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云良 边复兴 赵俊卿
本文转自李向东、张希玲编《清淡人生——张林池陈舜玉纪念集》,原载于《中国共产党抗日英雄传》。
抗日前线女县长——记晋察冀边区唐县县长陈舜玉
1940年7月,晋察冀边区政府正式委令年轻的女干部陈舜玉任唐县县长。为此,边区《抗敌报》发特讯报道。消息传出,边区广大妇女兴高采烈,竞相传告。她们把妇女当县长,视为边区妇女的光荣和骄傲。
1938年春,她在盂县县委担任秘书。在此期间,她在县委领导下,组建了县妇救会。1939年4月,陈舜玉调晋察冀边区妇救会,任副主任兼宣传部长和边区区党委妇委书记,1939年秋边区妇救会选拔妇女干部参政,准备让陈舜玉担任唐县县长。地委和专署领导人考虑她对政权工作不熟悉,决定让她先留在笫四专署担任秘书主任。当时抗日政权是“三三制”,专署又成立不久,共产党员很少,陈舜玉任秘书主任初期,某些参政的国民党员多方挑拨刁难。开始她对业务不太熟悉,有一次批错了文件的承办部门,被下属冷言讥笑。这件事使她认识到,不熟悉本职业务就做不好工作,于是便深入了解各部门的工作,很快熟悉了业务,并积极支持各县工作。有的县长感到在她的支持下,工作比过去顺利多了。她还经常到唐县蹲点协助进行拥军、村选等工作。不久日寇“扫荡”,她根据军分区的部署,带领干部转移,要与军分区在指定地点会合,少数干部风闻敌人向转移方向运动就慌乱起来,吵吵嚷嚷,有的想自己行动。年轻的陈舜玉厉声说道:“这是军分区的部署,同意的跟我走,自由行动的自己负责!”说着,昂首前行。人们见她临危不乱,才都跟了上来,终于安全到达目的地。这样,她在工作中逐步建立了威信。后来党委派来几个老党员任科长,她的工作就更加顺利了。
1940年7月,陈舜玉奉命接任唐县县长,8月,她参加了民主选举试点区——六区北店头村的选举。她的竞选条件是:一、不怕牺牲,坚持抗战到底;二、积极动员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三、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救济灾区;四、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反对买卖婚姻和虐待妇女,为妇女彻底求解放。经过民主选举,舜玉同志以全票当选。唐县妇女界还产生一名副议长、四名女议员、一名女区长,几百名正副村长、村委员会委员与村代表,唐县民主选举的胜利和陈舜玉同志当选为县长,使全县和全边区妇女深受鼓舞。1940年9月1日召开了全县隆重的庆祝大会。边区妇救会和唐县各区均派代表前来庆祝。有三位代表登台向陈舜玉献礼:一位捧着一个钢球,希望新县长把人民团结得像钢球一样坚强牢固;一位拿着一根针、一团线,希望新县长为各阶层穿针引线,团结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位拿着一面镜子,希望新县长办事像镜子一样廉洁清正。会上许多妇女代表将陈舜玉围起来,抱起她来,陈舜玉非常激动,她向大家表示,决不辜负人民的信任,要掌好权,用好权,为抗日贡献自己的一切。
边区记者采访当选女县长陈舜玉(叶曼之摄)
陈舜玉被选为县长后,肩上的担子很重。唐县有20万人口,11个行政区,三分之二是山区和丘陵,人民生活困苦,东南是平川,为敌占区、游击区,因而战斗频繁。县政府离日伪军据点只有十三里,同志们经常头枕背包,合衣而卧,以便有了情况,可以立即行动。唐县又是晋察冀边区的门户,军区部分机关、工厂、学校和三分区党政军机关及骑兵团约有七八千人住在县里,供应任务很重,每年要提供粮、草、菜各三百万斤以上,军鞋五万多双,还要供应军衣、被服等等,特别是反“扫荡”前紧张繁重的支前工作,保护后方的任务,都是县长面前的重要课题。县政府有六科、一局、一室,除了公安局,只有十几个干部和三四个勤杂人员。陈舜玉注意发挥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因而大家都能以战斗姿态,投入紧张的工作。县政府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县务会每月一次,研究确定当月的中心工作,然后召开区长会议,布置下达。