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综合性刊物之一,亦是近代“创刊最早而又赓续最久之刊物”,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方方面面。日前,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线了《东方杂志》,欢迎大家查阅利用。
《东方杂志》1904年3月11日创刊于上海,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1932年《东方杂志》在“一·二八事变”后停刊,同年10月复刊。淞沪战役爆发后,《东方杂志》于1937年11月迁至长沙,第二年11月在香港、重庆两地同时发行(王云五曾称《东方杂志》迁至香港是因为文夕大火,当有误,因为在当年11月1日,文夕大火以前,《东方杂志》即已在香港出版,此外,一些期刊目录对《东方杂志》的沿革记载亦有错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版自然停刊,而重庆版亦因商务印书馆的工厂“有待整理与扩充”而停刊,1943年3月15日《东方杂志》在重庆复刊。在《复刊辞》中,王云五指出“本志以阐明学术为主旨,所刊各文,见解力求客观,议论务期平允。注重新知之介绍,然力避武断,期无悖研究之精神。内容则人文自然、中外新旧,兼收并录。”
抗战胜利后,因为商务印书馆的馆员回到上海,《东方杂志》于1946年10月15日出版了在重庆的最后一期,并在1947年1月迁回上海。1948年12月,《东方杂志》在大陆出版了最后一期。从始至终,《东方杂志》曾在月刊与半月刊中几度来回变更,内容上,则广泛辑录其他报刊的文章,被认为是“杂志的杂志”。
《东方杂志》的地位及其质量,可以从另外一个例证中证明:建国后,对于《新建设》这份刊物(其时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领导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相当于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于光远即曾指示其应当逐步向《东方杂志》这样的刊物转型,因为《东方杂志》“学术门类多,评论多,而且很切时宜、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保存价值。”下面,就让我们来一睹《东方杂志》的部分内容吧。
《东方杂志》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为夏曾佑(署名别士)的《论中日分合之关系》,终刊号出版时值东京审判刚刚结束,故而在一开头亦登载了相关内容,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上,中日关系之密切与复杂。
辛亥革命发生以后,《东方杂志》刊登了其主编杜亚泉(笔名伧父)撰写的系列相关文章。
《东方杂志》,亦是新文化运动中思想论战的一个重要战场,刊登了大量的有关文章,上图即为杜亚泉的相关文章。
新文化运动期间,《东方杂志》上有着不少对十月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进行推介、论述的文章,上图中,“过激派”即指布尔什维克,“李宁”则是列宁。
1921年8月,毛泽东等人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上图为《东方杂志》登载的《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
《东方杂志》刊登的张闻天《哥德的浮士德》一文,可能是国内最早介绍与论述《浮士德》的文章。
新文化运动期间,杜亚泉(署名高劳)翻译的《中等阶级论》一文。
1927年8月,尽管大革命刚刚失败了,但是《东方杂志》仍然出版了“农民状况调查”这一专号,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各界,无论希望如何着手,都不能忽视农民问题。
1933年第一期的《东方杂志》,刊登了著名的“新年的梦想”栏目,第二幅图为丰子恺的相关漫画。
《东方杂志》作为综合性期刊,有着大量近代中国方方面面的史料。我们此前推送的《国民政府在江南地区的敌后施政》一文,梳理抗战期间,行署制的来龙去脉时,即使用了《东方杂志》上的这篇文章。
往期回顾:中国社科院近史所获赠50万页抗战文献
山西地区抗战史料开放共享与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端午献礼!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已上传近四百种报纸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线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ID:modern_history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微博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