑部主任(林林任实际上的编辑部主任),周寒梅为经理,稿源主要由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成员提供,成员范围涵盖文学界、戏剧界、社会科学界、电影界等各方面。

  《救亡日报》上海版的创办与发展在时间上基本与淞沪会战相始终,因此刊登的内容以特写、评论、战地采访和文艺作品为主:“坚持团结抗日的旗帜和方向,有精辟的战局分析和实际的战地采访,不讲假话,把真实的战况报告给人民群众,而且把日本占领上海后可能发生的祸害告诉大家”,因此,此报从一创刊,就特别受群众欢迎。

  上海沦陷后,广州作为“对东南亚华侨宣传团结抗战的重要基地”,吸引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和救亡青年。《救亡日报》也于此时撤退到广州,并于1938年1月1日复刊。郭沫若此时已去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夏衍负责该报一切事务。在广州期间,《救亡日报》委托《国华报》印刷厂代印,委托《新华日报》驻穗发行所代为发行。在这一时期,其版面和上海一样,以长篇的文章、文艺作品为主,“新闻性较弱”。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救亡日报》再度停刊。

《救国日报》1939年1月27日刊发的《新四军中的教导营与战地服务团》

  1939年1月10号,《救亡日报》迁至桂林后再度复刊。这段时期,国民党方面的工作人员已经陆续退出。由于桂林进步界人士的有力支持、桂林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中央政府间的央地矛盾导致的宽松政治氛围,加上报社对内部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进,所以《救亡日报》的销量不断增加,发行范围扩大到湖南、江西、广州、四川、香港和南洋一带,影响遍及海内外。

  1941年1月17日,蒋介石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其番号,并将军长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国共矛盾激化。2月28日,《救亡日报》被国民党当局禁止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报于1945年10月10日在上海再度复刊,更名为《建国日报》,但只出到24日第15号,便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救亡日报》的一大特色是副刊,在上海时,是《文艺》副刊;在广州时,改为《文化岗位》副刊;在桂林时,又创办了《救亡木刻》、《救亡漫木》、《漫木旬刊》、《青年记者》、《诗文学》、《音乐阵线》、《介绍与批评》、《青年政治》、《儿童文学》、《救亡日报星期刊》、《草地》、《十字街》等十余种副刊。这些副刊内容保罗万象,涉及文艺战线的各个方面,很好的贯彻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要把这份报纸办成一份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

  目前,《救亡日报》已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全部上线,欢迎读者阅读、下载。

  参考文献

  广西日报新闻研究室编,《救亡日报的风雨岁月》,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