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日刊》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重要刊物,创刊于1917 年,它作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运动的前沿阵地,见证了北京大学在思想启蒙、学术研究以及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北京大学日刊》(以下简称《日刊》)为八开四版(初创时为2版,后一度为6版),尺寸为26厘米×38.2厘米,每逢周一(后改为周日)休刊,除寒暑假和节假日外,基本每天一期。
▲《北京大学日刊》1917年第1号,第1版
《北京大学日刊》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了学术研究、思想文化、校园新闻、社会评论等多个领域。在学术研究方面,它设有“校长布告”“各科通告”“学长批示”“公牍”“讲演录”“学术研究”等栏目,不仅刊登本校行政、教务、图书馆、社团等各方面的重要消息,还收录了校内外重要演讲记录、连载学术性著作及翻译等。
思想文化是《北京大学日刊》的一大特色。它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对封建礼教、旧传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文化评论”“思想讨论”等栏目中,众多知识分子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倡导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等,这些思想的传播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文化观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觉醒。
校园新闻和社团活动也是《北京大学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及时报道了学校的重要事件、教学改革、师生动态等,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北京大学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情况。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报道展示了北大学子的青春活力和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如各类学术社团的学术研讨活动、文艺社团的文艺演出、体育社团的赛事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社会评论方面,《北京大学日刊》密切关注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它通过“时事评论”“社会观察”等栏目,发表了许多有深度、有见地的文章,反映了北大师生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考,体现了大学的社会责任和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这些文章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第4版
《北京大学日刊》的文章风格严谨务实、思想深刻、文风清新。作者们大多是当时的知名学者和优秀教师,他们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思想洞察力为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深刻的社会问题阐述清楚,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从中受益。这种风格使得该刊物不仅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也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推崇。
《北京大学日刊》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北京大学乃至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运动做出了卓越贡献。它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思想启迪。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这份刊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参考文献
田彦:《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日刊〉新思潮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23年硕士学位论文。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