各科分工到基层了解情况,督促检查,指挥斗争,半月回县汇报一次,有什么问题,通过电话和信件给予指导。她作风民主,能虚心听取意见,关心干部的思想、生活。她和群众同吃同住,亲如一家,因而干部、群众对她都很尊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保证人民生活和军队需要,必须组织好群众生产,这是最基本的一条。1939年7月,罕见的特大水灾,使唐河两岸三十多万亩良田被水冲毁。水灾以后,又是虫害瘟疫,加之日军1939、1940年两次进山“扫荡”,烧杀抢掠,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正是在这个时候,她当了县长。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动员和领导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她与机关干部共同节衣缩食,每天节约二两米,支援灾区,并在平原地区募捐,一次募捐了粮食2358石(一石折老秤270斤)、款5800元。县政府及时把粮、钱分到受灾村庄,还请来三名医生到灾区巡回医疗。此外,县妇救会和其他群众团体还捐献棉衣5000多件。陈舜玉亲自到三区下庄村参加分配救济粮的讨论。她与村干部一道,逐户研究重点救济对象,并连夜把钱、粮送到各家各户。有些村干部生活也很困难,但在讨论中对自己的困难只字不提,陈舜玉看到这种情况,提议给困难多的村干部也分一份救济粮,这对灾区安定,恢复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她处处关心群众,注意工作方法。一次在检查救灾工作时,发现有的村干部存在单纯的任务观点,有的庄稼已经成熟,未组织群众去收割,而让群众继续完成采集树叶的任务。她立即通知区政府,要及时收割庄稼,然后再采集树叶。灾区一些群众由于长期饥饿,不等新粮成熟,就开始啃青。陈舜玉发现后,立即给各区打电话,教育群众不要啃青,并动员余粮户借粮给缺粮户,新粮下来就归还。这一措施得到群众普遍拥护。她发现灾区个别群众,见新粮下来饱餐一顿,以致撑病,就派区公所干部急速下去,说服群众慢慢增加食量,逐渐恢复体质。灾区群众感动地说:“陈县长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1940年秋,收成并不好,原布置征粮一个月完成,可是10天就完成了。陈舜玉下乡作调查,问大家交公粮后,生活怎么办?群众都说:“八路军在前方打鬼子,不吃饱怎么能打仗?我们把粮食交了,收拾起糠糠菜菜就能顶半年粮。你放心,我们能对付过去。”
陈舜玉热情又坚强,无论抗敌、支前、生产,样样工作都能抓起来。为了保证全县军民进行工作和生产,为晋察冀边区守好大门,必须随时准备战斗,对付敌人的“扫荡”和破坏。在频繁的战斗中,陈舜玉镇定自若地带领同志们和敌人周旋。1940年,她刚接任县长就参加百团大战,县委分配她配合游击军,破坏平汉线交通。陈舜玉兼任民兵大队长,她和武装部组织股长娄尚武带领二百多民兵到清风店火车站东北的南堽子附近破坏敌人的交通。娄尚武领着民兵越过铁路,先锯倒电线杆,割断电线,然后扒铁道。敌人出动铁甲车,边喊边打枪。陈舜玉和游击军政委赵国泰、参谋长边复兴等七八人距铁道只有二百米,赵国泰蒙骗敌人,吹起冲锋号,一面大声命令一、二、三中队出击,一面令警卫员、通讯员、司号员鸣枪射击,把敌人吓跑了。当铁甲车载来更多的敌人,他们迅速安全地越过坑洼不平的原野,来到指挥部和县委会合。这时敌人的机枪扫射、掷弹筒爆炸声响作一团,疲劳的陈舜玉县长却躺在地上酣然入睡。醒来还说:“这支催眠曲倒是不错。”说得大家都笑了。此后,她又参加了平毁敌人的封锁沟和组织群众从冀中向根据地运粮等工作。
1940年10月,陈舜玉同志到阜平参加边区县长联席会。会后,有人知道她已怀孕,劝她留下和专署专员张冲(她爱人)同行。可是她考虑到秋收与准备反“扫荡”任务紧迫,硬是怀着六个月胎儿,和定北县长一路快马加鞭,颠簸一百多里,赶回县里,由于紧张劳累造成小产。小产后第三天,她就到县政府布置工作,10天后又爬山过河,投入了反“扫荡”的紧张战斗。
