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 > 内容正文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风尘草
来源:选自《窗》,桂林山城文艺社1942年7月版   2019-11-19 10:25:13

  嫌厌于再看狡猾的嘴脸,嫌厌于再听逃亡者的诉苦,也嫌厌于再看夜的街头站在电灯柱下卖笑的女人,更嫌厌于风凉露冷独上高楼,凝视山麓海隅的万千灯火。隔江峰火,召唤我投奔故国的怀抱,于是,抖清满身的粉笔屑,奏一曲《岛上谣》,驮一个梦,奔向遥远。

  祝福自己踏上愉快的旅程。

  两日海行并不曾给我什么寂寞。听茶房诉说半生海上的风涛,怎样把华年的日子卖给了女人家;邻床的航空处刘处长绘声绘影为我叙述刘粹刚之死。

  踏上安南的街头,招牌上赫然漆上祖国的文字。我惊奇于安南妇女口内闪光的黑牙,惊奇于小偷探囊取物技术的神奇:一眨眼,你会埋怨衣袋里的珍物已不知藏在哪一位邻人的箬签中了。但叫人恶心的是,屹立公园里,驯服于法国大足下的奴才雕像。

  踏上迢迢的滇越路,绕个大弯,重新迈近祖国的边沿。列车如长蛇,爬向半山高处,穿山过洞。青山绿如海,云在半山,雾罩枝头。列车喘一串浓烟,车轮轧碎万山的岑寂。

  旅途戛然给停止了,在开远作了意外的淹留,前头铁路给崩山压塌了好几段。正在抢修。晨夕,听过街牛车的竹铃,听扫街囚犯的镣铐;在街边捡石块敲核桃,希望能敲破寂寞。回到停止了呼吸的车廂里,听溪涧流水的潺涓,望一边新月,一边落日,望远处人家架一道隐隐飞桥隔野烟,浸在黄昏里。

  来迟了,滇池水波不兴。翠湖、大观楼、又埋葬了三月烟雨。天边是一片蔚藍的秋空,遥远的烽火城楼,是在重山又重山之外。

  故国召唤我归来,故国的边城却有难堪的寂寞。于是,一匹瘦马,驰骋横岗,山凹闪一片白光,是潋滟的抚仙湖。这样风尘满袖。蹄声得得踏进了山城。秋风习习,秋草离离,麦苗抽了嫩芽,油菜花黄了又白了,蜜蜂飞去又飞回。

  在抚仙湖畔的沙滩上踩下两行脚印,悠然远眺缥缈处的渔艇烟霞,濯洗积满风尘的手脚于湖波,神往于两匹骏马在湖边驰骋。两名骑手像绿林豪侠,叫人想起梁山泊,落马湖中红白刀子进出的好汉英雄。

  把家安顿在湖边山城,此身还是风尘中的游子。在《山城诗帖》上留下一首《别山城》,又奔驰于滇黔公路。汽车二十余辆,像一串爬虫,越岭爬山,吼醒了十余座静穆的山城。城在山上,山在城中。车驰如箭发,车轮卷起一道道黄尘,圈圈滚滚,抖落在黄昏里。路旁芦苇蓬头,树叶垢面,黄草肿胀了纤腰。

  终于在山牢似的关索庙附近歇下来。一千多年前,诸葛亮远征南蛮,部将关索穷追敌人,到了荒凉地。人马都渴了,掘井又掘不出半滴清泉。据说是忠诚感动了天地,祷告出满井泉水,解救了三军的饥渴,为南征立下了纪功碑,留下了百世威名。满山草木都憔悴了,关索庙还是一片浓绿。

  我有机会羡慕苗女裙裾褶纹的精致,赶场日,异乡人的感官撩乱在苗女装饰上的新奇,视觉追踪于她们腰身的款摆,听觉沉醉于她们山歌余韵的缭绕。可是,连半句山歌还没学会,我又奔向烽火前线的旅途。筑垣三宿,一个月圆的冬夜,来到柳江浣洗征衫上的风尘。

  柳江碧,柳山青,山石像一幅画似的耸立着。晨曦微露,灾难便睁开了惺忪的睡眼。人们从暖暖的被窝里爬出来,踏着露水严霜的衰草,钻进山石洞,摇头、切齿,诅咒那应该给诅咒的敌人。

  我徘徊于山石洞前熙攘的人群中,白天,柳江市僵卧了,但却复活在山石洞前。

  晚上宿窑洞,白天喝尘土,我嗅到了硝烟火药味。听汽车司机闲谈他们奔驰于漠漠滇缅路上的生涯,像神话,像奇迹。他们,每个人都是曾经奔越过几万公里的骑士,一串串生涯像一串串珍珠,在记忆里闪着光亮。在茶寮下,在繁星被覆的草场上,他们常常摊开从昆仑关、从火线下带回来的记忆,让人家羡慕,让智慧发惊。

  我又神往于辽远的旅途,向遥远,向火线下……

  一九四〇年冬于柳州马鞍山下

  (作者楼栖)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