1942年“五一”反“扫荡”时,陈舜玉同志刚产后两个月,在白合村主持召开村长、中心校长会议,研究生产、教育和反“扫荡”的准备工作。会议进行中,得悉敌人大批兵力出动的消息,接着六架敌机从白合村上空掠过,日军残酷的大“扫荡”开始了。县委考虑陈舜玉体弱,让她转移到马耳山区干沟一带。没料到这里正是七八千敌人“围剿”的中心。敌人占领制高点后,每天逐沟逐壑搜索,战斗非常残酷。她与警卫员韩云峰辗转到了完、唐两县交界处,与完县县长宋致和,冀中行署主任安志诚相遇,他们三人立即形成领导核心,收集情报,分析敌情,领导大家与敌人周旋。因水源被敌人控制,三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她仍坚持带领冀中三位同志打了两天游击。第三天,村向导带着他们隐藏在山巅一个大山缝里,夜幕降临时,敌人的嚎叫声、马靴声越来越近,他们以为敌人来搜洞,于是将手榴弹、手抢紧紧握在手里,准备与敌人作最后的生死拼搏。后来听不到敌人的动静,他们才回到集合地点与宋致和、安志诚等会合。经分析研究敌情,他们决定将十多人分成三个小组,突出敌人的“铁壁合围圈”,陈舜玉带领冀中三位同志,一夜走了四十多里,天刚发白,到了唐县显口附近。谁知显口已住满了敌人。他们又辗转到西峒龙村,村干部将他们掩藏在地洞里三天三夜。妇救会郑贵娥等同志为他们的安全、饮食作了周密的安排,群众表示,宁愿自己牺牲,也不暴露陈县长。陈舜玉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总是感慨地说:“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同群众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我们能幸存到今天,全靠群众舍生忘死保护我们啊!”
陈舜玉与韩云峰儿子韩援朝
这次反“扫荡”,山区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地雷战,主力部队绕到城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敌人才被迫撤退。但是我根据地也遭受了巨大损失。劫后的山村,房屋被烧毁,耕畜被拉走,农具遭到破坏。陈舜玉巡视灾区,组织群众掩埋尸体,到各户慰问受害群众,抚恤死难烈属,帮助群众重建家园。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每次扩军任务一下达,各村积极响应,立即掀起“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热潮,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川里区一个16岁的男孩子也要求参军,陈舜玉见他年龄小,劝他回家,等长大些再参军。不几天他又来了,陈舜玉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终于感动了陈县长,请八路军破例接收他入伍,当了通讯员。
陈舜玉重视宣传教育工作,经常在群众大会上讲抗战形势,讲妇女解放,讲胜利前景,使大家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她还同区长黄光、张旃等同志,深入敌人眼皮底下的城关召开群众大会。她到敌占区,一进村,首先派人封锁村口,然后集合群众开会,讲抗战形势,讲民族气节,动员大家团结起来,战胜困难,消灭敌人。她讲话简明扼要,半个钟头就散会。在敌占区的群众听到抗日政府的女县长讲话,非常高兴,抗日情绪很高涨。
陈舜玉是南方人,本来不习惯北方农村的生活,但她任唐县县长三年(1940至1943年)中,和其他干部一样吃糠咽菜,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劳累过度,身体越来越虚弱,但她情绪饱满,从不叫苦。她与唐县20万人民一起,在自然灾害不断、日军“扫荡”频繁、抗战任务艰巨的环境中,战胜种种困难,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党交给她的各项任务。她没有辜负唐县人民对她的期望,真正实现了她被选为县长时,向群众许下的诺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